127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理性思考陈永惠发表于2007-4-48:33:24一、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人的主体性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主体性教育思想的产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近年来,“学生主体性发展研究”尽管在理论上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主体性教育思想已逐渐被广大教师接受。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在“知识中心论”的课程价值观的导引下,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对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仍然重视不够,致使学生主体性严重缺失。主体性不是动物性本能,而是一种“获得性本能”。是人类通过自我创造而形成的本能(马斯洛称之为“似本能”),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弹性、开放性、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就目前的研究状况而言,主体性教育思想并非已深入大多数教师的心中,学生主体性发展实践层面的研究还较肤浅,特别立足于课堂教学这一特定实践领域的研究还不多,至于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策略和学生体性发展的课堂特征及行为表现的研究还很零碎,不成体系,也不便操作。二、学生在课堂上主体性发展的内涵学生主体性发展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小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选择性:突出表现在对学习对象(客体)、学习方式、互助学习伙伴、评价方式的选择上。自主性:首先表现在小学生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地感知教材、学习教材,深入地理解教材,把书本上的科学知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并能够运用于实践;其次,还能够把自己看作是教育对象,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并利用内、外两方面的积极因素,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积极向老师质疑、请教,要求答疑,相互研讨,以达到自己所预期的学习目标。能动性:首先表现在能够根据社会的要求积极参与教育活动,并以此作为自己今后学习的努力方向;其次,能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和情意结128构去主动同化外界的教育影响,对它们进行吸收、改造、加工或加以排斥,使新、旧知识进行新的组合,从而实现主体结构的建构与改造。创造性:对学生的学习而言,其创造性不限于首创前所未有的新知识、新见解,而应包括以下更多的内涵:在学习上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有丰富的想像力,喜欢出“新点子”和解难题;爱标新立异和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善于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喜欢小发明、小制作、小设计等。三、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内容和目标(一)研究有利于小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使参与研究的小学生主体性得到明显发展。1、研究确立真正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师生关系能促进小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弱化教师在过去的课堂中过于强势的倾向,让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人翁角色逐步得以显现。2、研究如何建立安全、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更高层次的学习愿望,能有效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3、研究如何创设良好的情境和设计有价值的活动,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4、研究如何及时的反馈和更多的激励导向,适时调整教学方案,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能使学生保持积极的进取心理,使主体性发展得以延续。5、研究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可能。6、研究怎样鼓励学生多元和创新思维,能使学生主体性发展到达较高的层面。(二)研究有利于小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课堂教学特征和行为表现,构建促进小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1、研究有利于小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课堂教学特征。拟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教学内容是否具有重要价值和出于学生需要;学生是否作为主体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是否有主动探索的愿望,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思维是否推向深入;师生和生生在课堂上的合作共进是否成为一种良好学习方式;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是否适度;对差异的尊重和对成功的体验是否充分等。2、研究学生主体性得到发展的行为表现。拟从“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几个有层递关系的方面进行研究。四、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实施策略129(一)组织教师学习主体性教育理论和课堂观察法,引导教师在实践中学习、研讨、提高;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加强专家引领和指导。(二)成立指导组,负责教师培训、把握实施进程、解决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导教师参与研究与实践。(三)确定核心成员,使研究有重点、分层次、有计划地逐步在全校推进。(四)结合研究过程,开展“学”(学习主体性教育理论)——做(参与课堂观察和行为反思、课例研究活动)——“写”(在二小博客上撰写论文、随笔等)——“议”(在二小博客上开展讨论)——“赛”(围绕主体性专题,开展赛课赛文活动)——“评”(教科研成果评奖)系列活动。(五)整合学校“十一五”期间的课题《小学生主体性德育研究》和《以博客为平台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相互借鉴,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六)建立奖励机制,激励教师以持久的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研究中。二〇〇七年四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