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东莞地理教研网首页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师生互动能力培养——关于《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课堂的教学设计的思考伴随着教改的深入,教学实践使我更清楚地认识到教师的作用在于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资料包括图片、文字等素材,让他们通过阅读、观察和分析,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思维主体让位给学生,让学生在情境中激发思维,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情感上的愉悦和满足。现以《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内容为例,谈谈我教学设计的思考。(一)视频导入,层层展开首先播放两个视频《泼水节》与《骏马奔腾保边疆》让学生猜出这两首音乐分别出自何处,列表比较这两个地区的音乐特点、居民性格、地形。连线得出傣族传统的民居和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游牧民族的蒙古包。通过展示图片比较这两种民居的特点,并分析原因。蒙古包:北方游牧民族的居所、易拆易装,便于搬迁、圆形结构、主要的建筑材料为羊毛毡、木、绳、门是向东南而开。傣族竹楼:是一种干栏式住宅,主要建筑材料是竹材,防潮湿,散热通风,避虫兽侵袭,避洪水冲击。引出问题:蒙古包跟竹楼的位置能否调换?通过展示全国的地形图、降水量图、气温分布图找出原因。从而得出地域文化概念。地域文化是某个地域的人们在特定范围内,在利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种文化形态。形成: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综合作用。导出图片,现代的傣族竹楼图片与传统的图片进行对比,得出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但在一定时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播放视频,直观、通俗、表现力强,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音乐中导入课堂内容,这一提问,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的欲望,达到不愤不启。笔者将音乐元素融入地理课堂中,不但可以活化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理解,同时也增加了地理学科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地理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抛歌引“玉”,使课堂的导入水到渠成,学生兴趣盎然,为激发学生思维火花创造条件。层层展开,从两个地区音乐的差别入手,拓展比较这两个地区的音乐特点、居民性格、地形。最后把重点转移到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的建筑上。通过比较两种民居的不同和产生的原因,最后引出地域文化的概念,这时学生理解概念就不在话下了。(二)南北差异,情景展示前一部分比较了以云南和内蒙古草原两个地域文化差异,这一部分把范围扩展到南北方,分别从饮食、语言、交通、建筑和运动项目这几个方面做了比较。比较南北方语言时,借助一个经-2-典的情节:甲晚上起来上厕所,与正在上厕所的乙发生的对话。当!当!乙:是谁呀?甲:是我呀。乙:什么事情呀?甲:我要上厕所。学生用几种语言(客家话,东莞话,潮汕话等)来讲述下面的情节,教师用北方话四个字:谁?我,咋?尿。从中比较南北方语言差异。(三)学生展示,团结协作众所周知,新课程的核心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活动的总和;其课堂是学生主动与教材、与教师、与同学、与环境等相关课程要素进行互联互动、共生共创、整合优化的“生态系统”。实践证明,教师精心备课,以生为本,让自已的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制作课件,屏幕上演示小组的学习成果。此种小组合作形式,形成了师生、生生间纵向和横向的多元反馈机制,这比比起常规式的教学,内容更广泛、新颖,更受学生们喜欢,因为学生们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其次也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这是一种成就,一种表现,更是一份收获。再次,学生授课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了宽松、民主、和谐、自由、开放的氛围。最后,小组合作分工合作,能力互补,大部分所谓的“后进生”能力也并不逊色于优等生,参与热情非常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学会团结协作,一个获胜的小组成绩,不是个人的功劳,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增进了相互之间的友谊,增强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四)开放教学撞击光花介绍“云南十八怪”,不仅了解了云南的地域文化,更让学生学会这种表达形式,把身边熟悉的东莞文化用这种形式概括形式表达出来,这一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的思绪飞扬。学生虽对东莞熟悉,但是要用这种形式表达仍需要动动脑筋,这个探究活动给学生一种跳一跳可获得答案的舞台,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尽管有的并不完善,并不准确,但是都以“研究者、发现者”的身份去积极思考。笔者在学生探究过程中,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出一种活泼、生动、和谐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回答和表现,即不横加干涉、全盘否定,也不撒手不管、放任自由,而是反馈指导、表扬鼓励,保护学生回答的积极性,使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活动中去,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自我发展,把课堂教学推向另一个高潮。(五)及时小结,巩固练习选择课堂的习题也是一门学问,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本身,笔者在本课堂中,也尽可能从生活中找例子,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如:1、我国东南沿海厦门、汕头一带及台湾的骑楼往往从二楼起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行道上,其主要的目的是-3-A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B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体现建筑美C节省建筑材料D便于行人避雨、遮阳房屋布局和结构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回答2~3题。2、西欧地区的房屋坐向大多A.坐北向南B.坐南向北C.坐东向西D.坐西向东3、由沿海到内陆,房屋墙体厚度越来越厚,其作用是A.防寒B.防潮C.防震D.防风(六)实践反思,优化教学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关于《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课堂的新型教学设计,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尝试总结而得出的,是青年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的切身体会。反思整个课堂,笔者始终觉得,青年教师的课堂应该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为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青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上应当潜心研究和思考。教师在“先做什么,怎么做,再做什么,怎么做,后做什么,怎么做”中体现了教师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这节课可选择的材料很多,教学方法也很多,究竟该如何组织这些材料,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刚开始我是一头雾水,心里没有一点底。第一次上课,为了突出素质教育,我最终选择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方案,大部分内容让学生课后准备,四个小组的成员当小老师,可是由于学生们没有充分准备,表现得非常不好,与我刚开始想象的结果差别非常大,学生毕竟是学生,重点内容把握不住,单一的形式,听课的学生容易产生懒散的现象,宝贵的四十分钟效率太低。后来重新做了教学设计,把内容改为由教师提供材料让学生们学习,再由一个小组的成员当小老师,效果明显好了许多。在第三次设计时,在结尾时把东莞文化融入课堂,用学生周围的地理现象来置换、补充课本上离学生较远的案例,乡土情结使这些材料更具有亲和力,有利于将不熟悉的地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课堂推下另一个高潮。整节课通过举例说明,掌握概念和特点,学生收集材料加深对这部分的理解,学习这节课不在于学到什么知识,而是学会一种学习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足之处,准备不够充分,视频材料没有剪辑,语言不够凝练,缺乏变化,对学生上课的内容评讲过多。-4-附:《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课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运用实例,解释地域文化的含义。运用案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交通工具及道路、饮食、服饰等方面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和读图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锻炼通过多种方式获取资料的能力,进一步培养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通过音乐欣赏、读图分析,把抽象内容形象化。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现象的能力;通过讨论民居、南北差异和东莞的地域文化,体会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培养科学求实的态度与合作精神;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发展观、联系观。(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三)教学时间共用2个课时,本节为第1节课时(四)教学过程(第1课时)流程教师教学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首先播放两个视频《泼水节》与《骏马奔腾保边疆》让学生猜出这两首音乐分别出自何处,列表比较这两个地区的音乐特点、居民性格、地形。连线得出傣族传统的民居和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游牧民族的蒙古包。通过展示图片比较这两种民居的特点,并分析原因。蒙古包:北方游牧民族的居所、易拆易装,便于搬迁、圆形结构、主要的建筑材料为羊毛毡、木、绳、门是向东南而开。傣族竹楼:是一种干栏式住宅,主要建筑材料是竹材,防潮湿,散热通风,避虫兽侵袭,避洪水冲击。引出问题:蒙古包跟竹楼的位置能否调换?通过展示全国的地形图、降水量图、气温分布图找欣赏小组讨论看图分析特点思考产生疑问总结特点通视频音乐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层层递进,形成知识链条看图分析,培养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5-流程教师教学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出原因。从而得出地域文化概念。透过现象看本质概念地域文化是某个地域的人们在特定范围内,在利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种文化形态。形成: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综合作用。导出图片,现代的傣族竹楼图片与传统的图片进行对比,得出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但在一定时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练习:下列事物或现象属于地域文化的是()A、泰山日出B、黄山四绝中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C、广东凉茶D、南米北面理解概念比较运用通过实例、练习理解概念新知举例南北方文化差异展示图片小麦和水稻,展示中国地理分区图比较南北方并异。学生用几种语言(客家话,东莞话,潮汕话等)来讲述下面的情节情节:甲晚上起来上厕所,与正在上厕所的乙发生的对话当!当!乙:是谁呀?甲:是我呀。乙:什么事情呀?甲:我要上厕所。教师用北方话四个字:谁?我,咋?尿。从中比较南北方语言差异。展示地形图分析原因。联系初中时学过的中国地理知识,看图比较分析学生用自已家乡话表达,调动了课堂的气氛,形象有趣的描述,使学生在快乐中更深一步体会到南北语言的文化差异-6-流程教师教学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识学习表现形式举例南北方文化差异,得出文化的表现形式包括:物质层面:建筑、饮食、服饰等和非物质层面:语言、风俗、宗教等总结用实例加以总结,知识升华学生活动第二部分。课前已经让学生收集了相关的建筑图片,进行讲解地域文化与的关系,教师总结得出地域文化影响建筑,建筑体现地域文化,小组收集资料选代表上台讲解小组收集的材料其他同学拓展知识通过收集和演示资料,更进一步体会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培养了团结合作的能力。当小老师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提高兴趣,保证质量小结回顾前呼后应拓展第三部分,借助地图和相关图片,举例和讲解云南十八怪。鲜花四季开不败、石头长到云天外、鸡蛋用草串着卖、、背着娃娃谈恋爱、四季衣服同穿戴、过桥米线人人爱等让学生借鉴这种形式,说说东莞的地域文化。如麻涌香蕉水上卖,石龙火柴烧不坏等等。学生联系前面所学知识,根据生活实际,总结出东莞的特色从整体到局部,范围越来越小,最后联系身边的地理,加深了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做个有心人。化抽象为形象影响影响体现地理环境城市地域文化1、概念2、不断发展变化,但在一定时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7-流程教师教学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练习巩固1、我国东南沿海厦门、汕头一带及台湾的骑楼往往从二楼起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行道上,其主要的目的是A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B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体现建筑美C节省建筑材料D便于行人避雨、遮阳房屋布局和结构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回答2~3题。2、西欧地区的房屋坐向大多A.坐北向南B.坐南向北C.坐东向西D.坐西向东3、由沿海到内陆,房屋墙体厚度越来越厚,其作用是A.防寒B.防潮C.防震D.防风思考练习学以致用培养运用能力拓展课堂内容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