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大城》读书报告一说实话《大国大城》这本书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压抑的,黑色的封面,翻开后,字字句句都是中国现阶段的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而可悲的是,我看完之后仍然不知道中国究竟怎样应该做。二2018年元旦前夕,我在网上看到了北京市的“腾退”事件。大兴11.18过后的11月20日,北京市开始了一场为期40天的“安全隐患大排查”,以城乡结合部为核心,尤以地下室等为重。许多人一夜醒来发现自己“无家可归”。歌中的“北京欢迎你”像是一句笑话。北京本就不易居,“腾退”,又大大提高了北京的准入门槛。远道而来的冒险者,把雄心和大话放下,重又背起行囊,回家。清理外地人口,似是缓解了北京市的人口压力,提高了本地人的竞争优势,而实际上呢?事实证明,“腾退”一事给北京市带来了巨大损失。《Vista看天下》的文章写到“作为当之无愧的快递大区,仅十月份,就有17.8亿份包裹在北京传递,占全国包裹总量的5%。双十一之后的六天,更是产生了1.41亿件快递。而这一巨大的体系需要近45万人来维系其运转。”然而“11月下旬各快递公司基本暂停了北京的取派件服务”。这还只是快递一个行业显露的冰山一角。而我看到的,还远不止这一件。以下是粉笔网张小龙在2018年5月发的一条微博。仅仅一天之后,张小龙迫于压力删除了这条微博,并公开道歉。个人纳税达400万的企业CEO,都因为户籍问题而在北京遇到孩子无法上学这样的问题,北京市如今的包容程度可想而知,其他打拼在这里的外地人面临的种种艰辛可想而知。如果北京市不能很好的降低外来人口的准入门槛,人才流失,资本流失想必在所难免。三经济学十大原理中有一条是“贸易能让每个人变得更好”。作者在书中提到,大国具有许多好处,比如分散风险、安全等小国不具备的优势,尤其“规模效应”非常重要。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有不同地区的优势。东部沿海适合发展经济与服务业,内陆许多地区更适合大力发展旅游业。假设S国家只有两个城市,A市沿海而建,港口便利,服务业发达,人民生活富足;B市深处内陆,风景如画,但苦于交通不便,经济发展受限。如果S国为了使A市的经济不被经济落后的B市拖累,不准B市人口进入A市。所造成的后果将会是B市人口远超B市合适经济状况下的人口数量,造成劳动力剩余,市场竞争激烈等后果;而A市也将由于人口数不足以支撑其经济发展而发展缓慢。诚然,每个城市都想吸收高端劳动者,排除低级劳动者。但是若一味地只引进高端人才而拒绝低端劳动者的进入,城市的生活水平必然达不到高端劳动者的需要,人才流失也就是必然。试想,如果一个城市缺少送快递、送外卖的人来提供便捷的生活服务,这座城市的生活水准不足够,高端劳动者自然也就不愿意待在这座城市。最终的结果只是南辕北辙,事倍功半。四再进一步,考虑企业。书中提到:“上级政府考察地方政府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GDP。”而地方政府的任期又比较短。如果想在短时间内发展GDP,有很多方法,比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引进投资、限制本地资本输出等等。而这些方法大多都只是短时间内发展区域内部经济的,而不是着眼于整个国家经济的持久发展。作者在书中提到,有地方政府甚至以查税威胁想要到外地投资的本土企业。真正长期发展全国经济,就需要减少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多让市场决定经济走向。放开企业家们的手脚,让他们自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企业的发展方向。市场自由化提高,会带动社会福利的增加。五从国家层面来看,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城乡发展不平衡、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便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体现。这一个阶段是我们实现全民族的共同富余所必须要经过的一步。路铭的建议是——彻底打破城乡间、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壁垒。这样做短期内或许会给社会带来许多难以预测的社会问题。但是长期来看,这必将会促进稀缺资源流向最需要的地方,加快经济发展。六“大国大城”,大国应当有大城。但这大城的实现谈何容易。书中预见了建设真正的大城市的好处,但这些都是不能够被直接看到的。人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大城市房价居高不下、交通堵塞严重、空气污染等等直观体现出来的“城市病”;看不到取消人口流动限制后中国的经济发展潜力。书中提到了地方政府一些做法的不可取,但这个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中国现有制度的问题。制度不改,地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就不会停止。所以我看完书后依然不知道中国究竟应该怎样做。我认为,实现“大国大城”的愿望,需要的是一场深入的改革,这场改革包括制度与意识形态。虽说知易行难,我依然坚信中国将会越来越好,相信像陆铭老师这样有关怀的学者将会探索出合适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