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发展观第三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章均衡竞争论一、概述广义的均衡竞争理念包含三点:(1)利用多种竞争要素形成综合竞争力;(2)实现社会竞争结果双赢或多赢;(3)使得社会竞争的负面影响最小化。狭义的均衡竞争理念则特指“利用多种竞争要素以形成综合竞争力”。所谓“多种竞争要素”包括能够影响社会竞争结果的各种因素,如竞争者本人的体力、智力、意志品质(包括情商)和决断力(包括反应速度),以及:1.数量因素数量优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规模优势。“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指的就是这种情形。现实生活中的垄断企业往往拥有这种优势。2.质量因素质量优势也就是性能差异。所谓“出类拔萃”和“独占鳌头”说的就是这种情形。现实生活中的瑞士手表、日本相机、法国红酒、德国汽车和波音飞机等就属于这样的典型。3.效率因素如果把数量优势看成是静态的优势,那么效率优势就属于动态的优势。能够体现效率优势的例子包括:年轻人大多比老年人的反应速度更快,企业注重提高生产效率,军队注重打击效率,科技进步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银行关注资金使用效率等。此外,把人力资源转化为创造力,用好政府的政策实现企业的转型发展,把精神财富转化为物质财富,把硬实力转化为软实力(或把软实力转变为硬实力)等也属于提高转化效率范畴。中国深圳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口号,美军提出“以效果为基础的作战行动是一种哲学”(1)等理念也都体现了人们对竞争效率的重视。4.协同性协同性是指在不同竞争主体或不同竞争要素之间形成的协调关系。人们经常提到干事业要找“志同道合”的人和讲求“天时地利人和”就体现了这一点。相反,“貌合神离”,“道不同,不相为谋”,有工作经验的人不愿与新手共事,小企业与大公司谈判合作往往吃闭门羹等,都表明在宗旨不同或实力悬殊的社会群体之间进行协调的难度较大。5可持续性人们是否能够维持长期的竞争力取决于多种因素。例如,人类和所有的生物一样都会受到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能量递减律”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个人体力智力的功能衰退,企业和政府的管理效率下降,以及国家制度的僵化等。一个社会行为主体所具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被本书作者称为“自我良性循环发展机制”。林毅夫强调的“企业自生机制”,世界环境基金会援助项目评估中提出的“催化剂作用”,以及进化经济学提出的适应性市场假说理论等也都符合这一理念。6.均衡性(1)戴旭主编,程亚文导读:《不战之困》,武汉出版社,2011年第一版),第137页。戴旭在该书的第238页还特别指出:“美国是个商业国家,它本能地实时关注这种军事模式的效率如何?所以,在别的国家,都是把战争看做生死存亡的事情,美国考虑的却是战争的效率。从进入20世纪之初的对西班牙之战开始,美国就不是为保卫国土而战,而是为国家利益的拓展而战,它考虑的唯一因素就是如何用最好的装备、最好的编制,取得最好的战果。这根本就是商人的战争。社会竞争力的均衡性追求的是一种综合优势。人们在选拔干部时强调要“德才兼备”和进行现代军事斗争准备时强调体系对抗都体现了这一理念。其它的例子还包括:从事企业管理的人要求具有比从事其它工作的人有更高的智商(IQ)和情商(EQ);一个企业要想成为市场上强者就必须同时重视产品的数量优势和质量优势;一个国家应学会同时硬势力和软实力来维护自身利益;虽然“一招鲜吃遍天”固然不错,但“一专多能”更是锦上添花。7.稀缺性稀缺性代表了被需求方不惜重金购买或换取的潜力。它既可以称为社会竞争的目标(如“物以稀为贵”),也是社会竞争的手段(如独门绝技)。人们甚至可以把社会竞争看成是各种社会资源稀缺性比拼的代名词(即用手段的稀缺性换取成果的稀缺性)。这也是导致腐败官员搞权钱交易和投机商人囤积居奇的社会大背景。稀缺性还可用“劳动价值论失效说”(1)来说明: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真正决定劳动(力)价格的其实是“最低劳动力成本”:在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劳动力的价格就会低于最低劳动力成本,当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劳动力的价格就会高于最低劳动力成本。可见理论上的“劳动价值”能否实现最终取决于现实中的劳动力供求平衡。“劳动(1)李泽厚认为,“《资本论》第一章存在严重错误。……就错在‘抽象劳动’,从而延伸出来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概念,是不能成立的,因此,作为全社会范围的按劳分配也不能成立。它们都是一种思辨的产物,不能用经验证明。作为一种哲学观点可以,但作为经济学--科学,缺乏经验支撑的验证,所以后来的世界经济学很少谈它也很少用它。——见李泽厚、刘绪源:该中国哲学登场了?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p86的价值”不仅包含劳动者付出的劳动量,也是劳动稀缺性的体现。8.环境因素人类的社会竞争活动不是凭空发生的,而是发生在特定的社会群体中和时空范围内,故环境对社会竞争结果的影响不言自明。“时势造英雄”和“近水楼台先得月”形容的就是这种情形。影响社会竞争结果的环境因素也包括社会竞争规则。如果没有一个公开、透明、规范的竞争环境,那么社会竞争的结果就很难保证客观公正。相反却有可能形成“劣币驱逐良币”(即社会竞争能力差的一方反而占上风)的无序竞争格局。由于社会竞争规则会对社会竞争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制定社会竞争行为规则(如市场规则和技术标准)也就成为人们获得竞争优势的手段。竞争环境因素还包括身份差异。中国的农民工进城受歧视,中小企业与大企业、民营企业不能享受与国有企业一样的“国民待遇”都是不公平竞争环境的体现。尽管不利的社会竞争环境对当事人的命运大多会造成负面影响,但如果人们能积极地面对困境也有可能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俗话所说“置之死地而后生”和“穷则思变”形容的就是这种情形。反之,如果人们过于依赖已有的社会竞争优势地位而不思进取,也未必能在社会竞争中轻易取胜。就像中国的国有大企业因习惯于躺在政府身上,导致市场竞争活力不足。9.文化因素文化是特定的人群长期形成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总称。它代表了不同社会群体、民族、国家的生存理念。例如,西方社会讲规则而中国社会讲人情(或人际关系),日本民族和德意志民族崇尚硬实力而中华民族相信软实力,美国人信奉实用主义而中国人讲求“师出有名”,犹太民族虽遍布世界各地但仍很抱团而海外华人因有“宁为鸡首,不为牛尾”心理和特殊的地域文化往往一盘散沙。鲁迅先生曾经批判过的中国社会内斗现象严重,“党同伐异”与无原则调和现象泛滥等,都对中国社会形成符合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行为规范以及理性竞争文化影响深远。10.理性因素理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科学技术、民主政治、法制社会、社会公德等都是人类理性进步的体现。人类理性在社会竞争中的重要性在于能够防止人们的竞争行为超出社会道德底线。一旦人们超越了这条底线就容易发生恶性竞争(如两败俱伤)和出现“为富不仁”的行为。这样的负面例子如实用主义哲学虽然也能让美国(人或政府)获得不少实际利益,但也常常因存在违反社会道义的行为(如美国在二战结束利用纳粹战犯科学家发展尖端武器,利用日本右翼势力在亚洲充当反共先锋,滥发货币平衡外贸赤字和国债,无视国际法干预他国内政,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扶持独裁政府,以及为了反恐需要采用违反人权的审讯手段等)而不同程度削弱了美国的综合优势。二、常见社会竞争样式根据社会竞争的组织形式、运作特点和社会影响可将其分为多种类型,如:1.良性竞争与恶性竞争良性竞争也称“双赢竞争”或竞合关系,指的是参与竞争活动的各方都能从社会竞争中获得好处或达成预期目标。良性竞争往往体现了一种包容性,即让所有的社会竞争参与者都有找到各自的发展机会。同行业企业通过完善各自的商品和服务都能实现企业扩张,资源禀赋不同的国家都能在全球化的产业链中拥有一席之地就体现了这种理念。与良性竞争对立的是恶性竞争。恶性竞争也称“双输竞争”或零和关系(即一方取胜等于另一方的损失)),指的是参与社会竞争的各方为了获胜而不计成本和不择手段,最终导致两败俱伤。即便参与竞争的一方能够取胜,引发的社会负作用(如形成垄断,附带伤害等)也会很大。介于良性竞争与恶性竞争竞争之间的是中性竞争。中性竞争”也称“适度竞争”或“无害竞争”,指的是参与社会竞争的双方获得的受益或失利都是有限的,没有对各自造成根本性的伤害,或产生广泛的社会负面影响。一个社会要想实现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就应提倡和鼓励良性竞争与中性竞争,抑制和防止恶性竞争,尽量防止出现“零和”博弈的局面。2.单打独斗与联合博弈由一个社会行为主体(如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企业或一个国家)独自参与的社会竞争就是所谓的“单打独斗”。而由多个社会行为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竞争就是所谓“联合博弈”。由于联合博弈能让人们在复杂的社会竞争中减少竞争风险和竞争成本,并将有限的社会资源(包括人、财、物、技术和管理知识等)优势互补,形成“社会聚能效应”,故往往在被弱者挑战强者时采用。联合博弈也分为两种:(1)平等参与模式。这是指参与协同竞争的各方地位是平等的。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二战中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为了控制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建立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西方议会政治中的政党联盟等均带有这种性质。不过由于参与联合竞争的各方都仍然希望己方利益最大化,故这种模式通常只能短期维持或达成部分利益融合。(2)依附参与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发生在实力相差较大的社会竞争各方之间,且往往是实力较弱的一方依附实力较强一方,如弱势社会群体依附强势社会群体,小企业依附大企业的供应链,小国在外交上依附大国等。3.对称博弈与非对称博弈竞争双方的实力相当且在相对平等的条件下进行竞争被称为“均势博弈”或“对称博弈”。“棋逢对手”、“旗鼓相当”和“半斤八两”形容的就是这种情形。反之,实力条件相差较大的竞争双方之间的博弈则被称为“非均势博弈”或“非对称博弈”。大国与小国之间的对抗,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个人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冲突就属于后者。其实无论是社会的强者或弱者都能采用非对称博弈或非对称竞争方式。如对社会竞争的强者而言,非对称博弈通常意味着能“以大欺小”,如美国奉行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和误用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理念提出的“威慑战略”。而对社会的弱者来说,非对称博弈则是要发挥“以己之长,克敌之短”,以实现“以弱胜强”、“以小博大”和“以寡敌众”的目标。中国的太极拳强调“以柔克刚”和“四两拨千斤”,毛泽东提出抗日战争游击战的基本原则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后发展国家往往用国家资本支持本国企业与西方跨国公司抗衡,中国运动员在非接触类竞技运动如小球类项目中用“小快灵”来抗衡外国运动员的“高大壮”,现代极端组织多采用恐怖袭击方式来扩大自身的影响等都是后一种典型。4.速战速决与持久抗衡为了减少损失和获得最大利益,在社会竞争中人们都希望采用速战速决的方式战胜对手。不过在双方力量相对均衡的情况下难免会形成长期对抗的局面。弱势的一方如果采用非对称博弈模式并会采用“用时间换空间”的策略。一般而言,拥有综合实力和均衡竞争力的人、企业、国家,乃至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更能经受持久的竞争对抗考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崛起都与中华文明中包含均衡发展的思想和更有韧性有关。5.少专精与大而全“少专精”强调的是独门绝活。采用“少专精”竞争策略依据的是不同社会群体各自拥有专项优势或特长,如精英阶层靠占据的高端社会分工岗位获得社会承认,媒体和军警等靠行动效率制胜,普通劳动者和处于社会分工链条低端的企业往往拥有低成本优势,科技人员拥有资源转化的技术优势,企业高管拥有信息优势等。“大而全”强调是综合优势。西方军事学家提出的“总体战”就符合这个理念。这种策略更适用于大国和大企业。与“少专精”们拥有的单一竞争优势相比,“大而全”更倚重协调能力或综合优势。例如,二战中苏联的T34坦克虽然在火力和防护性方面逊于德国的虎式坦克,但在包括速度、可操作性和批量制造的成本方面更具优势,故在战场上的最终胜出。6.实力比拼与智力取胜前者是一种靠力量取胜的策略。后者是一种靠智慧取胜的策略。所谓“巧实力”或软实力都符合后一种理念。智力取胜的

1 / 4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