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主题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坚持科学发展主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湖南省长沙市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中实现又好又快率先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的核心内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十二五”时期最紧迫的现实任务。从全球竞争态势看,转变发展方式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竞争中成为“赢家”的必由之路,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抵御国际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激烈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从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一个事关全局的战略决策,不转不行;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慢转也不行;是一场影响深远的社会变革,乱转更不行。如何真正在加快上下功夫,在转变上动真格,在发展上见成效呢?国际经验表明,在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不仅要把握时代的潮流趋势,而且要根据不同的国家和区域特点来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唯有如此,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才能真正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注入新的发展动力,最终形成新的发展优势。而在这些依靠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谋求发展转型的城市中,湖南省长沙市堪称其中的典范。长沙市地处华中腹地,是湖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金融、交通、信息中心。历尽六十年的沧桑巨变,三十载的改革开放,我国南方这座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逐渐成为一个高楼林立、商贸繁荣、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充满活力的发展新城。2006年11月,新任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陈润儿,坚持科学发展主题,把握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主线,秉承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响亮提出“又好又快、率先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要求长沙经济社会发展“湖南率先、中部领先、全国争先”,吹响了长沙率先中部崛起的冲锋号角。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长沙市坚持“又好又快、率先发展”总体要求,按照“五化一率先”即着力推进产业高端化、发展“两型”化、城市国际化、城乡一体化、管理法制化,率先基本建成“两型”城市和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部署,从结构调整、内生增长、创新驱动和改善民生入手,大力度、全方位、深层次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谱写了星城大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宏伟篇章。有转变就有突破,有突破就有率先。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长沙市在“十一五”期间完成了一次次漂亮的“转身起跳”,创造了一项项又好又快、率先发展的骄人业绩。“十一五”是长沙发展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受惠最多的时期之一。在这个辉煌的篇章当中,长沙市实现了三大跨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一万美元、地方辖内财政收入超过了一千亿元,农村居民纯收入超过了一万元。长沙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排名由第12位跃升到第7位,综合竞争力在省会城市中居第6位,所辖4县(市)全部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行列。长沙先后获得“全国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最具软实力城市”、“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十大创业之城”、“十大品牌城市”和“十大国际形象最佳城市”等殊荣。这些辉煌的成就,清晰记录了长沙在转变发展方式上的艰辛探索,深深铭刻了长沙在又好又快、率先发展上的奋斗足迹。以结构调整为关键举措协调发展提质量陈润儿说,从长沙来看,这几年发展当中,最大的经验就是始终坚持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要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基础来抓,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调整优化结构对于转变发展方式而言,是打基础、利长远的关键举措。抓好结构调整,做到趋时而进、乘势而行,也就抓住了转变发展方式的“牛鼻子”。近年来,长沙致力于解决城乡结构、要素结构、产业结构中的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深层次问题,不仅加快了发展转型的步伐,提升了发展质量的效益,而且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了主动,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了先机。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城乡结构更加协调。按照产业布局优化、区域功能融合、基础设施完善、资源配置有序的原则,以城乡一体发展落实集约发展、节约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区域生产要素的配置和产出效率。从2007年开始,按照增强功能、提升品质、凸显风貌、支撑发展的总体要求,以畅通工程、安居工程、生态工程和品质工程为重点,积极推进城市发展从形态架构向承载功能转变、从规模扩张向集约发展转变、从政府主导向市场运作转变。初步形成了河西与河东共同发展、新区与老区协调统一、城市与农村相互促进的城市格局。注重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以城市经济来激活农村经济,推动城乡建设规划、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公共事业和环境保护一体化。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大为改善,新建改造农村公路7871公里,累计完成农村电网改造投资18亿元。开辟增收渠道、强化增收措施、落实增收政策等,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利用文化同源、地缘相近、经济关联的发展优势,顺应城铁高铁、高速公路、三网融合建设的发展趋势,突破城市发展旧模式,实施集群发展新战略。通过从长株潭城市群着眼,从“中部崛起”战略着眼,与湘潭、株洲、常德、益阳等周边城市对接发展;并通过放大长株潭城市群“两型”改革试验区的综合政策效应,对接长三角和珠三角,加快中部崛起,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人才优先发展,要素结构更趋优化。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人才问题是转变发展方式最现实、最紧迫、最根本的问题。近年来,长沙市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努力把长沙建设成为现代化人才的集聚中心、创业基地和成长摇篮。各类人才总量由2005年的48.5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74.3万人,拥有“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碳—碳新材料领军人物黄伯云为代表的两院院士49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4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480人,人均大学生数量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2009年1月,长沙市抓住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高端人才外流的契机,适时组织实施了引进国际高端人才的“313计划”,即从2009年到2011年3年内,引进100名高端技术人才、高层管理人才和高级经营人才,30个人才团队以及知识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社会贡献大的学科带头人、产业领军者和经营操盘手。引进国际高端人才44人、人才团队8个,其中有12人进入了国家“千人计划”。2009年5月,长沙市决定,3年内引进储备10000名优秀青年人才,为长沙构筑人才支撑,积奠发展后劲。目前,已经到岗的优秀青年人才3000多名,其中博士、硕士近2000名。这些人才群体很快形成了人才培养链、技术转移链和产业发展链,为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探索了新路子。引进了人才,还需要充分激活人才。长沙市以“五百工程”为抓手,开发和提升党政管理人才。2009年,市委组织实施干部队伍建设“五百工程”,3年内在市直部门与基层单位之间双向选拔交流100人,从市直机关择优下派基层锻炼100人,面向村(社区)主职定向考录乡镇(街道)公务员100人,选拔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进乡镇(街道)领导班子100人,面向社会引进充实市直部门中层专业骨干队伍100人,推动了一批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推进产业高端发展,产业结构更为合理。坚持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产业相结合、发挥比较优势与提升竞争优势相结合、调整产业结构与促进产业升级相结合,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增强竞争实力。首先,产业投入力度加大。出台了《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若干问题的意见》、《六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按照“增量调强,存量调优”的原则,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以中电软件园、太阳能光伏、比亚迪汽车等项目为重点,推进十大产业项目建设,总投资近300个亿。2006—2010年,全市工业投资总额达2201亿元,年均增长34%。其次,产业集群效应加强。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以高开区和经开区为主体,以东、西两线走廊为重点的放射状产业发展格局。在“两区九园”基础上,构建“三区三带”的工业经济新布局,打造“三环四廊六园”的农业经济布局,拓展“三圈四极”的服务业经济布局。再次,产业升级步伐加快。按照集约发展、质量增长、科技驱动的发展要求,积极培育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电动汽车、蓄能电站、数控机床、精密制造等新兴服务业。至2009年,全市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479家,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483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1%,科技贡献率近40%。以内生增长为路径选择“三驾齐驱”拓市场投资、消费、出口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被称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央强调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就从经济发展动力的角度指明了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近年来,长沙市坚持以扩大内需为主导方向,以内生增长为主要模式,推进项目建设、创业富民、开放合作,从投资拉动“一骑领先”向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齐驱”转变,吸引更多优质资源,拓展更广市场腹地,积极探索出“内生型”改革发展经验。主攻项目建设,扩大内生增长空间。没有项目的落地建设,就没有投资的增长、产业的升级、结构的调整、后劲的增强,转变发展方式也就无从谈起。长沙市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促进大转型。为应对宏观形势变化、保证经济平稳增长,市委、市政府提出要以更加坚定的态度来主攻项目建设、更加精心的组织来抓紧项目建设、更加主动的服务来推进项目建设,确定了322个项目、总投资5636亿元的一揽子项目计划。同时,市里四套班子成员每人联系一个项目、服务一个企业,一个个项目实打实推进,一项项工程硬碰硬落地,一件件工作点对点落实,帮助企业解决了发展难题,增强了发展后劲。在抓项目组织推进时,进一步抓项目结构优化。努力在优化项目结构中做大项目规模,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实现科学发展,在质量效益的“好”中来求得发展速度的“快”。2009年1月,长沙确立并加快推进三“十”(十大基础设施、十大民生社会和十大产业建设)重大工程。目前,城市地铁、过江隧道、湘江枢纽等开工建设;武广车站工程基本完成,武广高铁正式通车;黄花机场、职教基地等顺利推进;广汽菲亚特、比亚迪等产业项目相继落户,既拉动了当前经济增长,又为长远发展增强了后劲。通过在项目开发上下功夫、在项目招商上下功夫、在项目融资上下功夫,积极策划和推出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带动效应强的好项目,并以项目吸引投资,把项目和政策捆绑起来,围绕项目加强资本运作,创新投融资方式,争取更多的资本主体以合资、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项目融资方式来参与项目建设。推动创业富民,激活内生增长动力。创业是活力之源、发展之基,是内生增长、持续发展最为直接、最可持续的途径。通过近3年的大力倡导和努力实践,长沙市形成了政府鼓励创业、部门服务创业、社会支持创业、群众自主创业的良好格局。一方面,通过进一步放宽创业条件,降低创业门槛,拓展创业空间,使得长沙市的创业领域变得更广、思路更新、水平更高。在长沙,通常是市场需要什么,政府就鼓励做什么,什么赚钱,政府就支持干什么,这样力争使长沙有更多的家庭获得可观的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另一方面,长沙市还积极开展各类技术培训,提高创业者的能力素质。并且进一步加强创业指导和后续扶持,形成全过程的创业体系,铺设无障碍的创业通道,让想创业的敢于迈开创业脚步,让在创业的早日取得创业成果,让创成业的能够实现更大发展。扩大开放合作,提高内生增长水平。近年来,长沙市坚持以扩大开放合作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在增强“内力”的同时加快“外引”,在拓展“内源”的同时注重“外资”,在激发“内生”的同时坚持“外向”,努力把长沙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中部崛起的高地、转型发展的样板。密切跟踪产业政策调整、产业梯度转移和产业转型升级动向,瞄准世界500强、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战略布局和投资意向,着力引进大公司、大财团和大项目。并且先后组织举办一系列大型招商活动,在全国内陆城市率先推出了全球商务代理制,选聘国际知名人士担当长沙招商引资的“代言人”。这些举措既展示了开放的新长沙、结交了一批新朋友,又签约了一批新项目、拓展了合作新领域。坚持以打造中部商贸之都、区域消费中心为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