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观提升学校文化力--------读高占祥文化力有感市五中姚跃进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何以有这么大的力量?高占祥同志在其新作《文化力》一书中集中阐明了“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这一观点。高占祥认为:“从本质上说,物理的‘力’,是人类用来‘化’自然界的;而文化的‘力’,是人类用来‘化’自身的。”他从文化对人类自身、社会和国家的巨大作用出发,透过语言、历史、心理、政治、经济等众多层面深入而广泛地剖析了文化无处不在的巨大力量,阐释了文化力这一概念。全书共分21章,从文化元素力,文化潜移力(具有隐蔽性、渗透性、流动性和变异性特点),文化吸引力,文化影响力,文化竞争力,文化创造力,文化生产力(四要素:优秀人才,生产条件,优良产品,科学管理),文化思维力,文化先导力,文化孵化力,文化和谐力,文化和合力,文化微调力,文化平衡力,文化钝感力(表现之一:深度思考-迟钝的力量;表现之二:大智若愚-拙愚;表现之三:难得糊涂-忍;表现之四:后发制人;表现之五:以柔克刚;表现之六:厚积薄发),文化形象力,文化破坏力(色情文化产生腐蚀力,颓废文化产生蜕化力,奢侈文化产生腐2败力,暴力文化产生摧毁力,虚假文化产生欺骗力),文化安全力,文化扬弃力(继承,交流,融合,选择),文化凝聚力(爱国,事业,义举),文化永恒力(与人类共生共进,与物质永伴永生,传承和进化)等21个方面充分论证了“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提出了许多富有见的观创点。高占祥认为,文化是文明的基石,文化创造核心价值观,文化凝聚民族精神,文化创造和谐社会,文化促进科学发展,文化引导公平竞争,文化满足精神需求。他指出,“文化蕴涵着巨大的力”。他认为发掘并推广这种“力”,是人类寻求真正和谐、有序、乐观、健康生存下去的必然选择。高占祥提出了文化是软实力核心的观点。他认为,之所以能称得起核心,是因为在软实力范畴,文化具有主导性,在硬实力范畴,文化具有先导性;且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文化是文明基石。文化力是文化活动的引擎,它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活动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凝聚成永恒的民族精神。的确如此。观赏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呈现给观众的是中华民族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汉字文化、音乐文化、戏曲文化、舞蹈文化、服饰文化、经典文化等异彩纷呈,沁人心脾,赢得好评如潮,叹为观止。文化力的巨大作用可见一斑。3文化有“力”,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这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这样,对一所学校也莫不如此。因为“有文化穷不久,没有文化则富不长”,这是被很多实践证明的。何为学校文化力?俞国良教授认为,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经过自身努力、外部影响、历史积淀而逐步形成自身的学校文化,这种学校文化主要凝聚在学校所拥有的理念、制度、管理、行为、校风、教风、学风等深厚底蕴之中,能够促进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综合力量的形成。这种能够为学校和个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和支持力就是学校文化力。学校文化力是学校文化所产生的“能量”,表现为学校文化对学校群体所有成员所产生的认知力、导向力、凝聚力、整合力、推动力、约束力,以及对社会公众所产生的识别力、辐射力、感染力甚至征服力。学校文化力是学校文化在校内外的力量体现。一所学校,即便是拥有良好的文化元素,也并不等于它就一定拥有良好的文化力。只有学校成员能创造性地、有效地运作学校文化元素,使学校形成了良好的文化力之后,才能够促进学校文化品位的提升和战略目标的达成。因此,大力张扬校园文化力,是提升学校软实力的核心,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培育和提升校园文化力呢?一、要牢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石中英教授认为,“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尽管文化的表象形形色色,但它们都是围绕着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的,价值观才是文4化的基础或核心。”软实力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价值观问题。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信念、共同的道德目标、共同的是非观念、共同的文明准则等等,构成了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学校文化建设,首要的就是学校价值观念建设。谁抓住了学校价值观念建设,谁就抓住了学校文化建设的牛鼻子。”学校价值观的核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是有机统一的整体: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指导思想、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精神实质及深刻内涵。培育和提升学校文化力,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指导,就会迷失方向和灵魂,就会乏“力”和缺少魅力。二、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导地位当今社会,政治多元化,经济多元化,文化多元化。文化多元化能促进不同文化沟通与碰撞,促进文化的演进与繁荣。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政治、经济、文化已深深融入世界潮流之中,多元文化来势凶猛地影响着我们的校园文化。对待多元文化,我们应该多一份宽容,多一些冷静,多一点接纳。但是,学校毕竟是一个特殊的地方,特殊之处突出表现在:它是为未成年人发展奠基的地方。作为社会主5义学校,我们承担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牢固坚持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的主导地位。校园文化有先进、中性与落后之别。代表校园文化发展方向的先进文化,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精华的凝聚和积淀。比如,爱国爱校、集体主义、热爱劳动、勤俭节约、严谨勤奋、诚信友善、乐于助人等等,通过它的熏陶必将提升人的境界,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先进文化是学校文化力中起决定作用的主导因素,也是构建和谐校园最有力的思想和道德上的根基与保障。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校园文化中出现了中性文化日益盛行的趋势。网络文化、短信文化、卡通文化、课桌文化、宿舍文化等等新的校园文化形式,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关注和青睐。这些文化是双刃剑,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规范,就可能成为“负面杀手”。坚持以先进文化为主导,重视和发挥中性文化的积极作用;以先进文化引领多样化的中性文化,在弘扬先进文化的前提下提倡多元文化的融合,是提升学校文化力应当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以先进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主流与方向,继续唱响主旋律;另一方面,要尊重中性文化存在的现实性与合理性,促进其与主流文化的融合;对其消极作用也要敢于批评和指正,特别是对其中容易引发思想困惑、道德失范,与主流价值截然对立的价值主张要及时引导和纠正。落后的校园文化是各种错误和腐朽社会思潮在校园生活中的反映,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是近年来对学生影响较大的几种社会思潮,尤其是它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和误导是不容忽视6的。它消蚀人的理想和信念,涣散集体的凝聚力,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不利于形成团结、奉献、奋进的和谐校园环境。提升学校文化力要坚决抵制和摒弃落后腐朽文化的渗透和侵袭。我们要丰富载体,拓宽途径,既要宣传教育强化养成,又要潜移默化滋养精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被广大师生所感知、认同、理解、掌握,从而内化为意志品质,外化为群体意识,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和生命线。三、要构建培育和提升学校文化力的立体网络学校文化力通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外显出来。培育和彰显校园文化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现三个方面建设全面、协调的发展。学校物质文化积淀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蕴含着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因此,学校要据此对整个学校的物质文化进行发掘和整合。一是丰富走廊楼道文化,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要精心布置教学走廊楼道。使其层层有主题,让常规、大师、书画、名言警句、课改理念等俯仰即见,使其真正成为师生们一扇思想启迪的窗口。二是加强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如张贴学生的习字习作、美术书法作品、科技电脑作品等等,充分体现不同的集体和个人对校园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形成各班独特的人文氛围。三是设计学校标识、校徽、校旗、校务公开栏、名师风采栏和学生读报栏、校园指示牌、植物标识牌,创作校歌,统一办公用具、用品(办公桌椅、文件柜、文件夹、信纸、7信封、文具、名片等)的图形及标志,使整个学校的文化内涵具有了形象载体,并得到强烈的凸现和宣传。四是在校园各个角落精心设置了“温馨提示”、文化牌匾。如“毋以恶小而为之,毋以善小而不为”、“有志者事竟成”等名言。总之,校园处处都应散发浓浓的文化气息,呈现深厚的文化底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要让校园里每一堵墙说话,在潜移默化中发挥育人作用,就要赋予学生校园生活的每一细节以丰富的生命力,为他们搭建人文、科学、艺术、经典等多个平台,引导学生与科学对话、与艺术对话,与经典对话,并使其成为陶冶感染学生的“主体的画,无声的诗”。学校制度作为学校显性的规范和准则,体现出的是体制、规章、规范、模式及其操作程序,是刚性的、程序性的和可控的层面。学校制度正是首先通过这种强制性的力量,对学校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引导和约束,从而形成制度所期望生成的学校文化。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达成内化。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核心,彰显以人为本和人为关怀,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建设制度文化,着眼点是为了提升学校文化力,有效促进师生的健康发展和成长,因此,要使广大师生了解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力的核心内容。它主要包括学校趋同的教育理念、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良8好的精神文化建设更能激发人们蓬勃向上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的思想,完善人的品格,提升人的素质。那么,如何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一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集体是一个熔炉,能把生铁炼成钢,也可能是个染缸,给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以不良影响。学生在集体中,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心理”。因此,学校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要坚持宣传教育、道德实践和潜移默化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二要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目标反映了一所学校的育人取向和价值追求。学校的育人取向要形成一种精神为全体教师所追求,这种精神的贯彻不仅是一种管理活动,更是对一种文化感召的内心契合和向往。只有如此,方能产生激情,激发创造欲。三要强化学校“三风”建设。学校“三风”即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首先,领导作风是关键,学校领导要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以及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中发挥好带头作用。其次,要狠抓教师在学生中的表率作用。要求教师从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学识水平到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生活起居都应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这样,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9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勤奋攻读,立志成才,整个校园充满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四要培育、尊重优秀的教师文化。教师文化是一种特质文化,是在贯彻育人取向过程中的主导文化。具体而言,教师文化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它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价值取向及情绪的反应等。如果教师的思想理念、价值体系与学校的办学思想不一致,那么,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很可能与学校期望的行为相违背。因此,建设校园文化要关注教师的发展,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校园—定是教师文化蓬勃发展的精神家园。五要创造具有亲和力的学校人文生态环境。尤其是学校管理者,要在管理中淡化管理者的角色和地位,把师生真正地当成服务的对象,鼓励教师与管理者大胆互动,平等交流,创造具有亲和力的学校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