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Microsoft-Word-文档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王华倬(北京体育大学,北京100084)摘要:以近代以来历届中国政府颁布的有关普通中小学教育的学制、课程(教学)计划、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为主要历史发展线索,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历史研究法、逻辑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对我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发展演变的过程,做了系统的梳理,分析了不同历史阶段体育课程的特点,总结了体育课程发展演变的规律性历史经验,旨在为当前我国体育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关键词:体育课程;近现代;发展演变;历史经验自清朝政府1903年颁布实施《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规定在各级学校开设体操科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已经走过整整100年的发展历程。在大力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今天,系统回顾和探讨我国近现代100多年来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历程,分析总结其历史经验教训,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课题以近代以来历届中国政府颁布的有关普通中小学教育的学制、课程(教学)计划、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为主要历史发展线索(研究对象实体),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历史研究法、逻辑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对我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发展演变的过程,进行系统全面的探讨,分析不同历史阶段体育课程的特点,总结体育课程发展演变的规律性经验,从而为今天的体育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1我国近代体育课程的产生与发展(1840-1949)1.1清朝末期的体育课程(1840-1911)1.1.1我国近代体育课程的渊源(1840-1902)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近代西方体育开始逐步传入我国,在我国的教会学校、洋务学堂、变革的书院,以及资产阶级兴办的新式学堂中,开始设置西方近代体操课程。正是这些学校所开设的体操成为我国近代体育课程的渊源,也为癸卯学制体操课程的正式设立,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这时的体操课程是作为西学课程开设的,其内容主要是德、日的兵式体操、普通体操和一些运动性游戏,对外国(欧美、日本)的模仿也带有极大的盲目性。据有关资料记载: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CalvinW.Mateer)1864年创办的山东登州文会馆,原是一所教会小学,三年学制;1873年起增设高等科,是中学程度,学制六年,该校则设有体操(体育)课程[1]。这是所见材料中最早设立体育课程的学校。教会学校虽然是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产物,但就其课程和教学内容来说,是比旧的封建教育进步的,它对我国近代体育课程的产生有着不可否认的影响。洋务学堂虽然不属于普通教育范畴,但洋务学堂所设置的体育性质的课程,无论其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还是其上课组织形式、课时安排,都表现出了近代体育课程的某些特征,特别是把一些田径运动项目与兵式体操、普通体操组合成综合教材,更显现出其近代体育教育内容的特点。新式学堂是从资产阶级全面发展教育思想出发设置体育课程的,它对中国近代体育课程的产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癸卯学制及其规定的体操课程,实际上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孕育过程,存在一个近代体操课程的萌芽与雏形时期。事实上,这个孕育时期的体操课程代表了我国近代体育课程起源时期的状况,它是我国近代体育课程的渊源,又是我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发展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1.2癸卯学制时期的体育课程(1903-1911)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规定我国各级学堂设置体操课程,但未实行。第二年(通常说是1903年,确切地说是1904年1月)清政府又颁布并开始实施《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规定:我国各级学堂均设体操课程,并规定了体操课程的目标、课时、学科程度、教法要求等。其特点主要表现在:1)对日本简单的模仿和抄袭,是癸卯学制时期体育课程的最明显的特征。从体操课程目标、内容,到教材教法、体育教师的聘任,甚至连体育课上的口令也都是用原封不动的“日语发音”。这是我近现代体育课程发展历史上,最突出的拿来主义体育课程———“囫囵吞枣”借鉴式的体育课程。2)兵操为主的体育课程内容。从高等小学校第一年开始直到中学堂第五年均把兵式体操作为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奏定学堂章程》的实施过程中,由于体育师资的大量缺乏,当时各地学校聘任了大量的从军队退下来的下级军官担当体操教师,由于这部分人从未学习过体操,仅仅会喊几句队列练习的口令,使得部分地方体操课形同虚设,多数情况是以兵操代替整个体操,进而又以兵式体操中的队列、队形变换代替兵式体操。从而使得体操课变成了队列练习。3)注意到体育的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价值,强调通过体操课程,使学生“发育均齐”、“动作敏捷”、“运动活泼”、“矫正恶习”、“流动气血”、“鼓舞精神”、“精神畅快”、“志气勇壮”,养成“群居不乱”、“行立有礼”、“乐群众动”、“遵守纪律”、“规律肃静”、“体势整齐”、“意气充实”等。4)对体操课程的教学要求,作出了纲要性的规定,章程称之为“学科程度”。5)详细地规定了体操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章程中称之为“学科分科教法”,可以说,这是我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份由国家颁布施行的普通中学体育课程标准。总体上看,我国近代体育课程以癸卯学制为开端,得到了确立,虽然在其框架结构及实施过程中,有过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由于它代表了先进的教育及体育课程思想,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长期沿用下来。1.2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时期体育课程的演进(1912-1926)1.2.1壬子癸丑学制时期的体育课程(1912-1919)民国成立伊始,孙中山为首的临时政府,颁布了一些有关学校教育的法令,对清末的教育进行了重要的改革。这些法令总称为“壬子癸丑学制”。这一时期体操课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基本沿袭了清末的体操课程。民初的体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时安排、教法手段等都与清末没有多少差别。2)仍然以兵式体操为主,这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有着很大的关系,是对当时世界大战的反应,也是对清末丧权辱国的反思的结果。3)体操课程内容安排的科学性,有明显提高。如随着学级的增高,体操课程内容呈现:适宜之游戏———渐加普通体操———时令游戏———加兵式体操(男)———户外运动或游泳(课内或课外)。特别是规定的“在体操教授时间或时间之外,授适宜之户外运动或游泳”,比之清末有明显的突破,这即是说在体操课上,出现了“非体操的近代欧美体育性质的内容”,这也是第一次在官方课程文件中,对课外体育活动作出了规定。4)武术以合法的方式进入体育课程,成为体育课内容。5)民初学校体育中出现“双轨现象”。民初体操课程也基本上照搬了日本同期的体操,同样是拿来主义的体操课程。1.2.21922年新学制(壬戌学制)前后的体育课程(1919-1926)1922年9月,教育部召开学制会议,11月1日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令》,1922年是“壬戌”年,被称为“壬戌学制”。这个学制是以实用主义为指导思想,依照美国学制拟定的。次年9月公布了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完成了学制改革。这次教育改革的突出特点是学校教育从过去的模仿日本,转为仿效美国,是我国近代体育课程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变。具体表现在:1)从课程设置看,体育课程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小学体育占总课时10%,在小学11门课程中,百分比与算术相同列第4位。初中体育为16学分,占学生毕业总学分的9%,在初中6门学科中,百分比与自然科相同,列第4位。高中体育10学分,占高中公共必修科目总学分的百分比是,第一组:占14.9%,第二组:占15.6%,在7门公共必修科目中,百分比列第3位。2)体育课程的名称由体操科改为体育科。体育课正式取代了清末民初以来开设长达二十年左右的,以军国民主义为宗旨的,以兵式体操为主要内容的体操课,在课程要求上,取消了男女差别。3)在体育课程目标上,明确提出了体育要“顺应儿童爱好活动的本性”,“发展个人之本性及人格”[2];在中学采用分科选科制和学科制、学分制,从而使课程和教学富有灵活性。4)从课程内容看,废除了中小学的兵操,以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为主要教材。与过去以兵式体操为主的体育课程内容相比,多样化的体育教材比较符合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有利于提高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初中把生理卫生纳入体育科,高中体育包括了卫生法、健身法和其他运动三方面,这样体育学习和生理卫生知识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使体育走向科学的方向。在课程理论上,这样的体育课程还带有综合课程的意味。5)从课程教学来看,开始重视体育教学法的研究。过去的兵式体操属于军事操练,不可能重视教学法,新规定的体育课程教材有力地促进了人们对体育教学法的探索。如当时在体育课中开始推行“三段教授法”[3]。6)从课程实施过程看,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由于缺乏新的体育师资,体育课只好仍由原来的体操教师任教,出现了体育课内容仍然以兵式体操、普通体操和游戏为主,加之师资、设施等原因,首先在小学出现了“放羊式教学”。7)“选手体育”在学校中有所发展。8)开始着手进行了体育教材建设。1.3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体育课程(1927-1949)国民党统治时期,教育部于1929年、1932年、1936年、1940年(小学1942年)、1948年分别进行了五次课程标准的修订,其中,1948年的没有实施。1929年的课程标准称为“暂行课程标准”,1932年的课程标准称为“正式课程标准”,1936年的课程标准称为“修正课程标准”,1940年只修订了中学的课程标准,可称为“重新修正课程标准”。1.3.1暂行课程标准时期的体育课程(1927-1931)这一时期体育课程的特点表现在:1)1929年教育部颁发的《小学暂行课程标准:小学体育》、《初级中学体育暂行课程标准》、《高级中学普通科体育暂行课程标准》等三个体育课程标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学科形式颁布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也是在国家正式颁布的课程文件中,第一次把以往的体操课改为体育课,并一直延续至现在。2)从体育课程标准的结构看,包含了课程目标、作业类别及事项、授课时间及学分分配、小学的“各年级作业要领”和中学的“教材大纲”、教学方法要点、小学的“最低限度”和中学的“毕业最低限度”等。3)从体育课程目标看,基本包括三个方面:身体方面,如发达身体,锻炼体格,谋全体的正当发育;发展运动能力方面,如养成生活上必须的运动技能,培养以运动为娱乐的习惯;品德培养方面,如培养勇敢、诚实、公正等品德,互助等团体精神。4)明确把体育课程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类。详细规定了课内和课外的教学时间,如小学中低年级每周150min,高年级每周180min;课外每天至少2~3h以上的活动。5)课内教材内容增加了球类、田径、器械运动等。课外内容分为课外运动、日常姿势比赛、定期运动会等。中学体育教材以“活动”(如游戏活动、韵律活动、野外活动等)分类。6)提出按一定标准(如高中的按年龄身高体重、指数级别分组)进行分组上课方法。7)规定了较科学、较全面的体育成绩考核内容。如小学采用麦克乐氏“运动技术标准”;中学有保持身体姿势、基本技能、身体素质的限度等。1.3.2正式课程标准时期的体育课程(1932-1936)这一时期体育课程的特点表现在:1)初、高中改学分制为学时制。初中体育每周3学时,高中每周2学时。2)体育教材内容的变化是把田径运动、远足和登山提前安排在小学中年级开始。3)提出课外每天要有集团运动和个人自由活动。1.3.3修正课程标准时期的体育课程(1936-1940)这一时期体育课程的特点表现在:1)减少教学时数。初、高中体育课时由原来的每周3h减少到2h;小学中高年级的四、五、六年级保持原有课时,三年级减少到周120min,小学低年级唱游(体育与音乐)每周180min。2)小学低年级把“体育”与“音乐”合并为“唱游”;初中体育及童子军周4学时,规定课内各为2学时,童子军另有课外训练1课时。3)中小学体育成绩考核采用了比较科学、客观的评定方法,规定每年至少进行1次体格检查,并指导学生作身体发育记录。4)规定高中女生进行“每周3学时,共1学年”的军事看护训练。1.3.4重新修正课程标准时期的体育课程(1940-1949)这一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