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系运动康复专业建设规划一、专业建设与发展现状分析(一)专业建设概况1.专业建设基本情况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运动康复专业,2017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已经招收有一届学生。目前共拥有专业课教师17名,在校生30名。该专业主要是培养能掌握临床康复、运动损伤防治、体能训练、运动健身康复等方面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体育系为该专业学生系统开设系统解剖学、功能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康复医学、物理治疗学、运动疗法、推拿学、针灸学、诊断学、西医内科学、西医外科学概论等专业课程,并为实践教学创建了国际较为先进的康复实验教学中心和实习基地。保证学生毕业能胜任医院的康复科、康复医疗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疗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部门的工作。在专业课所需的实验室建设上,配备了电脑、投影仪等现代教学设备,购置了人体运动系统解剖模型、仿真运动生理模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标准人体测量尺、血压计等实验仪器设备,确保了人体运动科学实验课程的顺利实施;完成了大学生体质测试中心改造建设项目,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掌握体质测试实践实训提供保障。本专业培养建立了一支老中青三结合的、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队伍,有体育训练实践背景的资深教师,也有来自高校培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在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上基本满足了本专业教学的需要。(二)专业办学条件1.师资情况运动康复专业现有专职教师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获得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5人。兼职教师10人,其中高校教授2人,副教授2人,康复医生3人,运动理疗师3。从学缘结构看,来自全国各大体育学院和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如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基本上能满足正常教学的需要,整体素质能满足运动康复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运动康复专业所开设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均由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讲授,其中由教授、副教授讲授的课程约50%。2.实践教学情况目前,我系已建成的运动康复实践教学基地有陕西省工人疗养院、陕西省特殊学校等,基本满足了运动康复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需要。3.教科研成果坚持以科研促教学,积极组织和鼓励教师申报科研课题,在学院领导和科研处高度重视下,体育系系着力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积极组织动员教师申报各级各类的科研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其中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省体育局项目4项;主持陕西省教育厅教改项目2项;校级教学团队1项。发表核心期刊20余篇,重要期刊30余篇。二、专业建设与发展指导思想(一)指导思想1.办学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运动康复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康复职业能力和康复服务能力,能在卫生、残联、民政、体育系统下属的各级医院及康复部门从事康复与健康指导、服务和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2.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建设本着“提高整体设计,加强全面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强化专业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增强适应能力,注重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精神,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3.产学研合作教育运动康复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康复医学和运动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系统掌握现代康复诊疗技能,并具备一定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能在各级医院、康复机构、疗养院、社区,从事肌肉骨骼损伤(尤其是运动损伤)、慢性代谢性疾病、神经病损的康复治疗;能在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从事运动伤害防护、健康指导等工作。(二)基本原则1.应用性原则紧跟康复机构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培养体能师和康复师的需要为出发点,注重职业能力培养,遵循教育规律,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2.协调性原则适当减少理论教学时数,增加实践课程学时数,以能用、适用、应用为目标,整体优化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实践体系,理论和实践教学相互融通,课内课外相互融通,突出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3.开放性原则加快校地、校际合作办学,把行业准入课程、合作培养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积极引进、利用优质办学资源,探索合作共建、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三)建设思路专业总体建设思路要从社会经济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优化内涵以提高质量,扩大外延以适应发展;主动适应国家及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升与改造运动康复专业,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强;拓展康复治疗学相关知识,培养社会急需的运动康复专业专门人才,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突出学校特点与人才培养特色,以专业人才培养为核心,以专业基本建设为基础,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分层次、分类别开展专业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科整体水平,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定期评估、适时修订等。本着“提高整体设计,加强全面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强化专业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增强适应能力,注重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精神,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三、专业建设与发展总体目标围绕学校的办学宗旨,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教学资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进一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完善实验室、紧密型实训基地,融“教、学、做”为一体,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运动康复应用性人才。计划未来五年将运动康复专业建设成为省级特色专业。四、专业建设与发展具体内容(一)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运动康复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康复职业能力和康复服务能力,能在卫生、残联、民政、体育系统下属的各级医院及康复部门从事康复与健康指导、服务和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二)人才培养规格1.知识规格系统学习掌握解剖学、功能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康复医学、物理治疗学、运动疗法、推拿学、针灸学、诊断学、西医内科学、西医外科学概论等专业课程,熟悉国家的教育、体育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2.能力规格毕业生能在各级医院、康复机构、疗养院、社区,从事肌肉骨骼损伤(尤其是运动损伤)、慢性代谢性疾病、神经病损的康复治疗;能在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从事运动伤害防护、健康指导等工作。3.素质规格具有刻苦学习、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文学艺术修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全的法制意识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体育职业道德。(三)办学规模数量与逐年发展分布年度20182019202020212022办学规模(人)3030303030(四)人才培养模式一个全程:学生能力培养全程化:即在各教育平台、各门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坚持能力培养为导向。二方培养:校内教学培养与校外定岗实习即校内知识、能力培养与校外实践能力提高相结合,与体育行业企业和体育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三线育人:理论教学育人体系、实践教学育人体系和素质拓展育人体系三线协调育人。(五)教学团队建设1.建设目标师资队伍总量目标:到2022年,师资队伍总量达到20人左右,其中在编师资队伍15人,非在编师资队伍10人。师资队伍学历目标:到2022年,在编师资队伍中,博士总量达到5人,硕士7人,学士3人,硕士及以上学位达到60%。师资队伍学缘目标:到2022年,在编师资队伍中,最高学位省内大学总量3人,最高学位省外大学总量4人。2.建设内容(1)专任教师建设计划(2)兼职教师建设计划年份职称(人数)20182019202020212022高级11111中级22222初级合计33333年份20182019202020212022兼职教师(人数)22222(3)教师培养培训计划建设内容2017-2019年建设具体内容2020-2022年建设具体内容专业带头人2人2-3人骨干教师队伍2-3人2-3人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教师在国内外学习职业教育理论支持教师(1人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支持教师(2人次)到国内外做高级访问学者、攻读学位。教师参加职业能力培训和专业培训支持教师(3人次)参加国家级康复从业人员进修、国家级体育社会指导员学习。支持教师(3人次)到国内外参加康复行业职业培训和专业培训。教师到行业实践支持教师(5人次)到康复机构和体育产业一线开展实践研习活动。支持教师(5人次)到康复机构和体育产业一线开展实践研习活动。(六)实践教学条件建设1.建设目标以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为基本要求,建设实验室、实习基地。初步建设成满足运动康复专业教学实验室一个。在西安市区建立3-5个运动康复实践教学基地。2.建设内容优化实验教学内容,设立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适当减少验证性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根据实际实验开设条件编写实验教材;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拟三个教学实验室。3.具体建设规划(1)校内实训(验)室建设序实训(验)室名实训课程实训项目建设经费备注号称年度(万)1体质健康促进实验室(共建)运动生理学课程实验2019202解剖与保健康复实验室(共建)运动解剖学、体育保健学等课程实验202010(2)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运动康复社会实践教学基地主要包括康复机构、运动队等。进一步完善实习基地管理体制,增加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进一步提高实习实训条件的建设水平,与原有校外实习基地继续深化合作,增加实训内容,健全“三级”管理机构,5年内新增3个校外实习基地;两年内新建3个功能实验室,全面改善实验室条件,实验室开放率达90%。(3)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建设加强与各级运动队、运动康复机构、体育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和完善平台建设,以实验实训基地为平台,加强技术服务与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每年定期向康复机构、运动队等合作单位派出1名教师、20名学生参与科研合作和运动队服务工作。(七)课程建设1.课程建设目标近几年,本着“提高整体设计,加强全面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强化专业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增强适应能力,注重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精神,以“合并交叉学科,压缩重复内容,整合课程体系,优化综合课程,重视前沿知识,突出地方特色,开设小型课程,提高教学质量”为主线,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具体体现专业方向课程、所有专业选修课程,根据教学资源实际情况,突出传统或地域优势,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专业相关老师对课程建设进行规划并按照规划严格执行,2018-2022年准备规划建设1-2门省级精品视频课程,2-3门院级优质课程,1-2门双语教学课程。2.课程建设内容根据2017方案实施情况,2018-2019年度将对大纲又对运动康复与健康方向的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数量和结构进行了必要的调整,主要思路是简化课程,强调三基,增加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为学生就业打好基础:首先从专业基础课入手。加强学科和专业的基础课,使学生打下扎实、宽厚的基础,为学生考研深造打好基础;加大专业选修课的开设范围,以满足学生对专业课程的不同选择需要,同时也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总学分不变的前提下,适当减少一些课程的学时,增加开课门数;增加社会实践环节的时数,增加实践教学时数。对课程设置进行,实践教学、实习、见习以及毕业设计等均在2017课程计划中进行了适当的完善和修订。课程设置方面,根据学生生源特点及专业特点,将在专业基础课中,将《系统解剖学》改为《运动解剖学》、将《生理学》改为《运动生理学》,将《诊断学基础》改为《诊断学》,去掉《运动训练学》,增加了《运动人体机能实验学》。在专业基础课方面,将《推拿学》,《针灸学》等合并成《中国传统康复治疗技术》。新增加了《贴扎术》。3.课程建设规划(1)合格课程建设计划年度级别20182019202020212022合格课程335(2)创新课程建设计划年度级别20182019202020212022教学示范课程111教改示范课程12专业新课程111网络课程11双语课程11(3)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年度级别20182019202020212022校级111省级1国家级1(八)教研科研努力开展教研科研工作,一是凝练教研、科研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