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数学教材,提高课堂效率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讲授理论知识有效结合的新背景下,如果我们一线教师还不与时俱进,还依赖传统的教学手段及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就很难达到小学数学三位一体的教学目的。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对新教材有效理解,深入挖掘与探究,才能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关键词:小学数学用心引领活用教材提高效益【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6B-0070-0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在相应学段应达到的基本水平,而不是限定教师的教学材料。有效弹性利用、研究教材的过程就是开发、创新课程的过程。可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彻底改变教师过去那种“教教材”的观念。本文以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展开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活用”教材,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一、比较学习材料和学生已有经验之间的关联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参与交叉互动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是生动、活动、独立的个体,是数学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而教师是这个过程中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为学生服务的。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学习材料时,要对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学习材料进行比较,把握两者之间的关联,找准教学的切入口,确定教学预案的框架。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这一课中,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要把4个苹果、2瓶汽水、一块蛋糕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多少个?”学生对“平均分”已经有了理性认识,按照除法计算很自然地得到每人分得2个苹果、1瓶汽水和半块蛋糕。师借机问:这半块蛋糕怎样用分数表示?这样很自然地引入到分数的知识点上,选择这个切入点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准确、恰当,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新知识。二、将课堂教学中的随机事件转化为教学资源教师要树立动态生成的观念,善于有效调控课堂,把握有利时机运用策略,将课堂的随机事件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如在《认识角》的教学中,当教师布置学生利用活动角的材料制作一个角,然后与同桌比较谁的角更大这一任务后,课堂上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生A把角的两边拉成一条直线后说:“我的角大。”“你的不是角,怎么能跟我比?”生B争辩说。这时教师随机应变,调整了教学顺序,让这两位学生在讲台上展开辩论。经过一番辩论,多数学生认为:两条边构成一条直线时也是一个角。教师马上肯定:“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时,组成的角叫平角。”教学中,教师没有一带而过,而是随机应变,及时改变预设,将课堂中的随机事件转化为教学资源,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反映了课堂教学的真实自然。三、开发周边资源,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事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尽管教材的编写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但在学生的眼里,书中的素材与他们的生活仍有一定的距离,远没有发生在他们身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材料能激发兴趣。如《减法性质》的教学,笔者结合本班的学生人数出示下面两道题:1.四(二)班有学生40人,分成了3组,第一组12人,第二组18人,第三组有多少人?2.我校四年级有三个班共120人,四年一班42人,四年三班有38人。问四年二班有多少人?然后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进行对比,并找出这两种解法内在联系,结果,学生很快找到了“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就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这两个数的和”这一规律。四、运用更换、增删等手段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调整由于教材反映的只是编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难免有偏颇之处,也不可能完全适合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层次的学生及教师使用。因此,教师应把教材作为一种材料来对待。在教学中,根据课程标准,可以按照学生与教师的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换、增删。所谓“更换”就是把不符合学生与教师特点的素材更换为适应的素材。如“9加几”的主题图,对山区的学生来说,他们没有见过那么大的运动场,另外运动场上丰富多彩的场面,使他们眼花缭乱。因此,不如更换情境图,可根据农村生活实际如图文并茂地出示:小明家里有一片梯田式的山地橘园,从上到下数,第一块有5棵,第二块有7棵,第三块有9棵,你能提出9加几的数学问题吗?这样更换后,学生一看就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谓“增删”就是为了学生的后续学习适当增加延伸一些内容。如学了乘法分配律,可以在练习中扩展到乘法分配律的推广,达到在简便计算中能灵活运用。有时还可以把机械重复太多的、难度过大的内容删除。新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是以学生前动机和需要展开的,是以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发展展开的,不应成为教师忠实地执行教材文本的过程,而应成为师生开发、创新课程的过程。因此,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教材给出的例子,找出变式,树立“用教材教”的理念,不断探索、完善教学策略。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朱英.小学数学教师挖掘教材手段及对策探析[J].福建教育,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