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珠江三角洲区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规划的思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大珠江三角洲区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规划的思考•本题重点:•1.流域生态的理念生态-经济有序整合规划,建设平衡发展的大珠江三角洲的生态城乡。•2.区域绿地保护规划和管理对策林地、水源等自然保护区河流、沿海岸线农田保护•3.环境负荷量指标交易建制的绿色空间管理•4.三大流域的城乡体系李贞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5102751.流域生态-经济的理念•大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应以流域作为一个整体的地理单元,用生态-经济有序整合的理念,对城乡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和功能平衡发展规划和管理。•就是充分保护和利用流域上游的生态资源环境,保障中、下游城市经济发展;而城市的经济也为中,上游区的生态维护提供经济上的,科技上的支持。这样整个流域成为一个平衡发展的整体。使流域的生态—社会——经济体系(城乡体系)的发展将走向有序的,有区域功能分工、合作的(有绿色经济目标的)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上述理念,还有赖于在珠三角流域的不同体制,不同经济发展的阶段,制定和调节区域(流域)环境政策和有效管理。理念的要点,区域平衡发展的难点与责任•1.绿色繁衍绿色。保护乡土生物多样性,建设用地不要与自然和半自然土地争地。特别是今后的发展和建设要重点保护和整治河岸、海岸线、农田区和水源林地等。(建成区的绿色社区)。•2.维护流域生态的共同(平衡)发展链。区域绿地保护区域经济,区域经济支持、维护区域绿地的发展模式。其中:探索重点领域的生态补偿机制;以水源环境为控制和调节支点。体制:一国两制,地方部门和管理部门的分割,经济差异等。•3.有序发展目标对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预测中长期的生态保护,用地建设的目标。农业发展阶段:人口分散,农业产业为主,用地城、乡两极化。工业发展阶段:人口集中下游,中游。工业产业为主。城镇用地扩张。后工业发展阶段:(前期)人口集中下游,中游。服务产业为主。城镇用地稳定,城乡一体化。2.区域绿地规划与管制*•区域绿地:是指为防止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衰退恶化和城市无序蔓延等问题,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城乡可持续发展,基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自然人文特色和城乡环境景观的需要,在区域范围内划定的进行永久性保护和开发控制的具有重大生态和人文价值并对区域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的绿色开敞空间。•根据广东资源特点和区域绿地功能要求,可划分为六大类:*根据广东省建设厅《广东省区域绿地规划指引》粤建规字[2003]143号文件2.1.区域绿地分类•①生态保护区,包括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土壤侵蚀防护区和部分基本农田保护区等;•②海岸绿地,包括众多具有特殊景观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滨海岸线、部分沿海湿地和集中连片的红树林分布地区、重要海产养殖场及围垦区以及特种海洋生物繁衍保护区等;•③河川绿地,包括主干河流及堤围、大型湖泊及沼泽、大中型水库及水源林、基塘农业生态系统等;•④风景绿地,包括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城市郊野公园等;•⑤缓冲绿带,包括环城绿带、基础设施隔离带、安全防护带以及城市防灾避难系统等;•⑥特殊绿地,包括特殊的地质地貌景观区、自然灾害敏感区、历史文化遗址、传统风貌区等。2.2.区域绿地分类管制•各类区域绿地,以相关的法规、条例、保护策略、要求及其主要生态功能,明确区内建设和活动的限定条件,进行管理和限制。如:•基本农田,应保持和提高地力水平,保证耕地“占补平衡”。•区域绿地的属性可交叉。如名胜区、森林公园、生态公益林、水源林等可为同一地块。2.3.广东省区域绿地分级管制标准*允许在限定条件下,低强度开发建设。设施建设密度≤5~10%;容积率≤0.2;建筑高≤3~5层。土壤侵蚀防护区、海岸绿地、缓冲绿带、基塘系统、传统风貌区等。三级严格限制开发建设。允许适度维护、保育和经营活动。设施建设密度≤0.2%;容积率≤0.04;建筑高≤2层。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自然灾害防护绿地和敏感区、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等。二级区内保持自然性状,以利自然恢复、维护和保育。设施建设密度≤0.5%;容积率≤0.01;建筑高≤1层。生态敏感区:自然保护区、重要水域和湿地、(连片)基本农田等。一级分级管制(建设限制)适用的区域类型管制级别*根据广东省建设厅《广东省区域绿地规划指引》粤建规字[2003]143号文件整理2.4.区域绿地分区管制(区划)•1.保持原有绿地的性质。保护生境完整性,生态系统的自然性和多样性。•2.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协调规划、管理、分治。要逐步对涉及区域绿地的资源政策、产业政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进行协调。•分区管制区域区划——分区——区内的各类绿地的分类型面积、占国土面积、管制级别等分析评价。2.5.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区域绿地+城市绿地系统+生活环境z广义的生态绿地一般包括自然(次生)植被系统、半自然的农业生产系统和人工化的城市绿化系统。这3类系统具体为:z1)自然(次生)植被系统如自然保护区、水源林、村落风水林(保护小区)、防护林地等;z2)农业生产系统如林地、耕地、和园地等;z3)城镇绿化系统如城镇建成区绿化等。z狭义的生态绿地(区域用地)可理解为以区域绿色植被为主的绿地系统:如:森林、园地(果林)、耕地、湿地等,即广义生态绿地系统的前两类,以此区别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应用的自然保护指标:自然保护区的范畴(讨论)•自然保护区是自然生态系统和物种基因库,也是标志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指标的重要绿地。•随着区域的城市化,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公益林、自然保护小区和景观名胜区等绿地也成为多体系的自然保护区的范畴。它们的建设和扩展既有效地扩大和发展自然保护区,也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城市(市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国家建设部(建城[2004]98号)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基本指标要求•(一)城市生态环境指标•序号指标标准值•1综合物种指数≥0.5•2本地植物指数≥0.7•3建成区道路广场用地中透水面积的比重≥50%•4城市热岛效应程度(℃)≤2.5•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6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m2)≥12•7建成区绿地率(%)≥38•(二)城市生活环境指标•序号指标标准值•8空气污染指数小于等于100的天数/年≥300•9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10城市管网水水质年综合合格率(%)100•11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95•12公众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满意度(%)≥85珠江三角洲区域绿地格局(示意)水源林,水库,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林,水源林基本农田,耕地区域绿地规划分类应用(开平市案例)•参照广东省区域绿地分类方法和结合开平市域绿地的主要生态功能特点,本专题研究将开平市主要的区域绿地归纳为生态保护绿地(包括森林公园)、河川绿地和特殊绿地等3类组绿地。•各类组绿地的主要类型(调整省的区域绿地分类类型)•生态保护区绿地:包括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城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即村旁风水林)、基本农田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等。由于开平的森林公园是水源林、水库为主的多功能组合体,所以将其归入生态保护区系统。•河道绿地:包括主干河流及其堤围、两岸的湿地、基塘系统和城乡分隔绿带等。•特殊绿地:包括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传统风貌地区。生态保护区绿地•为与环保、林业、农业、城建等部门的保护目标和统计衔接,生态保护区绿地以下分3系统评述和统计。•系统1:自然生态保护区系统(包括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和森林公园)。(林业、环保等部门协调)•系统2:城镇供水水源保护区系统(包括水源(水库)保护区、饮用水保护区)。(城建、水利、林业、环保部门协调)•系统3:基本农田保护区系统(包括基本农田和基塘系统)。(国土、农业等部门协调)资料收集:城市与区域绿地规划程序1.本底调查研究内容:(1)环境:地质、地貌、水体、气候等(2)植被类型:优势种、特征植物等(3)城市生态功能、交通、居住区等(4)本地文化特征:主要文化景点等(5)经济和社会:人口,人均GDP等开平区域绿地规划与管制图1.森林、水源林(绿线)2.保护耕地(绿线)3.城市饮用水保护区4.河道、海岸绿廊(蓝线)5.文物景观保护(紫线)3.环境负荷量指标交易建制的绿色空间管理——受地区间二氧化碳排污交易的启发构建环境负荷量指标交易制度,就要计量一个流域或区域的各区的环境容量,如城建区的扩容,就要购买其他生态区的环境负荷量指标,实际等于经济发达区补偿生态保护区。环境负荷量的衡量因子主要是土地资源(包括水源林地,耕地,海岸区,河口区等)、水资源(包括河流和水库水量和水质)等。•环境负荷量指标就是环境因子的函数。其表达式:EI-环境负荷量指标Xi—环境因子。包括:水源林地,耕地,城建用地,水资源承载量,人口规模等Wi—各环境因子的权重)(EIiiwxf⋅=环境负荷量指标交易建制对城乡体系的生态建设的影响•控制建设用地向农村的蔓延。(土地改革)•迫使5~10万人口的城镇水处理能力提高,建造中心镇联合的排污治污系统。•今天我们对河流的过度使用和糟蹋,就是明天的河流治理和恢复的成本。•过去的珠江是“工业生产河流”,今天的规划和整治,就是要迈向明天“后工业生态河流”的建设。•建立流域保护管理委员会。环境问题和地方民主的交流平台。要以区域水源,耕地的生态保护优先的发展策略,治理中下游的水质和流域环境,保障区域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作目的。休闲的莱茵河、塞纳河虽然莱茵河、塞纳河还发挥着运输和发电的功能,但为经济发展开发河流的时代已过去,现在的莱茵河人更关心的是怎样使之“恢复自然”,挖掘她的美丽和休闲价值。莱恩河国际保护委员会(ICPR)建立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委员会的构思:环境问题和地方民主的交流平台管理体制改革(政府和非政府的交流合作,地方政府,部门管理的政绩监察)环境信息和协商评议行政和决策权力的分散化建立珠江水源保护基金,支持上游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参考[德]EkhartHahn.生态的城市规划,1987[法]多米尼克.高辛米勒著,法韦参与写作.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和城市化——概念·技术·实例,邹红燕,邢晓春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4.三大流域的生态城乡体系4.1东江流域上游:河源中、下游:惠州,东莞域外:深圳,香港4.2北江流域上游:韶关,清远,广宁,怀集(北江山区)中、下游:四会,佛山,广州4.3西江流域上游:西江山区中游:高要,肇庆市下游、域外:江门,中山,珠海,澳门三大流域的生态城乡体系——人口,林地,耕地分布注0.260.510.881.870.780.42大珠/流域197.2057.66418682.251111.895089.2745771.5大珠三角742.66111.04471874.21594.516475.75108926.073流域林地(万hm2)耕地(万hm2)非农人口(万人)城市化%人口密度人/km2人口(万人)总面积地域注:本表的数据仅供参考(下同)。人口(2005年),林地、耕地面积是在1996年基础推算的。173986.4253359.29.89珠三角92481.1281168.38.31总流域6486100678香港423910082743.23.74深圳266273.0656.24.714.6东莞33255.0371.79.511.2惠州17632.527876.66.86河源人口密度(人/km2)城市化%2005人口(万人)林地比例%耕地比例%东江区域4.1东江流域东江多年平均径流总量295.5亿m3年供水量为其的43%~50%。(规划)051015202530占总供水量%河源惠州东莞深圳香港占流域供水总量比例%4.1东江流域——新兴,国际城市区•上游:河源(水源生态保护区)•中游:惠州工业产业为主,城市化突增,用水量大。•下游:东莞产业转型,农田保护,环境治理压力大。•域外:•深圳高新产业配置高,有利环境建设走向后工业模式。•香港是成熟的、强度依赖于外系统环境资源的国际大都市。也是三角洲地区现代化(后工业化)城市建设的旗舰。4.2北江流域——城、乡平衡发展区上游:韶关,清远,广宁,怀集(

1 / 3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