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于役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君子于役》教案一、教学目标与要求1.了解并掌握与《诗经》的相关知识2.学习文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3.理解诗中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思念之情,重点体会徭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二、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文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2.理解诗中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思念之情,重点体会徭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三、教学准备:(PPT、教具、图表、习题等)PPT四、教学过程与时间分配:(一)简介《诗经》,导入文章《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11首,其中6首为笙诗,只有题目,没有诗,故又称“诗三百”。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例举诗经名篇:《关雎》《蒹葭》《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二)整体感知诗歌,指导学生读准诗歌中的字、词曷(he):何时,通“何”埘(shi):鸡窝栖(qi):休息佸(huo):相会桀(jie):鸡停歇的木架下括(同huo):同佸,下来相会苟(gou):语气词,但愿,希望(三)朗读环节: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大意(请生复述故事)丈夫服役远在异乡,没日没夜真是漫长。不知何时才能相会,家鸡进窝已经安顿。眺望夕阳不断西沉,纷纷下坡是那牛羊。丈夫服役远在异乡,愿他没有饥渴情状。(四)具体分析文章(1)划分文章结构,理清文章的脉络,弄清具体讲的是什么全诗分为两章:第一章,陈述丈夫在外服役,抒发盼夫归来的心情;第二章,直接承接上章,希望能与丈夫见面,表达了对服役丈夫的惦念第一章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第一层,用“赋”的手法点明所要吟咏的事,直言役期之长,直抒胸臆,盼丈夫归来)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从侧面烘托,家畜尚且出入有时,而人外出却无归期)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思念之深,不能自已)第二章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再次重申役期漫长,“曷其有佸”承上章“曷至哉”)鸡栖于桀,日之夕矣,养牛下括。(和第一章的语意相同)君子于役,苟无饥渴!(细腻地传达了这位妇女的矛盾心理,君子既然没有归期,只好退一步想,希望他在外面不要受饥受渴。)(2)挑出重点,分析文章1.思妇的生活环境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家在山村的农村妇女,家里养着鸡、牛、羊,周围有小山从“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看出2.“何至哉”“如之何勿思”表达了女主人怎样的情感?这句意思是“丈夫出征了,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叫我怎么能不思念他呢。”为什么会如此思念丈夫?从下章可以看出来,“君子于役,不日不月”,丈夫除外打仗,没有一个确切的时间,一直这么天天的盼望着,盼完一月,下一个月又不能回来,一年结束了又是一年,丈夫始终没有回来,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来。对丈夫非常思念、担心的感情。3.为什么要写“日之夕矣,羊牛下佸”这样的场景呢?夕阳西下,牛羊归来,侧面衬托内心的不平静,家畜出入尚且有时,可是人却盼无归期,由归家的羊牛想到久役不归的丈夫。此诗境界如此完美也在于它取景典型。从时间来看,是天色将暮之际(“日之夕矣”),这一特定时间所呈现出来的景色,是苍茫的、暗淡的、静谧的,这最容易引起愁苦人们的深思系念之情。从事件来说,是太阳落山之际的家禽家畜进窝归圈的常见小事,试想牲畜家禽尚能归宿,而人当归不归,这又怎能不让思妇产生倍加念远的愁情呢?从地点来说,是门口、村头,这正是一般农人迎送亲人和劳动之后回家必经之地,当然也是思妇的丈夫往昔从事农牧劳动后回家的老路。她看到这些地方,自然要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对丈夫的冥想。不难看出,诗里选择的景物,不仅符合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和思想,而且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所以它最能感动人。4.第二章哪一句把妻子对丈夫的情感更深入地表达出来?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苟无饥渴”一句写妻子由思念到担忧牵挂,希望丈夫在外不要受饿,不要受渴。这里也揭示了妇人为什么这么思念丈夫的原因:当时的军队供给不怎么完善,死在外面,身填沟壑的事情是常常发生的,古代的这些实际情况,也就构成了这首诗产生的背景,也就有思妇的产生了。所谓“春秋无义战”,统治阶级之间为了种种原因引起的战争,使很多青年男子葬身沟壑,不能回家,也使得很多妇女,年纪轻轻的,便在一年一年的等待,一直到满头白发。5.文章中重叠的有哪句,分别有什么作用?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君子于役,不日不月。作用:他们连回来的日期都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完全是由统治阶级掌握的,妇人沉浸在无限的思念中,不知道何时丈夫才能归来。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鸡栖于桀,日之夕矣,养牛下括作用:说明这妇人是天天在黄昏时候去到村边上,站在比较高的地方,一直看呀看。为什么都是在黄昏时候看呢,她白天要承担家务劳动,还要承担家庭的农业生产,生活的重担就落在她的重担上,只有在傍晚时候才能去路口等待张望,盼望丈夫的归来。6.望夫形象的塑造羊、牛每天黄昏之时都回来,天天在企盼着的在外的丈夫为什么不回来?叫人感到诗的抒情主人公每天的企盼:天近黄昏,一天的希望又破灭了。诗中塑造了一个“望夫”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多少年以来,在很多地方,包括一些少数民族,都有望夫石,望夫山,望夫崖,望夫云等等为什么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景物呢?说明有相当多的人,确实曾经常常站在高处望自己的丈夫,因此才会有这样的传说和地方。而《君子于役》则是最早塑造望夫这一形象的作品(五)文章意义这首诗的意义:这首诗很典型,反应了在春秋时代,很多地方,不仅仅是此处,还有很多诸侯国,很多的劳动人民,劳动妇女,都有这样的遭遇,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疾苦之深。(六)总结全文这首诗之所以写得那么有诗情画意,就在于它写的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是思妇的真情,用的是农户习以为常的口头语,说的是长期聚积在心底的话。它是人民生活、思想的真实反映,形成了平易浅淡、朴实淳厚的风格。诚然,精炼的语言、恰当的句式,是一首好诗不可缺少的条件,但这首诗的美,并不完全在于字句用得准确稳妥,主要在于诗境和形象是生活的真实反映。夕阳西下,牛羊牧归,以简洁朴质的语言描绘出一个真挚动人的生活画卷,达到情景交融,刻画思妇的形象,其实是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五、授课小结这首诗的美,并不完全在于字句用得准确稳妥,主要在于诗境和形象是生活的真实反映。夕阳西下,牛羊牧归,以简洁朴质的语言描绘出一个真挚动人的生活画卷,达到情景交融,刻画思妇的形象,其实是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学生对此还缺少一点自己的看法。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