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连市优势产业国际投资发展战略研究姓名:殷庆志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工商管理指导教师:秦学志20071201大连市优势产业国际投资发展战略研究作者:殷庆志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刘晓宇中国跨国公司在东盟直接投资优势评价的研究2005本文旨在分析在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应该在哪些领域里进行,东盟十国中哪些国家或地区才是中国跨国公司最合适的直接投资对象.在论述过程中,本文采用了实证研究、案例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归纳与对比、专家调查等大量的工作.创新点体现在评价模型指标体系的构建方面与指标体系的识别特征方面.本文借鉴了国际投资理论中的合理部分,结合中国的实际,对中国跨国公司在东盟国家的直接投资理论进行全面的分析;应用大量的数据与案例对中国跨国公司目前在东盟市场上的投资现状进行了详细地分析;选取影响中国跨国公司对东盟直接投资优势的主要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中国跨国公司对东盟直接投资的优势评价模型;并结合中国TCL公司对所建立的模型加以实证研究与应用,为中国跨国公司在现在走出去的形势下,选取优势产业与区位,有效的开辟东盟市场、参与国际经济提出了策略上的指导.最终结论为,在区位选择中,东盟各国的工资水平、国家基础设施状况、政府鼓励政策和对外开放度这四项因素在决定中国跨国公司进入东盟哪个市场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在产业选择中,中国的相对优势产业、短缺要素产业、与我国结构调整方向一致的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是中国今后对东盟直接投资的重点产业.2.期刊论文青海以优势产业吸引投资-新经济导刊2006,(19)在今年的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青海省共达成协议外资额1.1亿美元.虽然横向比,这样的引资规模并不算大,但是纵向比,青海省今年的引资比去年翻了一番多.此外,还有其它一些项目也引起了外商浓厚的兴趣,正在进一步对接洽谈.3.学位论文陈植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研究2004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直接投资的流量与存量急剧扩大,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跨国公司作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使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合理配置资源,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速度,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该文第一章分析跨国公司的起源、定义标准和具有的独特优势.跨国公司起源于18世纪中期,二战以后,跨国公司的规模不断扩大,数目不断增加,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跨国公司具有的优势主要包括:资源配置优势、比较成本优势、战略协同优势、技术优势.跨国公司为了保持和发挥其具有的优势,特别是技术优势,一般将垄断优势加以内部化,在世界各地建立分公司,使技术优势在公司内部转移,从而为跨国公司创造更大的比较优势.第二章分析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及其趋势.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对外直接投资在国际投资总额中所占比例较小,国际投资以间接投资为主.这段时间,跨国公司的海外经营业务占其整个经营活动的比重还很小,主要还是立足于国内的经营活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的破坏,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缓慢.二战以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直接投资母国.第三章总结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相关理论.第四章分析美国和日本跨国公司对中国的直接投资.美国和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具有自身的特点,美国跨国公司利用自身优势,在华设立分公司,将中国市场视为其全球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扩大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美国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建立研发机构,保持技术上的领先优势.日本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主要是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优势,转移国内边际产业.但是,随着美国跨国公司产品在我国市场占有率提高,市场竞争加剧,日本跨国公司也开始将其部分优势产业转移到中国.第五章中指出吸引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中国引进利用外资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同时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引导外资更好为中国建设服务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点.4.学位论文袁久和西部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2006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产业结构变动明显加快,专业化水平有所上升,但产业的竞争优势较弱,产业结构的综合素质普遍较低,产业结构问题成为影响西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借鉴西方产业结构理论的分析框架,结合我国对产业结构问题的研究,探索西部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对新时期加快西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西方产业结构理论主要包括产业结构演变理论、产业结构调整理论、产业政策援助理论,以及产业布局理论。西方产业结构理论侧重于欧美等西方国家的产业结构变动分析,对中、微观层面的产业结构研究较少,而且产业结构演变具有标准模式的趋向。用其分析中国特别是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演变,存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上的差异。西部产业结构的演变是国民经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影响和决定的结果。前者包括在市场机制对资源实施配置基础上的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及其相互作用,以及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影响,后者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及产业政策等,内在因素对产业结构演变起主要的推动作用。从静态方面,可以应用结构变动值K和Moore结构变化值对西部产业结构演变的历程进行测度。总的来看,西部产业结构演变步伐加快,但产业优化升级的速度缓慢,第一产业比重偏大,第二产业的比重较小,第三产业层次不高;从动态方面,可以应用库兹涅茨的测度指标、专业化指数SPI和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指标对西部产业结构演变趋势进行测度。西部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从供给看取决于创新能力、积累能力和供给弹性;从需求看,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取决于不断变化的西部消费结构。西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应遵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发展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产业为目标、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为动力的原则,加强在生态环境和资源建设重点领域的投资,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在自然、经济条件较好的西部区域中心率先突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发展生态农业;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发展优势工业;以旅游资源为依托,发展特色旅游业。5.学位论文王志恒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研究20072007年7月,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对我国出口退税政策进行了较大力度的调整以控制贸易顺差、缓解国际贸易摩擦。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8月我国实现贸易顺差249.8亿美元,仅增长32.8%,比1-7月减缓48.1个百分点。在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财政部税政司官员谭崇均在谈到我国出口退税调整的未来方向时说,近期这一政策的出台将尽量减少频率,争取多征求企业及行业协会的意见,精心设计,只做完善性的微调,以保持政策的稳定性。本文结合出口退税近期的政策调整,联系出口退税的发展现状以及相关理论,运用最新的数据,对出口退税的政策效应做出分析,并为政策措施的完善提出建议。文章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为前言,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的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逻辑结构。,前言的介绍有助于读者了解本文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为下一步展开讨论奠定了坚实的背景基础。第二章为出口退税理论研究,理论研究主要分两个部分,包括我国出口退税的理论依据和出口退税的国内外研究综述。第一节出口退税的理论依据主要从出口退税的经济合理性分析、出口退税的一般原则和出口退税的方式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从一般经济学原理来看,鼓励本国出口需要实施出口退税,从税理方面来看,间接税的转嫁性要求出口退税,从国际贸易角度来看,增加出口商品竞争力需要出口退税;出口退税符合国民待遇原则,避免重复征税,体现税收公平,符合属地税收管辖权原则,体现税收的主权特征,符合税收中性原则同时也符合国际惯例原则;退税、先征后退、免抵退税、免抵税和免税是我国现行出口货物增值税的主要退(免)税办法。这些讨论加深了我们对出口退税理论的认识。第二节出口退税的国内外研究综述部分首先介绍了出口退税的理论渊源,包括早期的重商主义的观点、重农学派布阿吉尔贝尔的思想、古典学派威廉·配第的思想、亚当·斯密的思想以及大卫·李嘉图的出口退税思想,紧接着介绍了出口退税理论体系的建立和西方现阶段对出口退税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我国当前出口退税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实施出口退税政策的选择、出口退税分担机制、出口退税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出口退税与汇率的关系等。通过对上述国内外出口退税研究的综述和评论,一方面向读者介绍了出口退税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向读者阐述了现阶段出口退税研究的主要问题,从而为下文出口退税发展和政策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为出口退税的发展和现状描述,对出口退税的发展演变过程分雏形阶段、停滞阶段、形成阶段、改革调整阶段和完善阶段分别作了详细的介绍,出口退税经历了从不完善到现在比较完善的阶段。在对出口退税发展完整了解的基础上,本文对现阶段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制定以及实施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重点探讨,主要问题包括不同地区之间出口退税的一致性和对出口企业、劳务、出口产品的退税待遇的差别性退税政策;由于财政收入结构、出口退税的负担机制和收入分享机制、财政预算的制约以及纳税人自身因素等的影响使得退税不及时,欠退税问题依然存在;由于我国当前出口退税政策以及管理方式和手段的不完善,大量出口骗税现象的发生。对我国出口退税现状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完善措施。第四章为出口退税的政策研究,也是本文着重研究的部分。任何一项政策的实施都具有两面性,出口退税政策调整虽然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从政府财政方面分析,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引资的财政成本,短期内在一定程度上挤出了引资,但其积极的政策效应也不容我们忽视。本文主要在出口退税政策有效的假定前提下,分别从短期和长远的角度,利用1985年到2006年22年的数据,运用计量软件对出口退税额与我国外贸出口额的关系以及出口退税增长率与我国外贸增长率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定量结论,使政策的指导更明确化。同时,本文也分析了出口退税调整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的影响,分别对2006年9月和2007年7月出口退税两次大的调整进行分析。这些政策效应分析都将有利于今后我国对出口退税政策工具的有效利用。第五章为出口退税政策的完善。以国外比较完善的出口退税制度为切入点,介绍了法国、意大利、英国和韩国等国先进的出口退税政策,并分析了借鉴意义。最后通过借鉴国外完善的出口退税政策,针对我国出口退税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出口退税政策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规范和发展,主要政策建议包括:第一,出口退税应作为一项中性的非歧视的对外贸易制度并增强其自身调节的灵活性和现实性。第二,应保持出口退税政策的稳定性,以便真正达到出口退税对经济调整的政策效果。第三,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要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适当推动西部地区出口优势产业的发展。第四,要加强出口退税管理。第六章为研究结论,通过以上各部分的阐述,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合,概括总结了本文研究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即政策方面,我国出口退税存在制度统一性、负担机制与收入分享机制不完善、出口欠退税和出口骗税严重等问题。政策效应方面,在短期内,出口退税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是显著的,即在95%的显著性水平上,出口退税每增加1亿元,将会带来来年24.3457亿元的出口额的增长:出口退税额每增加1%,将会带来来年出口额1.03%的增长。出口退税短期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贸易顺差,且短期内的数量调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短期内的数量调节不是最终目标,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从长远来看,出口退税作为一种财政手段,解决的是经济结构问题,出口退税调整对出口商品结构升级具有积极影响,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出口退税对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达到有利于我国外贸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均衡增长的质的目标。最后对我国出口退税的日益完善和成熟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增长提出展望。当然,出口退税是调控我国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手段之一,但不是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