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理州钢铁产业发展研究前言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实现工业化的支撑产业,是技术、资金、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钢铁产业的发展需要综合平衡各种外部条件。我国正处于工业经济的发展时期,从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来看是钢铁需求增长较大的阶段,产量已多年居世界第一,但存在普通的钢材过剩、优质钢材不足,铁矿石严重短缺和分布不合理的现实,钢铁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物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今后发展重点是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去年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重新审视钢铁产业的发展,及时出台《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进一步明确钢铁产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基础产业和调整振兴的方向。云南省政府在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中提出了实施“双万亿”工程,其中钢铁产业要实现1500万吨生产能力的目标。这对我州钢铁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如何利用好滇西铁矿资源、便利的交通、丰富的水电清洁能源以及汽车、机械等下游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带来的市场潜力和面向东南亚市场等优势,努力形成全州200万吨钢材产能的产业格局,这既是难得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2第一章钢铁产业发展及其政策变更一、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经过六十年的发展,中国钢铁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逐步步入了成熟的发展阶段。总体上,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与工业化的进程是同步的,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8年)“以钢为纲”的发展阶段,第二阶段(1978-2000年)为稳步快速发展阶段,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为加速发展阶段。目前,我国钢铁工业总体运行良好,但是,在企业规模、品种结构、产品质量等方面,同钢铁强国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专业化水平低、企业规模过小、投资分散、产品结构性失调是我国钢铁工业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的根本原因之一,也是制约行业发展的最大阻力。由于矿石等原材料价格大幅增长,钢铁产业处于高成本运行状态,效益大幅下滑,目前处于国家重点宏观调控和市场调整阶段。二、国家钢铁产业政策历史沿革及其影响进入21世纪,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消费结构的升级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钢铁的需求增长迅速,各地纷纷大力发展钢铁工业,钢铁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快。为了抑制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过热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国家对钢铁工业不断加大宏观调控力度。32003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制止钢铁行业盲目投资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用加强政策引导、严格市场准入、强化环境监督和执法、加强土地管理、控制银行信贷等多种手段,遏制钢铁工业盲目发展的势头。2004年2月,国务院对钢铁行业进行了清理整顿,全国共清理违规钢铁项目345个,淘汰在建落后炼钢能力1286万吨、落后炼铁能力1310万吨;同年4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调整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的通知》,将钢铁项目资本金比例由25%及以上提高到40%及以上。2004年底,日本与澳大利亚和巴西签订了2005年购买铁矿石合同,铁矿石在上年基础上涨价71.3%,增加了运费6美元/吨。对于我国严重依赖进口铁矿石,需求超过全球可贸易量的50%而言是致命打击。国务院紧急出台政策应对,2005年4月,国家取消了钢坯、钢锭、生铁的出口退税;同年5月,下调钢铁出口退税率2个百分点,成立钢铁协会,鼓励开发国内铁矿资源、对钢坯、钢锭、生铁、废钢等产品进行回收加工;同年7月,国家发改委又发布了《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把钢铁产业从原来认为的“重要原材料”定位为“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工业化的支撑产业”,从项目审批、土地审批、工商登记、环保等多个环节对钢铁投资进行规范。2006年,国家发改委再度发出《钢铁工业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加快结构4调整的通知》,要求“十一五”期间淘汰1亿吨落后炼铁生产能力和5500万吨落后炼钢能力。2009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2010)》提出,要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着力推动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切实增强企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加快钢铁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力争在2009年遏制钢铁产业下滑势头,保持总体稳定;到2011年,钢铁产业粗放发展方式得到明显转变,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再上新台阶,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支柱产业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但是,在国家宏观政策“严控”的形势下,“十五”以来,我国钢铁工业仍然实现了高速发展,粗钢产量从2000年的1.3亿吨,到2003年超过2亿吨,到2005年,达到3.6亿吨,成为全球第一个粗钢产量突破3亿吨的国家,再到2006年粗钢产量达到4.2亿吨,2008年突破5亿吨,连续实现了四次跨越。2001年-2008年期间,钢产量年均增长率为21.1%,其中2001年、2003年、2004年、2005年的增长率都保持在20%以上,而2005年钢产量同比增长更是创纪录的高达30.42%。从总体来看,国家钢铁产业的宏观政策的沿革可概括为:制止-允许-鼓励-规范和调整,在较短的时期内就针对5一个产业连续出台了几个政策,而且前后变化较大,最后一个政策的时间范畴为2009年和2010年,说明国家对这一产业发展的把握也正处于探索中。从发展现实看,越“制止”,钢铁产业投入规模越来越大;越“淘汰”,淘汰的对象就越多;越“过剩”,相应产品产量就越来越多,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究其原因是“市场”在起作用。试想如果2008年产量按照调控目标只有2.5亿吨,而需求为5.8亿吨,那3.3亿吨供需缺口只能依赖进口,以每吨5000元计算,需要付出人民币16500亿元,以2008年底人民币汇率(6.83:1)折算,折合2415亿美元。第二章省、州钢铁产业发展的状况一、云南省钢铁产业发展现状进入21世纪以来,我省黑色金属行业快速发展,已形成以昆钢(包括红钢、玉钢)、德钢两大钢铁集团为主体、矿山采选、钢铁、铁合金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2008年,全省共有规模以上黑色金属采选企业48户、冶炼及压延加工企业140户、从业人员约7.3万人,生铁产量1180万吨、粗钢901万吨、钢材837万吨、铁合金63万吨,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27亿元,利税50亿元,利润22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42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7.87%。值得一提的是楚雄德钢仅用3年时间就赶上了昆钢30年的发展,实现了民营钢铁企业在我省的飞跃。二、大理州钢铁产业发展历史及现状1、我州钢铁产业发展历史州内的铁主要由鹤庆、祥云、弥渡、永平、云龙、漾濞、剑川县生产。1958年-1960年“大跃进”期间,全国以钢为纲,全州大办钢铁,全民所有制钢铁企业达28个,农村人民公社炼铁企业32个。90年代后至2003年,州内祥云、弥渡、鹤庆、永平、云龙、漾濞、剑川等县陆续新建起一批冶炼、选铁厂。2004年,祥云县鹰山冶炼有限责任公司高炉容积120立方米,年产6万吨生铁生产线建成投产,年末生产生铁6997吨。2005年,永平县引进昆明诚德利丰在水泄菜园子建成日处理1000吨原矿的铁选厂,永康矿业有限公司在水泄菜园子建成年产10万吨生铁冶炼厂。当年8月,剑川活发矿冶有限公司2座360立方米高炉开工建设,项目计划建成4条生铁生产线,形成年产50万吨以上生铁的生产能力。9月,祥云飞龙公司年产2.5万吨还原铁生产项目投产。10月,剑川温氏矿冶有限公司年产12万吨生铁高炉建成投产。2005年,全州铁矿石产量713655吨,铁精矿132914吨,生铁75418吨。州内的钢主要由大理市、漾濞县生产。1959年4月,大理市钢铁厂建成投产。1985年,祥云县乡镇企业前所农机厂新建的轧钢车间(后改称为厂)投产,至1993年停产。19877年,大理市建成年产5000吨的乡镇企业大理市凤仪轧钢厂。2000年,大理市轧钢厂因楚大铁路穿厂而过,几经停产。2003年,该厂与福建投资商组建为股份制企业,更名为大理大钢钢铁有限公司,异地搬迁至漾濞县顺濞乡并同时进行技改,形成年35万吨标准线材、棒材生产能力。2005年10月,大理大钢钢铁有限公司建成,15日投入试生产。到12月底,生产钢材15000吨,产值5540万元。1995年,福建客商在大理投资新建闽云钢铁制品厂,回收废旧钢铁冶炼后,轧制成小型建材销售。2006年,该厂因能耗高、质量低而停产。2、我州钢铁产业发展现状受产业政策、资金、资源等因素的制约,我州现有的钢铁企业规模小、装备差、分布散。现存企业中,相关生产许可证照齐全的仅有大理大钢钢铁有限公司一户,主要生产建筑用钢材。其余生产加工生铁、球团铁的企业主要有剑川活发矿冶有限公司(30万吨)、金川矿业有限公司(12万吨)、鹤庆力量钢铁(10万吨)、祥云县鹰山冶炼有限责任公司(6万吨)、永平康源矿业有限公司(5万吨)、南涧开启矿业(在建一期25万吨,总80万吨)、鹤庆北衙40万吨球团铁在建项目等7户。2008年以来,受全球金融风暴影响,上述企业均处于停产、半停产或限产状况,生产经营均不正常。现有产能及实际产量:钢:大理大钢设计年产量35万吨,2007年生产钢材7.988万吨,实现工业产值2.85亿元;2008年生产钢材9.11万吨,实现工业产值4.1亿元。2009年,生产钢材9.6万吨,产值4.41亿元。2009年全州生产成品钢9.96万吨,同比增长9.32%。生铁:目前年全州生铁产能为66万吨/年,实际产量为2007年22.19万吨,产值4.95亿元;2008年为22.7万吨,产值6.78亿元。2009年,全州生产生铁12万吨。另,现有铁精矿产能17万吨/年;铁合金3.3万吨/年。第三章大理州发展钢铁产业形势分析国家相关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指出:钢铁产业布局调整要综合考虑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交通运输、环境容量、市场分布和利用国外资源等条件。结合我州实际,发展钢铁产业有明显优势,也存在不足。一、优势分析(一)矿产资源优势。据2007年统计数据显示,云南铁矿石储备量为35.69亿吨,占全国已探明铁矿储量的5.8%。大理州地处“三江”成矿带中南段,总体成矿地质条件良好,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目前共发现28个铁矿点,已探明可采地质储量4000万吨,其中鹤庆2700万吨、剑川500万吨(有采矿证)、永平县大约蕴藏有230万吨、云龙县大约蕴藏有200万吨矿资源。鹤庆县北衙金矿,拥有矿区13.46平方公9里,黄金储量巨大,伴生铁矿资源,选金后尾矿含铁品位均在47%以上。(二)需求空间潜力较大。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进程不会改变,2008年全国人均钢440公斤/人,我省人均183公斤/人,仅为全国人均的41.7%。发达国家在走过的工业化进程中曾经消耗人均1吨钢的发展时期。因此,国内钢铁行业到2015年还将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西南地区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均钢材消费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5%,云南位列全国倒数第3位,发展空间很大,同时区域内钢铁生产能力不足,钢材自给率仅为74%。据调查,滇西仅钢材产品消费量就达180万吨左右,加上周边缅甸、越南等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市场需求,预计年消耗量在250万吨以上。此外,大瑞铁路、大丽高速的开工建设,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水能的开发利用也为钢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三)西部地区钢铁产业的发展得到重视。国家出台《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对产业布局、行业准入等政策作了调整,既强调沿海又重视区域布局,尤其是提出了“内陆科学合理布局和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要求,分析原因就是进口铁矿石连续涨价,给国家经济运行带来严重风险,国内动力不足,产品运到消费市场的成本增加,这为内地钢铁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振兴规划从钢铁产品进出口税率、10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支持企业重组、钢铁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融资政策、产业信息披露制度等方面提出了支持性的政策措施。特别是支持联合重组有利于我州企业的发展,大用户直供电试点有利于我州发挥资源和水电优势,增强铁合金产业竞争力。(四)清洁能源优势。我州有丰富的水电资源优势,并把清洁能源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植,大力发展小水电,全力支持开发大水电。目前我州已建成的发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