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蒋学模《政治经济学教材》(第13版)课后习题详解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部分蒋学模《政治经济学教材》(第13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1.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什么?2.为什么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3.怎样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1.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什么?答:马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相互关系中研究生产关系的。(1)物质资料的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这个规定表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不同于以流通为对象的重商主义,也不同于仅仅以农业部门为对象的重农主义,也不同于当时以分配为出发点的经济思想。政治经济学对象以生产为出发点,反映这样的事实: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不是生产的自然属性,而是生产的社会属性。但对生产的社会属性的分析不能脱离生产的自然属性,原因是反映自然属性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生产的社会属性。(2)生产力是指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生产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关系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活动,才能与自然界发生联系。由于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因而生产关系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关系。(3)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由于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因而生产关系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中的其他方面。(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它们既矛盾又统一,构成了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不断运动。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5)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这种矛盾有根本性不同。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当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抗性矛盾单靠资本主义自身的力量是不能从根本上得到克服的,因而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而社会主义社会的这种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得到解决。因此,以资本主义为对象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阻碍作用,寻求改变这种生产关系的动力。2.为什么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组成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它们二者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所以,一定的生产关系总是适应于一定的生产力状况而建立起来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归根到底可以从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得到解释: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革又引起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的变革。当适应生产力要求的某种生产关系建立起来后,它的进一步发展和变化,以及为另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从而退出历史舞台,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不仅如此,生产力的发展还提出了生产关系发展、变革的要求并规定了发展、变革的方向和程度。(3)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下,已相继出现了五种基本类型的经济制度,即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可见,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它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存在和发生作用,它决定着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决定着一定社会形态中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发展变化,促进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3.怎样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答:(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成分的基础上,克服了它的阶级与历史局限而创立的、新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马克思首次系统全面地表达了现代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历史唯物主义与现代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这两大发现,确立了马克思在思想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代表着无产阶级的利益,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同时,它又是科学的,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世界观、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我国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前受极左思潮的影响,曾有过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条化的不正确态度。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践和总结,引进和消化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有关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我国已获得巨大发展。它集中体现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实践中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正是这门科学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3)西方经济学是指19世纪90年代马歇尔发表《经济学原理》以来西方国家资产阶级学者创立的各种经济理论,亦称为现代经济学,主要内容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及各种流派。(4)现代西方经济学是具有两重性的。它既把私有制的市场经济永恒化,也揭示市场体系的运行机制,包括种种市场失灵的现象。对待西方经济学应采取正确的科学分析态度,既不一概排斥,也不全盘照抄。我们应该批判和摒弃其掩盖资本主义制度本质和矛盾的基础理论,又要结合我国实际,借鉴其描述和分析市场经济的微观运行和宏观管理的理论观点以及某些政策措施。第2章商品经济1.怎样理解商品的两因素?商品的两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的关系怎样?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价值量有什么影响?3.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4.什么是价值规律?它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哪些作用?5.为什么说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课后习题详解1.怎样理解商品的两因素?商品的两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的关系怎样?答:(1)商品的两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两因素是指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种属性。使用价值是指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任何商品,首先必须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即具有某种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区别于其他劳动产品的决定性因素,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是商品经济最基本的范畴。(2)劳动的二重性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既是具体劳动,又是抽象劳动。从劳动的具体形态看,生产商品的劳动在劳动目的、劳动对象、劳动工具、操作方法、劳动成果上都各不相同。这种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称为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从劳动的抽象形态看,如果抽象掉生产商品劳动的具体形式,则所有劳动都是人们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即都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这种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即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称为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非劳动的自然物质的原子。抽象劳动体现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3)商品两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①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商品的两因素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这是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具体劳动优势抽象劳动才生产出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商品。另一方面,商品的两因素也反映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了有差别的人类的具体劳动,而商品的价值则反映了人类无差别的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它们是统一的,即不管劳动的具体形式如何,都同时是抽象劳动的支出,都同时生产出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②两者又是对立的两者的对立具体表现在:生产者从事具体劳动,只是为了能在交换中还原为抽象劳动,使抽象劳动的支出通过商品价值的实现得到实现和补偿,因而具体劳动只是作为能补偿抽象劳动的一个前提;交换一旦实现,买方得到各种具体劳动创造的使用价值,卖方得到抽象劳动形成的价值,具体劳动就和抽象劳动相分离;当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同一单位时间里具体劳动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但抽象劳动形成的价值总量不变,单位使用价值的价值量下降,形成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运动;最后,生产者的具体劳动不符合社会要求,或耗费的抽象劳动超过一般社会水平,致使商品卖不出或低价卖出,具体劳动不能实现或实现为较少的抽象劳动。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价值量有什么影响?答:(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抽象劳动,因此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而劳动量是由劳动的自然尺度——劳动时间来计量的,所以价值量便决定于劳动时间。由于各种原因,生产同一种商品的各个生产者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是不同的,因此,只能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的价值量。(2)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的关系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商品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的数量,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样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相等。但是,如果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来说,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越多,则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从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则会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高。两者的关系应根据具体的条件具体分析。(1)劳动生产率与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呈反比关系,劳动生产率提高,则生产该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就能够会减小。(2)个别厂商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则这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会减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但该厂商的一定时间生产的价值总量会增加。(3)劳动生产率与生产商品的价值总量不呈反比关系,劳动生产率提高后,整个部门生产的价值总量不变,即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会影响价值总量的变化。3.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答:(1)货币的产生过程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①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简单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的价值形式。其中,被表现的商品处在相对价值形式的位置,主动地要表现价值;表现的商品处于等价形式的位置,起被动的作用。②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上,一种商品的价值已不是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而是经常地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这样,商品的价值本身才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与简单价值形式相比较,扩大的价值形式价值表现的范围扩大,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就商品全体来说,其价值仍然没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表现。③一般价值形式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逐渐从许多商品中分离出公认的一般等价物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交换中所有商品的价值都由这一商品来表现,从而使扩大的价值形式发展为一般价值形式。从扩大价值形式过渡到一般价值形式是一次质变。在一般价值形式上,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一种分离出来的商品来表现,因此,它们的价值作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的这种性质便充分地表现出来。④货币形式货币形式是指用某种商品(主要是金)固定地担当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的价值形式。货币形式和一般价值形式所不同的只是黄金处于固定地充当其他一切商品的等价物的地位,它排除了一切其他商品而取得了单独表现价值和抽象劳动以及直接代表社会劳动的独占权。(2)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1 / 4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