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对江河治理的重要意义姓名:XXX学号:2011158114(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湖北宜昌433000)摘要:水土流失对人类生存环境极为不利,它是人类诸多灾害的根源。全世界约有2500万km2土地遭受水土流失。中国的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km2。1949年以来,中国已累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万km2,建设基本农田11.3万km2。正确认识水土流失是加剧水灾的根本原因。该文在肯定江河治理取得很大成就的同时,指出尚存在与水土流失密切相关的许多突出问题。在对江河治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水土保持是减轻水旱灾害的一项根本措施,是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江河治理的根本。关键词:水土保持江河治理水土流失水旱灾害泥沙1水土流失及其现状1.1水土流失地球上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就是土壤和水分。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由于不利的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地面的水和土离开原来的位置,流失到较低的地方,再经过坡面、沟壑,汇集到江河河道内去,这种现象称为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互相交织作用产生的。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地面坡度陡峭,土体的性质松软易蚀,高强度暴雨,地面没有林草等植被覆盖;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诸如:毁林毁草,陡坡开荒,草原上过度放牧,开矿、修路等生产建设破坏地表植被后不及时恢复,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等。水土流失对当地和河流下游的生态环境、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都造成极大的危害。水土流失破坏地面完整,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地硬石化、沙化,影响农业生产,威胁城镇安全,加剧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导致群众生活贫困、生产条件恶化,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2水土流失的现状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据80年代末期遥感普查结果,全国各类水土流失面积49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51.5%,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79万km2,风力侵蚀面积188万km2,冻融侵蚀面积125万km2。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了367万km2,即水蚀和风蚀面积。而冻融侵蚀区的人口很少,主要是正常侵蚀,目前也无力治理,所以未予公布。在公布的面积中,中度以上流失面积占50%,水土流失的农耕地约48.67万km2,其中水蚀42万km2,风蚀6.67万km2,占耕地总面积128万km2的38%。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水土流失遍布于各省,不论山区、丘陵区、平原区,还是农村、城市都有水土流失问题;七大流域和内陆河流域都有水土流失。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60万km2面积,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43万km2,可说是世界水土流失之最,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3700t/km2。其中从内蒙古河口镇到龙门区间的晋陕峡谷地带10万km2,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达10000t/km2,最严重的达5~6万t/km2。从这个地段输入黄河下游的泥沙达60%,即9亿多t,且是粗沙区,大多沉积在下游河床上。黄土高原年平均侵蚀模数在5000t/km2以上的地区共有15.6万km2,每年产沙14亿t,占总产沙量的87.5%。每年从黄土高原输入黄河三门峡以下的泥沙达16亿t,其中4亿t淤积在河床上,每年升高10cm,成为有名的地上悬河,河床高出两岸农田3~10m,最高的超过10m。另外12亿t泥沙入海,每年要造陆几十平方公里。黄河水的含沙量平均为37.4kg/m3,汛期高达500~600kg/m3,最高达1600kg/m3。在黄河中上游形成“越流失越穷,越穷越流失”,导致下游“越险越加,越加越险”的恶性循环。40多年来,全国因水土流失损失的土地266.7万hm2,每年平均在6.67万hm2以上。特别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山区,“石化”面积很严重,已经失去了生存条件,广西石灰岩地区许多地方已无地可种,每3人要弃地移民2人,剩下的土地仅够1人生存。全国每年至少有50亿t沃土付之东流,伴随着要流失上亿吨氮、磷、钾养分。长江,水土流失灾害也很严重,长江水土流失的后果不同于黄河,在干流上反映不是那么严重,在宜昌水文站,每年的泥沙总量一般在5亿t左右,最高为6亿t。而长江上游的35.2万km2水土流失面积上,土壤流失量达15.6亿t,与黄河基本相同,可是长江上游的年平均侵蚀模数达4432t/km2,比黄河中游平均数高。长江流失的泥沙颗粒大,输移比为1∶3,只有1/3的细泥沙进入干流,2/3的粗砂、石砾淤积在水库、支流和中小河道,给中小河流防洪和水库灌溉、供水、发电带来很大危害。海河流域的永定河上游来沙量不少,桑乾河上的水库蓄水排洪,泥沙都进官厅水库,官厅在未加高前库容为22亿m3,已淤积6亿多m3。辽河的泥沙主要来自柳河,柳河每年有1000多万吨泥沙下泄,沉积在辽河干流上,柳河的支流含沙量很高,柳河不治,辽宁不宁。淮河上游的沂沐泗河也是淤积严重,临沂大桥已是桥上桥。珠江上游的南北盘江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每年大量泥沙下泄。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大中小蓄水工程,淤积泥沙超过200亿t。综上所述,水土流失对水利设施的使用寿命和江河防洪危害很大。水土流失使耕地质量下降,面积减少。42万km2坡耕地和6.67万km2风蚀耕地,平均每年要流失土壤30~150t/hm2,有的超过150t/hm2,年复一年的流失使土层变薄,这已大大低于使土地有较高生产力所要维持的土层和土壤数量。2水土流失对江河治理的影响水旱灾害频繁与水资源紧缺的现实,促使我们对江河治理进行深层次的反思。全国86%的水力侵蚀面积主要集中在七大水系的中上游,而其中下游100多万km,的平原又是水旱灾害最严重的区域。大量的客观事实充分说明,水土流失是造成山穷水恶、水旱灾害交替发生的根本原因,目前江河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都与水土流失密切相关。(1)江河上中游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大量的土壤,使山丘区土层变薄、质地变粗、土壤结构破坏,减少了土壤的蓄水容积,甚至完全丧失蓄水能力,致使暴雨时入渗减少,径流量增大。这一方面造成当地宝贵水资源的浪费,雨后又很快出现旱情,加重了旱灾损失;另一方面,迅速汇流到河道的径流极易形成洪水,加重了江河中下游的洪涝灾害。(2)由于水土流失带来的大量泥沙,给江河治理造成了困难。河道中大量的泥沙淤积,抬高了河床,黄河下游的河床已高出地面4~12m,长江荆江河段的河床已高出地面6一10m,成为可怕的“地上悬河”,防洪大堤也不得不随着加高,其潜在的危险性日益增大.河道的淤积也大大降低了河道的行洪能力,抬高了洪水水位,加剧了相同洪水情况下的洪涝灾情。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水上航运,据统计,长江水系的航道较50年代减少近一半,且仍有继续减少的趋势。(3)泥沙淤积湖泊和蓄水工程,减少了蓄水库容,降低了调蓄洪水的能力,缩短了工程寿命,甚至使之报废,严重影响了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的发挥。担负着调节长江来水重任的洞庭湖,每年由长江干流和湘资玩澄四水输入的泥沙达1.5亿t,湖底年均抬高3.csm,湖面年缩小57.ksm,;太湖湖底由于泥沙淤积年抬高2.52cm,1991年的太湖流域大水灾与此有重大关系;由于泥沙淤积,全国已累计损失水库、山塘库容200多亿m,;黄河的三门峡水库,1960年建成,1964年即被泥沙淤掉37亿m,,占总库容的62%,损失严重。(4)水土流失使江河洪水暴涨暴落,洪峰流量增大,枯水流量降低,洪枯比增大,如四川琼江的年内洪枯比值高达1200倍,氓江70年代洪枯比值为50年代的2倍多,江西平江的年内洪枯比值高达300。倍.这样,在同样降水条件下,洪涝灾情较以前就增加1~2倍以上,同时使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减少、水质恶化,进一步加重了水资源的危机。3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水土保持对于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的生产和建设,整治国土、治理江河,减少水、旱、风沙等灾害,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国务院国发[1993]5号文件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通过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增加地表植被,可以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减少水、旱、风沙等自然灾害,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水土保持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水土保持工作主要有4个特点:一是其科学性,涉及多学科,如土壤、地质、林业、农业、水利、法律等。二是其地域性,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和当地经济水平、土地利用、社会状况及水土流失现状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手段。三是其综合性,涉及财政、计划、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交通、建设、经贸、司法、公安等诸多部门,需要通过大量的协调工作,争取各部门的支持,才能搞好水土保持工作。四是其群众性,必须依靠广大群众,动员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它的主要措施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蓄水保土耕作措施是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保持对象不只是土地资源,还包括水资源。保持的内涵不只是保护,而且包括改良与合理利用。不能把水土保持理解为土壤保持、土壤保护,更不能将其等同于侵蚀土壤控制。水土保持是自然资源保育的主体。4水土保持工作成就及展望4.1水土保持工作成就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水土保持工作进展很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时期,主要成就可概括为“八个一”。a.1991年6月29日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是全国八大自然资源保护法规之一,用法律形式将水土保持工作固定下来。b.把水土保持作为一项基本国策。1993年1月,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从战略高度认识“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c.国务院批准了第一个《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纲要》,明确90年代要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40万km2(“八五”15万km2,“九五”25万km2);并要求到2000年初步遏制人为水土流失恶化的趋势。d.建立了一个以大流域为重点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全国水土保持工程建社体系。e.国务院批准水利部在机构改革中成立了一个专司水土保持防治工作的职能司。f.第一次提出了“小流域经济”,即是在综合治理的小流域内发展产业化、商品化的经济,将小流域治理推向纵深发展,看来很有吸引力。g.第一次提出了“城市水土保持”。h.制定了一整套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标准,有利于水土保持的规范化。4.2水土保持展望a.水土保持是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就是要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而保护水土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免遭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是水土保持的目的。b.防止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强化监督执法职能和科学化管理,是水土保持工作的头等大事。绝不能再走“先造成水土流失,后治理”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