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孩子的种种不良习惯:1.很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性格内向,不爱与人交往,这真是冤枉了孩子,其实人的性格内向与外向是没有好坏优劣之分的,经常要求自己孩子要外向些可真是苦了孩子,也许他生来就是内向的人,是无法改变的,家长要做的是,要接纳自己孩子的性格类型,不能你是外向的就要求孩子是外向的。2.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有一些你无法接受的坏习惯、坏毛病,不要以为的指责孩子,其实作为孩子他能有什么错呢,其实孩子在儿童时期是没有独立意识的,他们所有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在孩子身上的集中体现,比如孩子的愿望往往是父母所期待的,那孩子人格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是父母自身问题的集中体现,所以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得从自身做起,父母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解决了,孩子教育的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3.要是孩子有一个完整的人格,(这里我不用完善人格,因为完善以为着缺陷。)父母要首先做到自己的人格完整,没有明显的人格缺陷,想象一下,如果父母是一个有问题的人,你怎么能期待孩子是一个健全人格的人呢?4.父母一定要对自身的问题有所反省,自己是否存在一些问题,夫妻关系是否和睦,家庭是否和谐,自己能否正视所面临的问题,并努力解决那些问题。要只道孩子的心灵是十分敏感的,父母如果有某些方面的问题,即使父母隐瞒不说,他们也能感觉到什么。5.对待孩子,在他们的头两年中,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可以塑造他,可以占有他,教他学会好的习惯,甚至教训和惩罚他。这时教育者不必担心会发生什么事情,孩子也不会进行报复。孩子只有在可以反抗和表达他的痛苦和气愤时,才会摆脱强加在他身上的不公平,这时无需担心出现严重的后果。但如果他的父母不能容忍他的反应(哭喊、悲伤、愤怒),并借助目光或其他教育手段加以制止,他则被剥夺了以他的方式来作出反应,这样孩子就学会了沉默……如果孩子必须忍受对他们的伤害、屈辱和广义的强奸而不能作出反应,那么,这些事件也就无法融入他的个性之中,情感则被压抑,对需求的表达无法得到满足,而且没有希望得到满足。这就是一种无望的状态。。。。。。会使大部分人陷入精神困惑之中。6.一个学会压抑自己感情的孩子,不可能形成健康的自我价值观。为此必须使孩子持着一种信念成长起来:“我知道我自己是谁”,对自己的躯体和精神力量充满信心,并且坚信自己会得到其他人的毫不保留的爱戴。如果知道情况并非如此,那将是十分痛苦的。为了摆脱这种痛苦,就只能忘却自己的需求。7.这个“虚假的自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别人所要求的,没有自己的需求和愿望——而且根本就不知道,他是否曾有过什么愿望。这种表象所付出的代价是很高的:空虚、无为和无家的感觉——最终的结果就是抑郁症,因为到了成年,他的内心深处仍然只知道自己还是一个“乖孩子”,并不是他的真正自我受到别人的喜爱,而是他所表现的假象。他这时对外的表现虽然仍是成绩斐然和强大无比,但是这种对外部世界所表现出的积极地形象,却和他的真实感觉大相径庭。这种真实感觉虽然遭到压抑,但在他的下意识中仍然存活着。8.所以我们要无条件的爱自己的孩子,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才是一个真正健康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