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2011年06月15日孙政才“十二五”是吉林加快振兴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牢牢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走出一条符合吉林实际、具有吉林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必须准确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谋划振兴发展的思路。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央实施振兴东北战略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历届省委、省政府班子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突出关键环节,合力攻坚克难,振兴老工业基地取得了显著成绩,我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充分肯定过去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老工业基地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仍未从根本上得到破解,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农业基础比较薄弱,结构调整任务较重,民生改善欠账较多、压力较大,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可以对我省省情和发展阶段作出一个基本判断,就是吉林正处在夯实基础、积蓄能量、调整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节点;处在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支撑、相互融合、互动发展的关键节点;处在破除体制机制深层次矛盾,激发创新发展活力,加快形成经济内生增长机制的关键节点。在这个爬坡过坎、充满“两难”的阶段,我们必须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既抓好当前、解决发展不够的问题,又谋划长远、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必须处理好经济与社会的关系,统筹推进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使之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必须处理好总量与结构的关系,在优化投资结构和项目选择中促进总量与结构相协调,使经济发展更具稳定性、更有竞争力;必须处理好发展与民生的关系,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必须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注重从吉林实际出发,着力在结合上做文章,在统筹上下功夫,在创新上求突破,在落实上见成效,扎扎实实地把中央精神和要求落到实处。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十二五”时期,既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社会矛盾凸显期,只有增强机遇意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才能进一步夯实振兴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坚实基础;只有增强忧患意识,见微知著、未雨绸缪、主动作为,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才能为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此“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就是抓住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突出“发展”和“民生”两个关键,坚持科学发展,突出吉林特色,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和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妥善应对矛盾凸显期,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关系,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逐步走上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轨道。总之,就是把一切工作都统一到“科学发展,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上来。“科学发展”是总纲和根本遵循,就是要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到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全部过程、每个环节,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推动振兴发展的根本目的、衡量工作成效的最终标准。这个“更加美好”体现了系统、全面、统筹的要求,是一个统筹城乡,统筹经济社会,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的概念,就是要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殷实富裕;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自信从容;不断提高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充实快乐;加大社会事业改革和社会管理创新力度,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和谐安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舒适健康。根据这样一个总体思路和战略构想,去年以来我们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推进吉林特色城镇化、实施富民工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以及在边境地区实施“强基富民固边”工程等六个《意见》。这六个《意见》是根据中央要求部署,立足我省工作实际,在操作层面上对“科学发展,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具体安排,这就为推动工作落实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和实践抓手。“发展”是第一要务,抓住了发展我们就抓住了全部工作的“牛鼻子”,必须切实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从根本上讲,老工业基地所有困难的根源在于体制机制不活,是发展不够、发展不充分、发展不可持续造成的。“十二五”期间,我们有基础、有条件、也完全有必要保持一个比较快的发展速度。当然,这个速度必须建立在“好”的基础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好中求快、稳中求进、优中求强。不能片面追求当期速度,把经济发展的成本抛给社会、扔到未来。从吉林实际出发,就是要统筹推进“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实施“三动(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战略。统筹推进“三化”,就是要在统筹推进上下功夫,在突出吉林特色上找出路,以新型工业化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持;以城镇化促进生产要素集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转移,为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注入内在动力;以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和城镇化奠定坚实基础,统筹城乡发展,使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促进、相互协调,成为良性互动、互为支撑的有机统一体,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吉林特色,“三化”深度融合、互动发展之路。实施“三动”战略,就是要把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统筹起来考虑、协同起来推动,在不断做大总量的同时,进一步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和效益。要在结构调整上取得新的突破。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破解老工业基地深层次矛盾的关键环节。在经济结构方面,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着力增强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加注重优化投资结构,更加注重投资方向和次序,更加注重投资的质量和效益,积极开展对外贸易,促进消费投资出口良性互动。在产业结构方面,全面实施十大产业发展计划,突出抓好产业间、企业间的相互融合、配套协作,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和集聚度。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生物医药、生物化工、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为突破口,促进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大力推动服务业园区建设,努力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促进服务业提速升级。把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与结构调整、企业技改、改善民生结合起来推动,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城乡和区域结构方面,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协调发展机制,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格局。科学规划好区域发展格局,把推动城镇化发展和优化生产力布局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建设,建立优势互补、错位互动、竞相发展的机制。深入实施“强基富民固边”工程,加快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发展。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大力倡导全民创业,培育创业文化,强化政策扶持,完善服务体系,营造创业氛围,推动民营经济实现跨越发展。要在发展现代农业上取得新的突破。吉林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富裕农民方面有基础、有条件、有责任。要坚持走吉林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突出县域经济发展,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力争到2015年把粮食产量从500亿斤提高到700亿斤的阶段性水平,为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作出更大贡献。进一步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面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提高防灾减灾和高产稳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大力建设农业产业园区,积极推进中新食品园区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制度创新,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为县放权、给县让利、让县搞活,突出抓好县城发展和工业集中区建设,打造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载体。要在推进城镇化上取得新的突破。城镇化既关乎当前又关乎长远、既关乎总量又关乎结构、既关乎投资又关乎消费、既关乎全局又关乎“三农”,是增加投入、拉动消费、优化结构、改善民生的重要载体,是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中的一篇大文章。要牢牢抓住城镇化发展的重大机遇,准确把握城乡统筹发展的正确方向,切实突出吉林城镇化发展特色,遵循客观规律,更多从解决“三农”问题入手,从减少农民、善待农民、提升农民、富裕农民的角度来谋划。实际工作中,按照“强化中部、构筑支点、区域联动”的思路,有步骤、分层次、有重点、高质量地推进全省城镇化。要把加快长吉一体化、带动中部城市群发展突出出来,进一步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切实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体制机制创新上有实质性进展,不断提升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同时,加强市(州)政府所在地区域中心和重要节点城市建设,促进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县城加快发展,培育一批区位较好、特色鲜明、有一定产业基础和辐射带动功能的中心镇。要在强化产业支撑上下功夫,推动产业布局和城镇化布局相融合,促进行政区划与经济功能区相协调,以产业发展支撑城镇化健康稳步推进,以城镇化带动产业集聚发展和结构优化升级。要大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具备条件和有意愿的农民转为城市居民,多渠道、多形式为加快城镇化进程创造条件。要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城镇管理水平,不断增强综合承载能力。要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要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共同繁荣,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要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上取得新的突破。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重视科技就是重视吉林的未来,投资科技就是投资吉林的未来。我省科教资源丰富,但长期与经济社会发展没有形成良性互动。要突出科技成果转化这一薄弱环节,按照“创新机制、融入市场,创造技术、研发产品,培育产业、做大做强”的思路,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计划,切实把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要坚持创新驱动和市场驱动并举,一方面大力推动产学研相互结合、紧密衔接,支持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支持市场主体与科教单位、各类资本与科技项目对接,支持科教人员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激发科技创新潜能,促进产业实现跨越发展。要着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支持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有效增加全社会科技投入,切实形成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的良性机制。要深入实施人才战略,认真落实中长期人才规划,充分发挥用人单位作用,在实践中识才、育才、聚才、用才,增强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能力。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新的突破。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破解发展瓶颈、夯实发展基础、积蓄发展势能、增强发展后劲、持续改善民生的关键之举和长远之策,进一步创新建设模式,加大建设力度,不断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十二五”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铁路、县县通高速”等目标。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哈达山、引嫩入白、大安灌区、中部城市引水等工程。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气化吉林”等重点能源项目。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三网融合,建设“数字吉林”、“无线吉林”。加快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工业污染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及重点流域治理等工程,实施第二个十年绿化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