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教育科学一、学校管理——超越规范科学管理模式作为一种先进的学校管理模式,在明通小学的教育改革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九十年代起,按照科学管理思路,学校制定了各种工作制度,做到“处处有规范”,起到了明确规范教学和教师行为准则的作用。但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它存在局限性。如规章、规定虽全,但不能涉及许多非逻辑、非理性的因素,情感、意志、习惯等难以作出精确的定性、定量评价;又如条条框框太多,难以条条落实;再如,在人们认识的“创新”对于国家、学校乃至个人的发展的重要性时,繁杂的管理条例就显露出它对人的过份的约束性。2002年9月,根据学校管理需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我们在建立规范、明确职责的基础上尝试了超越规范的管理模式。〈一〉超越规范管理的内涵1.以开发教师的创造力为主要目的如果一个优秀的教师是靠管出来的,那是一个笑话。教师的工作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个体的智力操作,他需要管理,但又不能完全靠管理,最主要的是靠教师对事业的追求。当前的教育改革、课程改革,更需要进行管理创新,给教师以探索、学习的空间,发挥教师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以实现价值导向为目的就学校内部环境而言,超越规范的管理模式以创造良好的人际和人文氛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作用为目的。超越规范的管理主要载体是文化,通过文化渗透,使教师们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人格品位,成为气质高尚的人民教师,营造出一个属于大家共有的、具有人文思想的精神家园。3.超越规范的管理是在规范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超越规范的管理模式绝对不是不要规范,而是要在规范的基础上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人创造规范、遵守规范而又不囿于规范的自主性。我们认为一个因为规范的约束才有好的表现的教师,充其量只能说是一个合格的教师,而决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真正对学生具有终生影响的教师。而明通小学需要造就的是大批的优秀教师。〈二〉超越规范管理的实践超越规范的管理必须是人本化的,是以人文精神和校园文化为指向的全面管理。1.加强师德教育为超越规范建立内在动力师德教育和思想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教师进行全方位的自我思考、自我启迪,是让教师提高觉悟,并由此转化为一种内在的气质、一种自我奋进的动力。这是超越规范不可缺少的内在动力。近年来,学校管理者非常重视和教师的沟通交流,组织教师开展针对性极强的专题交流活动,就教育观、学生观、职业观、法制观念等和教师畅谈。强调教师要重视自己“在群体中的影响和地位,在人际交往中的坦诚与合作,在工作中的勤奋和自励”。引导教师热爱本职工作,从生命意义的高度去理解,如果一个教师一辈子从事学校教育工作,就意味着他生命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中和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的。教育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领导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是每位教师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完善。2002年9月,校长利用教师工作例会讲了“我认同的管理”、“学校的办学目标和主要任务”、“办学想要达到的境界——以一流的教师建设一流的学校”。本学期,校长又举办了“以爱育爱”的专题讲座,要求教师以爱育爱,善待每一位学生,以智慧启迪智慧,教好每一位学生。推崇高尚师德,提出以才竞才,建设奋发有为的教职工队伍。2.实行分级管理,为超越规范管理建立有效体制任何管理要发挥成效,都离不开一套有效的管理体制,结合明通小学班级多、教师多、学生多的实际,我们通过改革,依照放权、分工、明责的原则,形成并逐步完善分级管理体制。2002年以来主要加强了年级组的管理,明确了组长职责:第一、负责组织年级内的教育教学活动;第二、负责组织年级内教师的每月互评;第三、负责带领全组教师争创群优奖。3.充分发扬民主,为超越规范打牢基础人本化、科学化的管理必须以管理的民主化为基础,这是明通小学超越规范管理中的一条重要原则。而超越规范的管理本身比过去的管理更需要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在明通小学的办学过程中,工会的职能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校定期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坚持集体决策、校务公开,增强办学活力和集体的凝聚力。学校的评优评先、履职晋级、计划、总结,动态结构工资方案、期末目标考核等都要经过全校教师的充分酝酿讨论。教代会实实在在地成了学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教代会上教师们畅所欲言,群策群力帮助校长进行决策,体现了教师在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本学期我们试行全员参与式评价,提倡养成公平公正的处事待人的态度,创造一个团结、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让全体教职工共同享受明通的政治文明。4.开展校本培训,为超越规范提供保证在接到盘教师训发(2003)2号文后,学校加强了校本培训工作,开始实施名师成长计划、优秀教师成长计划和合格教师成长计划,帮助教师提高思想政治觉悟,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号召教师创造业绩,在结构工资中区别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与其它教师的工资档次,设立成果奖,奖励取得成绩的教师。5.建设校园文化,为超越规范管理创设良好氛围校园文化可以对师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熏陶、感染、教化作用,其影响力是巨大的。因此建设高尚的、健康的、积极的校园文化是我们实践的内容之一。学校各教学班、各教师办公室都根据学校的工作目标或活动主题,开展了班级文化建设和办公室文化建设活动。师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工作、学习,感受到了先进的文化走向,体会到了环境育人的重要。〈三〉超越规范管理的成效教学管理的改革是一项旅程,它展现给我们美好的前景。学校正在尝试和经历从规范管理到超越规范管理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最大的收获是管理由形式主义的管理变成导向性的指导,教师由被管理者变为了管理的参与者。它促进了学校的整体发展,促进了教师的道德自律、工作自励,改变着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促进了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二、教育教研——超越旧观念〈一〉走进新课程1.转变教育观念为了更好地推进和深化我校课程改革工作,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走进新课程》、《走进实验区》、《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等与课改相关的书籍,还聘请了教改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这些活动提高了教师的认识,帮助教师们彻底更新观念,投身教改实践。通过学习,我校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以下变化:1)教师观的转变以往的教学总是把教师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道德说教者,总是强调师道尊严。这种陈旧的观念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知识为中心”。通过学习和实践,教师们的观念发生了转变。首先,明确了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这就要求教师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其次,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们的观念发生了质变,明确了自己的任务不单纯只是教学,更应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因为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实施当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都应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进行反思和探究,使其形成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再次,新课程强调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们一改以往照本宣科、毫无创意地使用教科书的做法,在课改中发挥主体性作用,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并积极拓展、丰富各类教材内容,如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2)学生观的转变怎么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教师们的学生观也发生了转变,认为应当把每一个学生看成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因次,教师就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以爱育爱”,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和思考,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明白事理,掌握事物发展变化规律。一年级教室环境的构建就充分体现了学校对学生身心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关注,体现了学生观的根本转变。3)评价观的转变随着课改的深化,教师们将自己的理论知识运用在对学生的评价上,教师们改变了以往那种“以一张试卷评定学生学习优劣”的状况,引入了“多元智力理论”所倡导的评价思想作为新课程中学生评价改革的方向。广大教师们除了利用考试作为评价手段之外,更多地是采用了答辩、表演、合作、交流、制作、操作、口语测评(朗读、背诵、讲故事)等评价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团体和广大家长的积极性,开发了教师考评、学生自评、小组内互评、家长参与测评等多元评价体系,实现了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同时这些评价方法的采用也获得了学生和家长们的喜爱和拥护。2.研究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二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理力量。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主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现代学习方式是弘扬人的主体性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在以上理论和思想指导下,我校投资20多万资金构建了以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设施。用多边形、月牙形等课桌布局取代了传统的秧田课桌布局。改变了以往在学习交流时学生只能面对授课教师,无法与同学面对面进行学习和心灵交流的状况。为学生健康地、愉快地合作、交流提供和创造良好环境。我校对教室墙面、地面及桌面在色彩的选择上从科学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学习成长为基点,为积极倡导互动、交流合作学习创造了良好氛围。随着学习环境的改变,学习小组多样化的形成在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上突破了点面结构传统框架的局限,建立了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结构。如图:教师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学生(传统教学)(现代教学)我们的课堂充满了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碰撞,充满了激情和智慧。为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合作”将集体智慧最大化。3.改进教学方法我校课改教师在进一步深化课改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学习方式不转变,教学方法不改变,课程改革就将流于形式,事半功倍甚至劳而无功。教学观念的更新落在实处,首先表现在各位教师敢于突破传统,大胆改革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而教学方法的更新又是最具体的表现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新课程强调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各位教师一改以往“以教师的讲授为中心”的课堂格局,大家达成共识,本着教学相长的真谛,努力把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各位教师还认识到,新课改倡导的“互动、合作”学习,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和学生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将和学生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年级课改教学新体系的配置;秧田式课桌变成了合作小组学习桌,四面磁性情景板报墙渗透着无声的语言;开放式的教具区……无疑又给各位教师创造了有利的运用教学新方法的条件,教师们在课堂中不局限于只在一块黑板、三尺讲台前讲课,而是更多地深入学生当中,多方位地利用教室空间、多角度地开展教学活动,体现了以学科本位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教学观念的转变。围绕着“研究新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给师生教学行为带来的转变”这一课题,一年级全体课改教师纷纷探讨、研究与新课改教学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设立了“对自由组合学习的探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让学生保持良好状态”、“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初探”等课题,旨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出一些真实可信、有推广价值的教学经验。4.扩大教育资源为了扩大新课程改革所需的教育资源。我校充分发挥学校有限的财力、物力资源,针对我校班额过大,学生活动空间较小,不利于学生发展和良好习惯的养成的现状。在原有基础上挖掘教室空间,改变一年级教室环境和增设教室功能。过去课桌面的面积为13.6平方米,现在课桌面的面积为9.96平方米,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