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探究一、前言課程發展是學校教育的核心,透過課程的實施,才能培養學童具備基本生活能力,達成學校的教育目標。民國八十七年教育部公佈「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並已於九十學年度開始逐步實施,此一跨世紀教育改革工程,強調「課程綱要」取代「課程標準」,「學生學習中心」取代「學科本位中心」,「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取代「中央政府統一編輯」等理念;歐用生認為其訴求主要為: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發展「課程綱要」鬆綁課程、強調基本能力的培養、強調課程統整與連貫、增加彈性自主發展學校特色、強調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等六項,而最主要的目的是在營造出學校本位的教育環境。學者羅清水更將此次課程改革定位為「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可見學校本位課程發展順利與否,關係著九年一貫新課程實施成敗之樞紐。準此,本文首先探究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意涵和立論基礎;其次闡述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模式;第三探討學校實施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問題;最後期望藉由問題的呈現,進而提出解決的因應之道。二、學校本位課程之意涵有關學校本位課程發展(s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SBCD)的定義很多;有些強調課程發展的過程,有些則強調課程發展的結果,有些以學校內的教師參與為限,有些認為應是學校教育人員及家長社區學者專家和學生共同參與,有的認為是學校教材的選擇修正或創造,有些主張是所有學生學習方案的規劃、設計、實施和評鑑,有的認為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關鍵乃在權力結構的重組,有的則重視整體學校情境的變革(歐用生,民90)。由於大家著重的取向各異,極難有一致的共識,筆者茲綜合各家的看法做如下的定義:學校教育的相關成員〈包含校長、行政人員、教師、學生、家長與社區人士〉,為了達成教育目的及解決學校教育問題,以學校為主體,分析學校內外情境,建立學校教育願景,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對學校課程進行規劃、設計、實施、評鑑的歷程與結果。這個定義包含了下列的內涵:(一)、其動因可以是學校內部自發,也可以是回應外部壓力或教育當局的命令。2(二)、以學校為主體,由學校人員為主導。(三)、為了達成教育目的及解決學校教育問題。(四)、是一種結果,也是一種過程。三、立論的基礎從課程歷史批判的角度來看,全國課程發展方案無法落實課程改革的理想;從民主社會的歸趨來看,課程乃公共事務,應有草根參與、民主決策的過程;從社會變遷的立場來看,課程是不斷回應社會變遷與學生需求,因此,課程發展是持續的動態歷程;從教師專業成長的觀點來看,課程發展即是教師發展,教師有參與課程、決定課程的權責;從課程與教育的本質來看,課程發展即學校發展,學校是最佳的課程發展處所〈施登堯,民89〉。這五個觀點說明了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是時之所趨,並提供了其立論的基礎。四、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模式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模式有許多的種類,本文僅以Skibeck及OECD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模式說明如下:〈一〉、Skibeck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模式Skibeck認為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實施程序主要有五大步驟:首先學校必須分析情境,然後依據情境分析的結果擬定適切的目標,同時建構適切的課程方案,接著進行解釋、付諸實施,並進行追蹤與方案的重建。分析情境:情境分析的範圍包含校內與校外兩因素,在學校外部應考量社會系統〈如社會變遷、家長期待、雇主要求與社區價值觀〉、教育系統〈如教育政策、考試制度〉、學習系統〈如學科知識內涵的改變、教材教法的革新〉、3教師支援系統〈如師資培育機構、進修研習機構的支持與可能貢獻、學校與社會資源的統整與配合〉等。至於學校內部因素方面,則應分析1、學生的身心發展、興趣、能立與需求2、教師的知識、能力、態度、價值觀與經驗3、現有課程實施現況與優缺點4、學校風氣與權力結構關係5、相關資源的配合等。準備目標:目標的陳述應包含學生、教師的行為結果,以及學校的預期結果,而該目標的擬定是依據情境分析,並切合學校的需求。建構方案:方案應載明教學活動設計、達成目標所需教材、情境設計、人事配置與角色的定義,且該方案是具有彈性,可以修改的。解釋與實施:把方案解釋給參與者了解,參與者的共識越高,將來實施時遇到的阻力會越小,面對困難也比較能找到解決的策略。追蹤與重建:建立評鑑工具與評鑑模式,透過追蹤、溝通機制來蒐集資料,以了解目標與執行的差距,判斷是否重新設計方案。〈二〉、OECD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模式OECD則認為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旨在建構符合學生需要的課程,凸顯學生對於課程方案的重要性,顯示學生本位的立場。其所提出學校本位發展的程序為1、分析學生2;分析資源與限制3、訂定一般目標4、訂定特殊目標5、確立方法與工具6、評鑑學生的學習7、分配資源、人事設備與時間8、實施、評鑑與修正。此八大步驟雖有邏輯上的順序,但實際進行時可以任何一點為起點,同時也要考慮如何與其他七項配合,不過其核心在學生身上,以學生為主體來思考。41、分析學生:分析學生實應了解學生的基本資料,例如年齡、社經背景、先備知識等情況。2、分析資源與限制:應掌握教師人數、教師經驗、教師知能、經費、外部支援、課表彈性、家長與學生以及行政當局的反應。3、訂定一般目標:指教育的價值或哲學。4、訂定特殊目標:指學生歷經學習後,所應具備的能力。5、確定方法與工具:考慮是否採取比較評鑑方式。6、評鑑學生的學習:藉以判斷成效。7、分配資源、人事設備與時間:根據學生的學習來分配時間、設備、課表與相關人員,做好各種有關的準備。8、實施、評鑑與修正:實施後的評鑑須兼顧長期與短期,使得這種成效評估能做為修正課程的依據。〈施登堯,89〉學校從事本位課程發展如能參考上述Skibeck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模式與OECD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模式,則所發展出的課程當會更周全,更符和學生、老師、學校、家長之需。此兩課程發展模式雖略有所不同,卻大同小異,歸言之可將兩模式合併成如下流程:圖三: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流程圖籌畫階段:包括兩模式的分析情境、分析學生、分析資源與限制。設計階段:包括兩模式的準備目標、訂定一般及特殊目標、確立方法與工具、建構方案。實施階段:包括兩模式的解釋與實施、評鑑學生的學習、分配資源、人士設備與時間。評鑑階段:包括兩模式的追蹤與重建、評鑑與修正。五、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施後之問題5九年一貫課程自九十學年度開始上路,其所強調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也已經實施近二年時間了,茲將學者研究發現艫列如後:研究者研究方法研究主題發現與困境許金鐘(民90)個案研究法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個案研究-以台中市一所國民小學為例1、動因以回應外部命令較普遍。2、已採行由下而上的歷程,但尚未完全發揮民主機制功能。3、長期依據官定課程標準與依賴教課書,是造成教師發展學校本位課程能力不足的主因。4、課程的評鑑與研究是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最弱的一環。林佩璇(民90)台灣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背景與理念文獻分析法1、僵化的課程概念。2、傳統階層制的行政束縛。3、課程改革的孤立性。4、教師沉重的工作負擔。5、教師對課程革新的冷漠。游宗顯(民90)台中市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施情形之研究問卷、訪談、文件分析1、經費上應多給學校支援。2、必須提升教師自編教材能力。3、需家長的支持。4、社區資源不足。5、教師本身因素。呂淑媛(民9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高雄市三民國中為例行動研究1、型塑願景、溝通整合,是校長課程領導的第一步。2、僵化的行政體制、權責劃分不明,使課程發展運作失調。茲歸納上述學者之研究發現及筆者現場實務,歸納整理實施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以來其問題與困境如後:〈一〉、課程發展組織流於形式,未能正常運作,功能不彰。6(二)、教師流動率高,經驗傳承不易。(三)、學校本位意義含混,流於校長本位、書商本位或他校本位。(四)、教師兼任多項行政工作,無暇從事教學研究與發展。(五)、教師課程規劃、設計、發展能力不足,對課程革新冷漠或抗拒改革。(六)、行政支援不足,經常出現教學配合行政,甚至行政干擾教學。(七)、長期依賴教科書、教科書依然主宰,本位課程失焦。(八)、課程改革流於活動及花俏,知識有淺化之虞。(九)、彈性課程未能做妥善的規劃,課程統整流於技術、內容僵化。(十)、經費匱乏,學校的資訊設備、教學媒體、圖書設備等教學資源不足,不利於課程實施。(十一)、未能建立支援與諮詢管道,提供社會資源的介入。(十二)、未落實評鑑故無法追蹤輔導課程實施成效及做好課程品管機制。六、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因應之道(一)、在籌畫階段成立課程發展委員會、領域研究小組等各組織,並確實定期開會研商,各本其功能進行課程研究規劃審議工作、辦理研習進修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與課程設計能力,依學校內外條件、家長期望、社區資源,評估學校的需求走向,建立願景與目標,適度調整工作,型塑學習型組織文化,建立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環境與諮詢管道。(二)、在設計階段掌握課程綱要,訂定目標,建立資訊交流系統,確立方法與工具、透過「做中學」提升課程設計能力。建構方案、設計選修教材,做好教科書選用,與班群教師協同設計課程與編、刪、重整與組合教材,妥善規劃彈性課程建立學校特色課程。(三)、在實施階段本著教學為主,行政為輔,發揮行政支援教學,充實教學媒體、資訊及圖書設備等教學資源以利課程的實施,校長重視課程領導及帶領行動研究解決實際問題,結合不同專長教師進行協同教學,實施過程中隨時收集資訊與研討因應。7(四)、在評鑑方面建立專業評鑑機制,改進缺失。設計課程評鑑指標,課程評鑑融入教師的教學生活,隨手拈來即可從事評鑑。透過問卷、成績考查、訪談、檢核表等方式以掌握學生學習成效,瞭解教師專業是否成長,老師、家長、學生的負荷情形以資回饋修正並分享評鑑成果。七、結語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施已將屆滿兩年,期間外界批評、質疑批評聲音不斷,然學校及教師卻可藉由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上路,充分發揮教育專業自主,讓學校發揮各自的特色,賦予學校活力,這對國民教育品質的提升是一個重要的契機,在此關鍵時刻,我們宜正視問題,採取適當的因應之道。參考書目許有鐘(民9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個案研究-以台中市一所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游宗顯(民90)。台中市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施情形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呂淑媛(民9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高雄市三民國中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林佩璇(民90)。台灣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背景與理念。兩岸三地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學術論文集,6-20。歐用生、莊梅枝主編(民90)。《脫繭、蛻變—校本課程發展向前行》。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研究學會編印。施登堯(民89)。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下學校本位課程初探。翰林文教誌,14,8-15。張嘉育(民88)。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