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j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经典推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经史勿亟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於牣鱼跃jíyōuyòuyōuzhuówūrèn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害,通“曷”,何日,何时。女,通“汝”。亟:同“急”。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进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曲池边,环视着鸿雁麋鹿,说:“有才有德的人也以此为乐吗?”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孟子回答说:“只有有才有德的人才能够以此为乐,无才无德的人即便有这些也不能乐。《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牣鱼跃。’《诗经·大雅·灵台》说:‘开始营建灵台,于是反复地量度。百姓筑作,不到一天就把它筑成了。开始营建的时候文王说不要着急,可是百姓十分踊跃,就好像儿子为父亲做事一样跑来。文王在那饲养禽兽的灵囿当中,看到母鹿趴在那里,看到母鹿长得胖嘟嘟的并且有光泽,鸟儿则长着洁白的羽毛。文王在那灵沼旁边,满池子里的鱼儿在欢喜跳越。’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文王虽然靠百姓的力量建了高台深池,可是百姓却非常高兴,把他的台子叫做灵台,把他的池沼叫做灵沼,对它有禽兽鱼鳖感到高兴。•1.想象孟子与梁惠王对话的场景•梁惠王正在花园中休闲散心,那个劝他不要谈利的‘叟’——孟老头又去拜见他了。他一边左顾右盼地观赏园林池台中的珍禽异兽,一边漫不经心的问:“你们这些不言利的贤人先生们觉得这园林风光,这珍禽异兽怎样啊?你们也会以此为乐吗?”语辞间满含奚落的味道。想不到孟老先生聪明人装糊涂,就像没有觉察出什么来似的,反而将话就话,接过他的话头来就亮出了自己的主题:“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2.孟子是如何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的?该主张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正反对比,以周文王和夏桀的典型例证作为论据,提出了当政者应“与民同乐”的思想主张。从而又一次教育了梁惠王。•孟子的基本思想是:仁慈的政治领导人与民同乐,所以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残暴专制独裁者穷奢极欲,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其结果是自己也得不到真正的快乐。•3.请结合历史和现实谈谈你对“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的理解。•从历史的情况看,夏桀王固然没有好下场,后世的殷纣王造酒池肉林,秦始皇建阿房宫,隋炀帝修迷楼,宋徽宗筑艮岳,慈禧太后建颐和园等,大兴土木,原本都是为了享受快乐,但由于贪婪残暴,不顾人民死活,结果是民怨鼎沸,几乎没有一个有好结局,也没有一个享受到了真正的舒心的快乐。这些都证实了孟子“与民同乐”思想的正确性。•其实与民同乐的思想对各级领导人来说都很重要,比如说,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人,是一心想中饱私囊,捞它一把,还是想致力于改善广大职工的福利,走大家共同富裕的道路,这的确是一块试金石。而实际情况是,往往那些只顾自己,不惜铤而走险的人,虽然也可能在短时间内满足自己的欲望,真的捞上了一把。但是,欲壑难填,其最终结果多半是以身试法,并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只有行为方式对了,人才能获得快乐。行为方式不对,那么永远得不到快乐。俗话说:“一步错,步步错”,又说:“一步走错,全盘皆输”。•1、给加点字注音:•朝儛()放于琅邪()()•秋省敛而助不给()()()•睊睊胥馋()()•民乃作慝()徵招()()•2、找出通假字,并进行解释。•从流下而忘谓之流()•景公,大戒于国()•君何尤()“返”,返回“悦”,高兴“慉”,喜欢反说畜wǔfǎngyáxǐngliǎnjǐjuànxūtèzhǐsháo•3、词类活用。•①民之乐者,民亦其乐。民之忧者,民亦其忧。•()②遵海而()•③酒无厌谓之亡()•④出于郊()•名作动,向南行乐、忧:意动,以…为乐/忧意动,以…为乐名作动,居住乐乐忧忧南乐舍•4、解释下列常见实词•①遵海而南()•②天子适诸侯曰巡狩()③秋省敛而助不给()()④为诸侯度()⑤民乃作慝()()•⑥师行而粮食()•⑦惟君所行也()•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⑧非无非事者()•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邹忌修八尺有余()•⑨修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臣修身洁行数十年()沿着到…去视察不足法度,准则就邪恶众人希望责怪,非难不对,错误不是没有,不除了从事某种活动高,长遵循修理修养•5、特殊句式•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吾王不游,吾何以休?()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宾前、状后主谓倒装判断句宾语前置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宣王在他的离宫雪宫当中接见孟子。齐宣王说:“有才德的人也有这种快乐吗?”孟子回答说:“有。百姓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责怪、非难他们的君王。得不到这种快乐而责怪、非难他们的君王,是不对的。做一国之君却不跟百姓同乐,也是不对的。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快乐为快乐。以百姓的忧苦为忧苦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忧苦为忧苦。以天下人之乐为乐,以天下人之忧为忧,像这样却不能成就王业的,还不曾有过。”“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从前齐景公问晏子说:‘我想去转附山、朝儛山游览,沿着海岸南行,一直到琅邪(或以为邑名,或以为山名,实际上可能并不矛盾)。我做点什么才可以比得上先王的游览呢?’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晏子回答:‘问得好啊!天子到诸侯的国家去叫巡狩;所谓巡狩,就是巡查诸侯驻守、掌管的疆土。诸侯朝见天子叫述职;所谓述职,就是向天子陈述自己履行职守的情况。这些活动没有不是国家大事的(没有不和政事关联的)。春天视察耕种的情况,见百姓缺粮就补助他们;秋天视察收获的情况,见百姓歉收就救济他们。夏朝的谚语说:“我们的王不巡游,我们如何能够休息?我们的王不游乐,我们如何能够得到救助?一巡游一游乐,都可以做诸侯的榜样。”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现在可不是这样。兴师动众而行,并且征集粮食,运转粮食而食,饥饿的人得不到食物,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百姓侧目而视,都发出批评埋怨,于是他们就为非作歹了。违背王应当遵循的政教而残害百姓,大吃大喝仿佛水流一样(没有穷尽)。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流、连、荒、亡,成为诸侯的担忧。顺流而下忘记返回叫做流,溯流而上忘记返回叫做连,追赶野兽而不知道满足或节制叫做荒,喜欢喝酒而不知道满足或节制叫做亡。过去的圣贤之君没有流、连的欢乐,没有荒、亡的行为。(一方面是当今君王流、连、荒、亡,一方面是古代贤王无流连之乐、无荒亡之行,勤勤恳恳地省视春耕秋收,补助贫困的百姓)就看您何去何从了。’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徴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景公听了很高兴,在国都内大力做准备,出去住在都城之郊,在那里开始派人开仓取粮来救济贫困的百姓。景公又召见乐官说:‘给我创作君臣同乐的乐曲。’这乐曲大概就是《徵招》《角招》。歌词说:‘畜君有什么过错?’畜君就是喜欢国君。”•简要概括本则的主旨。•孟子引用齐景公想出去游玩,晏子劝谏的故事,阐明了君王应“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道理。1、翻译下列语句,试着揣测各句的得分点。①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②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③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2、第三则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孟子是如何委婉进谏的?3、孟子在叙述故事的时候,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来启发齐宣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翻译下列语句,试着揣测各句的得分点。①民之乐者,民亦其乐;民之忧者,民亦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②天子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③为我作君臣相之乐!译: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的,百姓也会以君主的快乐为快乐;以百姓的忧虑为忧虑的,百姓也会以君主的忧虑为忧虑。跟天下一起快乐,跟天下一起忧愁,这样却不能称王的,还不曾有过。译:天子到诸侯国视察叫做巡狩。所谓巡狩,就是巡视诸侯守卫的疆土。译:替我创作出君臣同乐的歌曲!乐乐忧适忧说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孟子是如何委婉劝谏的?•中心论点:“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引用晏婴劝齐景公的故事来委婉劝谏的。3、孟子在叙述故事的时候,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来启发齐宣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古今对比来启发齐宣王。先说古时候,天子诸侯或者巡游或者述职,都是国家大事。他们出游是为了百姓,急百姓之急,因此百姓殷切盼望他们出游。再说眼下,君王出游无非是兴师动众靡费民财为百姓添乱增忧。•通过正反两方面对比来启发齐宣王要“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使主旨更加鲜明有力。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孟子先承齐宣王“贤者亦有此乐乎?”之问,借题发挥,提出了为上者应与民同乐,与民同忧的中心论点。•B.文中的晏子借夏谚“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来肯定君主外出巡游的正确,为下文写君主应关心民生与民同乐张本。•C.晏子在对话中,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指出先王出游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百姓的需要,现在的君主出游却是为了自己享乐。文章记叙生动,形象鲜明,人物对话很有个性,逼真地再现了齐相晏子的机智灵活和雄辩才能。•D.文中孟子主要是引述齐景公与晏子的对话,以及景公与民同乐的范例来劝诫齐宣王。C灵台经始灵台⑴,经之营之。庶民攻之⑵,不日成之。经始勿亟⑶,庶民子来⑷。王在灵囿⑸,麀鹿攸伏⑹。麀鹿濯濯⑺,白鸟翯翯⑻。王在灵沼⑼,於牣鱼跃⑽。虡业维枞⑾,贲鼓维镛⑿。於论鼓钟⒀,於乐辟雍⒁。於论鼓钟,於乐辟廱。鼍鼓逢逢⒂。蒙瞍奏公⒃。[1]【注释】⑴经始:开始计划营建。灵台:古台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⑵攻:建造。⑶亟:同“急”。⑷子来:像儿子似的一起赶来。⑸灵囿:古代帝王畜养禽兽的园林名。⑹麀(yōu)鹿:母鹿。⑺濯濯:肥壮貌。⑻翯(hè)翯:洁白貌。⑼灵沼:池沼名。⑽於(wū):叹美声。牣(rèn):满。⑾虡(jù):悬钟的木架。业:装在虡上的横板。枞(cōng):崇牙,即虡上的载钉,用以悬钟。⑿贲(fén):借为“鼖”,大鼓。⒀论:通“伦”,有次序。⒁辟廱(bìyōng):离宫名,与作学校解的“辟廱”不同,见戴震《毛郑诗考证》。⒂鼍(tuó):即扬子鳄,一种爬行动物,其皮制鼓甚佳。逢(péng)逢:鼓声。⒃蒙瞍:古代对盲人的两种称呼。当时乐官乐工常由盲人担任。公:读为“颂”,歌。或谓通“功”,奏功,成功。【译文】开始规划筑灵台,经营设计善安排。百姓出力共兴建,没花几天成功快。开始规划莫着急,百姓如子都会来。君王在那大园林,母鹿懒懒伏树荫。母鹿肥壮毛皮好,白鸟羽翼真洁净。君王在那大池沼,啊呀满池鱼窜蹦。钟架横板崇牙配,大鼓大钟都齐备。啊呀钟鼓节奏美,啊呀离宫乐不归。啊呀钟鼓节奏美,啊呀离宫乐不归。敲起鼍鼓声蓬蓬,瞽师奏歌有乐队。[1]•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古代贤君与民同乐,所以他能真正的快乐。《汤誓》说:‘这太阳什么时候消失呢,我们宁愿跟你一起灭亡(暗示他们对桀痛恨到了极点,盼望他早些死掉,即便跟他一同死去也在所不惜)!’

1 / 5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