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区域发展总体布局探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OFANHUIADMINISTRATIONINSTITUTE2010年第3期季刊(第1卷·总第3期)No.3,2010Quarterly(Vol.1,SerialNo.3)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全国范围的“经济圈”、“增长极”不断涌现,安徽提出东向发展,加速融入长三角,相继出台省会(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加快皖北经济区发展等规划,初步形成了当前“一圈四区”的区域发展总体布局。一、皖江板块: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主要解决安徽经济总量问题,着力打造“产业安徽”早在2004年底,安徽提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确立“融入长三角”的发展思路,积极实施东向发展战略。2008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明确指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为落实总书记的指示精神,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构想。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标志着皖江城市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区域性发展规划。国际经济学认为,要素流动、产业转移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作为区域经济学核心的增长极理论强调,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应把少数区域条件较好的地区和产业培育成为经济增长极,通过其扩散效应和乘数效应对区域发展起带动作用。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加速培育我省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必然●安徽纵横安徽区域发展总体布局探析安徽区域发展总体布局探析王成周(中共六安市委党校,安徽六安237009)摘要:“十一五”以来,安徽区域发展无论在学术研究方面,还是在战略规划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基本形成了“一圈(合肥经济圈)四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皖北经济区)”区域发展的总体布局。但安徽区域发展的不协调问题仍将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为此,要以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契机打造“产业安徽”;以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契机打造“创新安徽”;以建设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为契机打造“文化安徽”;集全省之力支持皖北经济发展以打造“和谐安徽”;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以打造“崛起安徽”,真正实现安徽区域的协调发展。关键词:安徽;区域发展;布局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638(2010)03-0101-06收稿日期:2010-07-10基金项目:中共安徽省委党校2010年重点应急教研专题课题(JY10-002)作者简介:王成周(1966-),男,安徽六安人,硕士研究生,中共六安市委党校(六安市行政学院)理论研究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101选择。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见表一)。这里是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一是总量贡献大,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600亿,财政收入超过1000亿,分别占全省的66%和65%,人口占50%;二是人均水平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全省高1022元和537元;三是经济结构优,一产比重比全省低4.3个百分点,二产比重高4.6个百分点,安徽优势产业钢铁、汽车、家电都集中于此;四是发展速度快,2009年全国增长率是8.7%,皖江地区是12.7%;五是外向度高,这里是安徽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总体上看这里发展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示范区的战略定位是: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规划期为城市项目面积(平方公里)人口(万人)辖区2009年GDP(亿元)2009年GDP增速(%)2009年财政收入(亿元)2009年人均GDP(元)2009年三产结构合肥7266491.433县4区2102.117.3341.9415435.2∶52.6∶42.2马鞍山1686128.611县3区665.912.1122.3520313.9∶66.5∶29.6芜湖3317230.793县4区90215.4147.8391424.6∶62.7∶32.7铜陵1113741县3区343.7213.770.06464492.6∶67.9∶29.5安庆153986101市7县3区802.6612.396.241435917.8∶46.5∶35.7巢湖9423458.64县1区529.3612.452.481288020.1∶45.9∶34.0池州8271.71593县1区2251533.181415120.4∶40.8∶38.8宣城12340277.81市5县1区432.813.660.4167748.1∶43.5∶38.4滁州13398447.44县2市2区59513.568.31329922.7:44.7:32.6六安(金安、舒城)17976705.89涉及1县1区58413.352.1963723.7:40.7:35.6表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10市基本情况对照表资料来源:各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和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止到2009年底)2009年—2015年,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实现与长三角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带。产业结构为: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六大支柱产业。空间布局是:以沿长江一线为发展轴,以合肥和芜湖两市为“双核”,以滁州和宣城两市为“双翼”,构筑“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分布的新格局,形成东西两个“金三角”:东“金三角”:合(肥)—芜(湖)—马(鞍山);西“金三角”:安(庆)—池(州)—铜(陵)。安徽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这个规划,安徽省委今年专门发了〔2010〕2号、3号和10号文件,提出具体实施意见,对22项主要指标做了分解,8项相关规划已落实到安徽省发改委等六个部门,10个方面40条政策意见已经制定。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已成为安徽全省上下的共识。二、皖中板块: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主要解决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着力打造“创新安徽”2008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时指出,“安徽的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科技实力比较强,应该在自主创新方面有更大作为。”为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指示,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基础上,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10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召开推进自主创新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动员大会,试验区建设正式启动。2010年1月,国家科技部把安徽、江苏、浙江同时列为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发展经济学强调,创新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观念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服务创新等。对一个102相对落后的省份来讲,安徽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近年来,安徽自主创新走在全国前列,合肥江汽、科大讯飞、芜湖奇瑞、蚌埠丰原等一大批企业形成自主创新的“安徽现象”。2009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990家,实现产值3267.4亿元,增加值914.9亿元。营业总收入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329家,10亿元以上的52家,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55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39家。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9)》研究显示,安徽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11位,居中部六省第2位。合芜蚌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具有以下优势:一是丰富的创新资源。合肥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是除北京以外国家大科学工程布局最多的城市。合芜蚌三市共有13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6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8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二是浓厚的创新氛围。三市在科技创新、国企改革、投融资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为开展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坚实的创新基础。2009年,合芜蚌三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55.2%,增加值占全省54.6%,所占份额均超过全省半壁江山,增速也大大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见表二)。另外,合肥是安徽中心城市,芜湖、蚌埠是沿江、沿淮区域性中心城市,合芜蚌三市能够把整个安徽省带动起来,形成安徽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见表三)。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总体要求是:把自主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略,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集聚创新人才为重点,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培育创新型产业为目标,充分发挥合肥、芜湖、蚌埠市优势,整合周边创新资源,逐步建成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效率高、经济社会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创新型区域,走出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自主创新、加速崛起之路。基本原则是先行先试,勇于突破;政府推动,市场主导;重点突出,形成特色;省市共建,以市为主。战略定位是建成比较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成为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创新型人才高地、创新型企业高地、创新型产业高地。主要目标是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合肥、芜湖、蚌埠市要实现“两个突破、两个提高、四个翻番”和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目标。初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为全省自主创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力争早日成为国家级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三、皖南板块: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主要解决文化软实力问题,提升安徽国际形象,着力打造“文化安徽”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越来越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当今世界旅游文化产业的规模已经超过石油、汽车等传统产业,上升为第一大产业。安徽省旅游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皖南地区,真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黄山是世界级名山,集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三顶世界级桂冠于一身,1979年邓小平视察黄山,提出“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九华山是全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齐云山是道教名山,太平湖有“东方日内瓦”的美誉。由新安理学、新安志学、新安医学、新安建筑、新安朴学、新安教育、新安画派、新安艺文、新安科技、新安工艺、文房四宝、徽剧、徽菜等内容构成的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徽学是与藏学、敦煌学并称的我国三大地方学之一。所有这些,足以使皖南名扬四海、享誉世界。2009年7月15日,安徽省政府批复同意设立“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标志着安徽旅游业从以“两山一湖”为核心,向整个大皖南地区全面提升转变。表二2009年安徽省与合芜蚌三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较地区项目安徽省合芜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亿元)39072157同比增加(%)21.634.8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亿元)1094597同比增加(%)24.932.4资料来源:2009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公报表三2001-2008年安徽省及合芜蚌三市主要指标年均增速(%)项目地名安徽省合肥芜湖蚌埠合芜蚌GDP11.516.914.111.4工业增加值15.318.517.514.1财政收入20.928.021.515.323.8固定资产投资29.341.434.129.938.0资料来源:安徽统计信息网103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包括黄山、池州、宣城、芜湖、马鞍山、铜陵六市及安庆市潜山县,辖34个县市区,总面积38220平方公里,总人口1069.6万人。2009年,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2897亿元,占全省29%;旅游总收入425亿元,占全省46.8%;接待人数5556万人,占全省44.7%,后两项指标接近全省一半,发展潜力巨大(见表四)。表四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