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没有农业的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农业社会化的步骤,必须和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的发展相适应。”—毛泽东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本章内容结构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从新中国成立后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历史,分析新中国建立初期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依据并阐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理论、方针、政策及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伟大意义。教学重点: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3、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及其历史经验。教学难点: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与今天的社会主义改革有怎样的历史关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1949年10月1日,我们建立的社会是什么性质的社会?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1840191919491956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社会思考为什么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特征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形态的社会,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如何理解这种过渡性?这个社会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既有资本主义的因素,又有社会主义的因素。而且社会主义因素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处于主导地位并起着决定作用,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并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它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都带有既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同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过渡时期的社会特征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它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都带有既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同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国营经济领导下的五种经济成份并存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1、在经济方面,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国营经济(社会主义性质)——原解放区根据地建立的公营经济;没收官僚资本的经济;接管、征用、代管的帝国主义在华经济。合作社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集体经济的来源,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渡形式个体经济(不具有某种社会性质)——集体经济的来源,包括农民和手工业者个体经济,新中国成立后是个体经济迅速发展时期。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性质)——国营经济的来源,主要是指资本主义工商业,民族资本部分,新中国成立后,采取鼓励和保护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性质)——国营经济的来源,国家与私人资本主义合资合作的经济形式,是国家可以直接控制其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过渡形式五种经济成分国家资本主义济私人资本主义济个体经济合作社经济国营经济主要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具体表现在:五种经济成分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营经济主要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领导地位)、个体经济(绝对优势)和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性质半社会主义性质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个体经济向集体经济的过渡形式领导地位绝对优势资本主义经济国营经济19.1%合作社经济1.5%公私合营经济0.7%个体经济71.8%资本主义经济6.9%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在政治方面,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各革命阶级”以工农联盟为基础,还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人士。人民民主专政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因而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因素。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依然存在,在经济、政治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具有资本主义因素。在文化方面,新民主主义社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但资产阶级文化、封建主义腐朽文化仍然广泛存在。(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第一阶段:1949年10月-1952年底。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镇压反革命、没收官僚资本、进行土地革命。第二阶段:1953年-1956年。在土地问题解决以后,主要矛盾:国内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国际是中国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主要任务:在进行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三)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任务1、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1)继续作战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华南、西南一带)。经过4年(1946.6-1950.6)作战,共歼灭国民党军807万人。1951年10月,西藏和平解放。除台湾、澎湖、金门、马祖、西沙、南沙等岛屿以外,中国大陆全部解放。(2)土地改革运动。新中国成立时,新解放区没有进行土地改革。为了使广大雇农从地主阶级压迫下解放出来,进行新一轮的土地改革。1952年底,除西藏少数地区外,土地改革已胜利完成,大约3亿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大约7亿亩土地和一些生产资料。长沙1949-08-04广州1949-10-14贵阳1949-11-14重庆1949-11-30成都1949-12-27南宁1949-12-04海口1950-05-01拉萨1951-10-162、努力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破败不堪的国民经济1937年至1949年,国民政府通货增长了1400多亿倍,物价上涨了85000多倍。工业萎缩,农业凋敝,物质奇缺,市场混乱,人民困苦,到处是一片衰落破败的景象。(1)没收官僚资本——转归人民所有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的财产占全部工业资本的2/3,钢铁产量的90%,掌握着大银行,把持着铁路、公路、航空运输等。1949年底,共没收官僚资本企业2858家,清除了反动势力在大陆的经济基础,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2)打击投机倒把——稳定市场物价1949年4月到1950年2月,全国刮起四次物价暴涨风。人民政府开展了“银元之战”(行政手段)和“米棉之战”(经济方式)。1950年3月,物价开始回落。(3)三反、五反运动全国解放后,一些不法资本家,为了牟取暴利,行贿国家干部,偷税漏税,盗骗国家财产,偷工减料。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和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卖给志愿军劣质大米卖给志愿军劣质急救包“大康就是干部思想改造所,凡来大康做生意的干部都可以得到改造,都可以让你红的进来,黑的出去”。志愿军买药,收钱后,发运的是热水袋、玻璃片。上海大康药房资本家王康年因向志愿军出售伪劣药品被判死刑上海解放初期,王康年借西药供应紧缺,而抗美援朝战争又急需西药之机,以空头承接中国人民志愿军、华东荣军学校卫生处、皖北卫生行政处等单位定货;并用金钱和贵重物品贿赂、腐蚀国家干部等手段骗取定货款,进行投机买卖。1951年8月,他骗取志愿军某军定购“消发灭定粉”和“氯霉素”等六种前线急需药品及医疗器械的定货款3亿多元(旧人民币),然后将带菌棉花旧纱布作“急救包”,用假药和旧次医疗器械等抵充定货,贻害志愿军伤病员的治疗。刘青山、张子善因贪污、盗窃国家资财150亿元(旧币,折合新人民币150万元),被依法枪决。三反五反运动击退了资产阶级的猖狂进攻,清除了革命队伍内的一批腐败分子,纯洁了党的队伍和干部队伍,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土匪,以打家劫舍为生的地方武装团伙或其成员包括山匪、马贼、响马、海盗和湖匪等。新中国成立前后,匪患相当严重。云南猛拉地区的刁家柱在外国势力支持下,围困县城达两个月之久。重庆綦江县郭扶乡政府两次被谭济舟等匪徒攻击。云南的“中国革命军滇西纵队”裹胁群众8000余人,攻打和占领易门县城,残杀地方群众和干部80余人。采用剖腹、挖心、割头、油烹等方式,手段极其残忍,性质极其恶劣。1949年11月至1953年7月,西北军区先后投入2个兵团、11个军、38个师另1个旅3个团的兵力在陕、甘、宁、青、新进行剿匪作战。经过1950年至1953年三年的剿匪斗争,人民解放军歼灭匪特武装240余万人,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平息了匪患。3、肃清土匪和抗美援朝运动(1)肃清全国土匪运动《大西南剿匪记》剧照(2)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即采取武装干涉政策。6月28日,毛泽东发表讲话,号召“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1953年7月27日《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签订。中朝军队共歼灭美军39万人,击落击伤敌机12200余架,击沉击伤敌舰艇257艘,缴获敌军各种作战物资无数。2020/5/1425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社会主义的因素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起决定作用;加上有利的国际形势,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取得最后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改造直至消灭,从而使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但是对于何时过渡?怎样过渡?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发展变化过程。(一)总路线的提出党的七届二中全会(1949.3,西柏坡)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1、“先建设,后改造”的最初设想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第一,中国的经济太落后。第二,建国初期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也决定了我国不可能马上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广泛的社会主义改造。关于“先建设,后改造”设想的客观依据:“在中国,为民主主义奋斗的时间还是长期的。……没有新民主主义的国家经济的发展,没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发展,……要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毛泽东1945年《论联合政府》初步的设想:关于过渡的时间,估计大约15年至20年时间。关于转变的条件,认为只有先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私营企业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关于过渡的步骤和方式,毛泽东的提法是“全线进攻”,一举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但方式是和平地和有代价地消灭资本主义。2、实行“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中共战略思想的重大改变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从现在开始用10年到15年时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过渡问题,而不是10年或者以后才开始过渡。理由:经过从1949年至1952年三年的时间,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已经完成,政治、经济及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1953年12月,毛泽东同志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了完整的表述。一化三改造: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总路线工业化(主体)三大改造(两翼)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解决生产力解决生产关系“一化”和“三改造”的关系总路线的内容与关系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第二,坚持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