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宗教的起源与发展2宗教的起源与发展宗教是现实世界在人们的主观意识中的一种虚幻的反映。宗教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和文化模式,属于上层建筑,因此受经济基础的制约与影响。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形式。”因此,宗教的基本特征是信仰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它主宰着自然和世俗的社会,成为信徒们崇拜的偶像。宗教地理学注重研究宗教的空间分布、时间扩散与自然环境及文化环境中各要素的关系和宗教景观等。3一、宗教的起源与环境宗教最初、最原始的起源因素是自然因素,即宗教起源的外在影响是自然界。由于各地的自然力、自然物是多种多样的,原始宗教把其神话的结果必然是出现多神崇拜。从大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发展到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在宗教中的原始宗教向民族宗教、世界宗教转变中,有的从多神崇拜转向一神崇拜。这与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都有关系。在这方面,出现一种引人注意的现象,即世界上三个主要一神教的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全部起源于中东干旱地区。辛普尔认为,那里气候干旱,不适于农业,居民靠游牧为生。居民所在环境单调,易产生接受统一的观念。实际上,一神教都是从原始的多神崇拜发展而来的。环境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作用。4原始宗教§对自然的崇拜太阳神阿波罗雷公5火神6§对动植物的崇拜这是世界唯一的一尊木乃伊之神“阿努比斯”狼头面具。是西罗馬时期的作品,由精致的陶质制品做成,约8公斤重。7§祖先崇拜祖灵屋为台湾卑南族供祀祖灵的小屋。福建莆田妈祖庙纪念妈祖活动盛况。8§图腾崇拜新西兰毛利村图腾柱满族图腾柱(满语“斑吉”柱)。9二、世界性宗教1、民族宗教犹太教犹太教是世界三大一神信仰中,最早而且最古老的宗教,也是犹太民族的生活方式及信仰。犹太教的主要诫命与教义来自圣经的前五卷书。犹太人在公元前20-17世纪由两河流域下游迁到迦南地区并转向农业。后因灾荒移居埃及。因受压迫,其民族领袖摩西以神的意旨为号召,带领下犹太人返回迦南。因此摩西是公认的犹太教创始人。后建立希伯来王国,又为亚述和新巴比伦所灭,居民被掠到巴比伦。直至公元前538年才被释放返回家园。在居住巴比伦期间,犹太教开始严奉一神,祭拜制度化,圣经盛典化,逐渐成为成熟的宗教。目前世界上犹太教徒有1500万人,600万在美国,以色列300万,欧洲400万,其中一半在前苏联。10主哭耶京堂哭墙公元70年和135年,耶城两次毁于罗马大军之手,犹太圣殿仅剩一堵残墙,成为后来修建的伊斯兰圣地西墙的一段。传说罗马人占领耶城时,犹太人常聚在西墙下哭泣哀祷。尔后,各地犹太人亦常来此号哭,以缅怀先人,寄托故国之思,故叫“哭墙”。11印度教印度教徒占印度人口的80%,是民族宗教中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印度教亦称婆罗门教。在历史上分为三个阶段:7世纪前称婆罗门教;7世纪后经宗教改革称印度教;19世纪民族解放运动后又称新印度教。婆罗门教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时雅利安人的自然崇拜。公元前7世纪婆罗门教是在奴隶制中形成的,把社会的等级与种姓制度神圣化直接联系起来。教义规定:只有严格遵守种姓制度,才能通过轮回转世,来世达到高一级种姓。后受佛教、耆那教影响,主张大慈大悲、普渡众生,迎合了广大人民对苦难生活寻求摆脱的愿望。印度教是多神教,内部派别林立,宗教仪式、经典也多不胜举。是多种宗教体系和精神文化现象的复杂混合物。12印度教主神湿婆大约在中世纪时期,印度的婆罗门教被演化为印度教,也称新婆罗门教。它是4世纪前后吸收了佛教与耆那教等教义后产生的新教之一。此教崇拜的主神是湿婆,湿婆(梵文Siva)意即毁灭、苦行和舞蹈三神的合一。印度史诗《摩诃波罗多》成于3000多年前的印度史诗《摩诃波罗多》记载多场激烈的战争,此插图描绘了诸神乘坐飞毯观看战争的场面。13印度神庙142、世界性宗教世界性宗教指宗教所信的神灵被认为是整个世界的主宰,教义也是着眼于全人类与各个民族,其神学体系、礼仪和组织规章都较复杂完善。通过教徒和神职人员有组织的向世界各地传播,因而信教人数多,包括各个民族,分布范围广,遍及世界。现今世界性的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被称为世界三大宗教。15基督教圣经称,上帝为了拯救人类,使童贞女生出耶稣,为“救世主”。耶稣在巴勒斯坦地区传教,由于处处施以神迹,获得群众广泛支持。基督教向各民族开放,包括罗马人,宣传爱仇如己,鼓励对国家忠诚,对主人恭顺。313年罗马人宣布给基督教合法地位。罗马帝国后基督教分列为三大派系——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基督教信徒约有17亿,包括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基督教:基督教起源于巴勒斯坦犹太地区。公元3年,罗马人征服巴勒斯坦,残酷镇压犹太人。犹太人多次起义均失败,因此寄希望于宗教,期待“救世主”出现来拯救教民。后在下层民众中出现秘密教派,后演变为基督教。16天主教在欧洲主要分布在意、法、西班牙、葡、奥、匈、斯洛文尼亚、立陶宛、比、爱尔兰及荷兰、瑞士等地区。在拉丁美洲由于殖民活动把天主教传播到该地。非洲主要在中、南部法、比、葡等国的前殖民地。亚洲的菲律宾天主教占人口的87%。信奉新教的国家主要是欧洲北部的国家,如丹麦、瑞典、挪威、冰岛、芬兰、英国及德国和荷兰的部分地区,在美国和加拿大人口中亦占重要比例。还分布于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东正教原来分布的范围为巴尔干半岛及中东地区,原拜占庭的领地。后东正教向黑海北岸地区发展。但在1453年拜占庭被奥斯曼灭亡以来,地中海的东岸与土耳其被穆斯林侵占,只剩下原欧洲的分布区。信奉东正教的国家有俄罗斯、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塞尔维亚、马其顿和波-黑的一部分地区。17伊斯兰教:按信奉人数,伊斯兰教居世界三大宗教的第二位,约有9.2亿人。“伊斯兰”是顺从的意思。其教徒称“穆斯林”。该教分逊尼派和什叶派,分布范围为北非、西亚、南亚与东南亚等地。公元7世纪时,拜占庭和波斯为争夺东西方在中东地区的商道进行长期的战争,使阿拉伯半岛经济受到严重打击,人民生活困难。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570~632年)自称得到“安拉”(真主)启示,让他在人间作为使者,为安拉“传警告”、“报喜信”和“慈惠众生”,从此开始传教活动。在麦地那传教获成功后,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公元630年,率军进入麦加,遂向半岛其他地方展开,逐步统一了整个阿拉伯半岛,并建立了集行政、立法、司法、军事、宗教大权于一人的政教合一的国家。18在阿拉伯帝国以外,伊斯兰教主要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及亚洲的南亚地区传播。逊尼派是伊斯兰教中人数最多的教派,约占80%以上,在政治上处于优势。“逊尼”在阿拉伯语中是“遵守圣训者”之意。该派承认穆罕默德死后继任的四个哈里发为合法继承人。该派在政治上一直处于优势。什叶派人数较少,受到历代阿拉伯统治者镇压。“什叶”指“同党”。该派认为只有穆罕默德的后裔和亲属才有资格获得继承权。现在,什叶派在伊朗、伊拉克、也门等国家中占多数,在巴基斯坦、叙利亚等国也有一定数量。在宗教仪式上强调“五功”。教义强调安拉是独一的、主宰一切;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要人们相信来世;今世行善,死后可进天堂,反之则下地狱。19佛教:起源于印度,分布于东亚与东南亚,分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和藏传佛教三个教派。曾盛极一时,但目前只有信徒3.1亿。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前5世纪。其创始人悉达多·乔达摩。释迦牟尼是教徒对他的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当时印度社会婆罗门教占统治地位,处于最下层的第四种姓首陀罗受到残酷压迫,第三种姓的吠舍也希望改变社会经济地位,往往支持第二种姓的刹帝利与第一种姓的婆罗门的世袭权力斗争。释迦牟尼出身于刹帝利种姓,深感反对婆罗门的必要,提出“众生平等”。他认为,人的生、老、病、死皆是痛苦,其根源在于愚昧无知,只有消除无知才能获得解脱,达到超脱生死的理想境界——“涅磐”,其途径是学习,遵守戒律,打坐静修。随着佛教的发展,分布区的扩大,其教义、礼仪出现分歧,内部派系纷争严重。13世纪时,佛教在印度极度衰落。20大乘与小乘的区别不仅在教义理论方面,也反映在宗教实践方面。“乘”的含意是“乘载”、“道路”。大乘佛教在1世纪时从印度西北传到中亚,又传到中国,再通过中国传到朝鲜、日本,因此也称北传佛教。小乘佛教传播路线向南,通过海路流传到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家,亦称南传佛教。喇嘛教(藏传佛教)是8世纪时由印度传入的密教、大乘佛教和西藏原始宗教相结合的产物。分布于我国的西藏、内蒙古及蒙古国。21三、宗教文化景观唐桥天主堂唐桥今称唐镇,位于上海市浦东川沙县唐镇乡。天主堂建于1898年,为法国露德式,单钟楼,层叠而上,高四层,为当时浦东制高点。教堂为三廊形,长十字巴雪利卡式平面、带镇翼和圣坛、用板条加灰泥粉刷仿石结构形象,中国式小青瓦木屋顶,是上海早期教堂建筑的重要实例之一。22圣索非亚大教堂由君士坦丁大帝为供奉智慧之神索非亚,始建于公元325年,后受损于战乱,公元537年查士丁尼皇帝为标榜自己的文治武功进行重建。公元1453年6月,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攻入了君士坦丁堡。他下令将教堂内所有拜占庭的壁画全部用灰浆遮盖住,所有基督教雕像也被搬出,并将大教堂改为清真寺,还在周围修建了4个高大的尖塔,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圣索非亚大教堂的面貌。23圣彼德大教堂是为了纪念被尼禄大帝迫害而殉职的基督教徒圣彼德而修筑的陵墓。君士坦丁大帝建起了这座教堂。教堂始建于公元324年,建于圣彼德墓穴的正上方,在15世纪时开始改建,终于在1626年完成。圣彼德教堂不仅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建筑圣殿,它所拥有多达百件的艺术瑰宝,更被视为无价的资产。位于梵蒂冈的圣彼德大教堂24科隆大教堂科隆大教堂始建于1248年,1880年建成。是世界是最完美的哥特式建筑。与巴黎圣母院、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大宗教建筑。教堂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东西长144.55米,南北宽86.25米。主体部分就有135米高,大门两边的两座尖塔高达157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教堂。大教堂全部由磨光的石块建成,整个工程共用去40万吨石材。25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26巴黎圣母院27罗曼建筑罗曼建筑是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罗曼建筑原意为罗马建筑风格的建筑,又译作罗马风建筑、罗马式建筑、似罗马建筑等。罗曼建筑风格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罗曼建筑承袭初期基督教建筑,采用古罗马建筑的一些传统做法如半圆拱、十字拱等,有时也用简化的古典柱式和细部装饰。罗曼建筑的典型特征是: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连列小券,门宙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以减少沉重感。西面有一、二座钟楼,有时拉丁十字交点和横厅上也有钟楼。中厅大小柱有韵律地交替布置。窗口窄小,在较大的内部空间造成阴暗神秘气氛。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中厅与侧廊较大的空间变化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均衡感。罗曼建筑的代表作是意大利比萨主教堂建筑群。28比萨主教堂建筑群29雍和宫前身为清雍亲王府,即雍正皇帝即位前的府邸,雍正三年改为行宫,称雍和宫,乾隆九年改为藏传佛教寺庙,俗称喇嘛庙,雍和宫坐北朝南,共有五进院落,布局规范,结构严谨。高大的红墙,黄色的琉璃瓦,巍峨的殿宇,一副皇家建筑气派。30大同云岗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