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作者:钟玉锋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相似文献(5条)1.会议论文陈绍宏新型工业化道路微观研究——以铁岭市工业经济发展为例2005本文首先阐述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的基本含义与特点,然后对铁岭市工业化水平发展现状(优势和问题)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了铁岭市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基本思路。2.期刊论文刘德清太原:一个老工业城市的转型之路-中国城市经济2009,(9)太原市的工业化建设有着辉煌的过去,也曾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工程的加快,随着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和全省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政策的出台,太原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千载准逢的历史机遇.遵循历史的轨迹,本文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将是,一个老工业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3.学位论文宋红凤四川省城市化发展状况的数量分析2006四川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低水平的城市化进程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影响到地方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变。新时期“十一五”计划中有关农村改革发展的很多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和城市化有关。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都需要城乡共同发展,因此分析四川省城市化进程的现状,以及各地级市区域的具体发展情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四川统计年鉴》(2004~2005)和2005年四川省统计局的抽样调查的数据为基础,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定义人口城市化水平,可直接得到从1991年到2003年的人口城市水平的时间序列值,2003年四川人口城市化水平为30.1%,根据城市化发展的“S”型曲线——当城市化水平大于30%时,并且尚未达到70%时,处于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因此四川省的城市化水平从人口角度来衡量刚刚进入中期阶段。然后,从城市化的定义、内涵出发,选取了十四个指标来衡量四川地区的综合城市化水平,这些指标涵盖了经济、产业结构、社会发展、城市设施建设等方面,运用因子分析主成分法计算了1991年到2003年的综合城市化水平,这样就得到两个序列。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来衡量四川省人口城市化水平和综合城市化水平的协调发展程度,得到计算数值r为0.70,说明两者之间处于轻度不协调状态。人口城市化水平与综合城市化水平之间有一个相互适应的问题,如果前者低于后者的发展速度,则会由于城市聚集经济要素的能力不足而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果出现城市化率高于相应经济发展水平下应达到的标准城市化率,即,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人口城市化水平,这种情况称为过度人口城市化。结合两列数据的散点图,分析得出近年来四川省的人口城市化进程略低于低于综合城市化水平所要求的程度。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城乡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这些国家在政策上没有片面牺牲农业而偏向城市发展,人们也就没有歧视乡村的观念和行为,农业发展迅速,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健康良好的城市经济发展以及人口向城市聚集提供了力量支持。许多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在内,长期以来采用城乡户口分割政策,以达到稳定城市、控制人口盲目流动以及优先发展工业的目的,这种政策给予城市居民各种工作、生活方面的福利,同时加大了城乡差距,增强了城市对农民的吸引,但是政策上又使得农民进城障碍重重,因此城市化进程发展滞后,城市经济缺乏活力。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在一些省份(包括四川省在内)开展户籍改革制度,放开农村居民转为城市居民的限制,借此契机,可以通过城镇建设、城市的发展等来转移四川的农村人口。城市化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四川省的区域城市化发展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将四川省的城市化和全国其他省份区域的城市化发展相对比,来分析优势与不足之处。在第三章节测度四川省综合城市化水平的基础上,第四章节中采取立体时序数据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四川省以及全国其他省份的区域城市化水平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城市化水平相应也高,东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排名靠前,北部中部区域其次,西部的城市化化水平最低,发展速度较慢。广东的城市化水平排名始终排在前位,仅在2004年,排到第二名,这和它在全国所处的经济地位是一致的。接下来是浙江、江苏、山东、辽宁等地城市化水平,这些省份除辽宁外,位于东部沿海地带,改革期间经历了快速经济增长,并且长期的经商传统、强大的经济基础和与全球经济的衔接在沿海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快省内经济快速发展也是促进四川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从1999年到2004年,四川省在二十八个地区中的排名情况为14-13-15-17-11-12,即1999年到2000年,排名上升,到2001年,排名后退两步,从02年到03年是四川省城市化建设快速成长的一年,排名从17位跃至11位,2004年,排名有所下降。这节中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5年)和《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0-2005年)。从以下几个方面将四川省和其他城市化水平高的区域相比较,可以看出,在农业条件上,东部地区农业生态条件好,人口密集,长期以来的经济积累使得这些地区在近代完成了自身职能的转换。从经济因素看,改革开放后,沿海地区经济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地理位置上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并且享受了国家相关的优惠政策。而四川作为内陆省份,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和政策相关原因,发展较慢。再者即是建国后,四川的城市化进程中人为因素多,计划因素多,市场经济因素少,因而城乡矛盾加大。从产业结构方面分析四川和其他地区的差异,可以看出,工业集中型的地区城市化进程快,如广东地区,外资的投入和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极大的刺激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且城市化综合水平较高的地区,二、三产业在劳动构成中所占比例高,因此在四川以后的工作中,要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着重培育工业支柱产业,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可以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基于四川人多的特点,笔者建议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高就业水平。四川气候温和,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具有良好的农业条件。因此,建议以后的发展中,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加快四川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结合四川省城市分布和城市规模的现状,笔者认为宜采取大城市与城市圈结合的战略,优先发展大城市,并以大城市和中心城市为轴心,以良好的交通为依托,在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工业发展水平好的地区,发展若干发达的城市群、城市圈,由此带动周围县域经济、小城镇以及农村地区的发展,来推进四川省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四川省内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中部为相对发达区域,东部、西部相对落后,这种情况也反映在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差异上。第五章中笔者将四川省的18个地级城市进行聚类分析,成都自成一类,具有良好的资源条件;第二类是攀枝花,基础设施完善,工业基础好,城镇人口比率为56.4%,甚至高于成都市的42.8%,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第三类是绵阳、自贡、德阳、乐山等市,基础设施相对也较好,在今后的发展中,建议扩大规模,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带动周围小城区以及农村的发展。第四类为泸州、南充、眉山、达州、雅安等市,这些城市的发展受到地理环境、基础设施以及思想观念的制约,今后的发展中,建议加强和附近城市的区域合作,结合自身地理条件建立农产品加工基地,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改善城市环境,使自身有更好的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第五类为广元、遂宁、内江、宜宾、广安、巴中、资阳等市,这些城市在地理位置上,地处偏远地区,长期以来,经济的发展对传统的农业依赖性比较大,且工业基础落后,在城市基础设施上同大中城市还有一定的差距,建议今后的发展中,加强工业化建设,将产业结构进行升级换代,加速城市化的进程。结合四川省城市化发展的新目标,在继续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服务业,在城市建设上,首先应该积极发展以成都、绵阳为主体的大城市,其次,合理的发展中小城市,再者,需要加快农村小城镇的发展,使整个区域的城市化水平健康、快速的发展。4.期刊论文张丹浅析农民工犯罪的原因及对策--对王斌余悲剧的反思-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6(1)当前,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为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及工业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出现了农民工犯罪的高发势头.本文将在对农民工这一特定社会群体在城市这一特定社会环境中的违法犯罪现象加以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农民工的生活现状,探究其潜藏的行为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或控制其犯罪的对策,以期对解决农民工犯罪问题有所裨益.5.学位论文吴晓雄成都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研究2004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三大主题.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在21世纪将进一步加快,从而实现工业化中期向后期的阶段性转换,带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优化产业布局,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和辐射影响力度,提高市域城市化水平,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现代化改造,为在21世纪中叶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首先对成都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国际、国内环境,该城市周围的发展环境以及城市的发展定位作了详细的背景分析;然后依据成都市的历史统计数据,运用宏观经济学的指标、方法和应用数学理论,对该城市未来十年至十五年的发展目标进行了综合研究和分析,并结合我国当前经济体制过渡期的某些特点以及该城市的整体发展思路建立了宏观经济计量模型,该模型主要用于对城市的未来经济发展作出预测,为提出可实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还将近3年的统计数据与预测值进行比较,进一步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并根据最新的国内外形势对预测值作出修正,在贯彻国家的总体精神的前提下,提出了该城市未来的发展目标.并对该城市的重大问题及其对策、政策进行了研究.提出实施发展目标规划的对策及相应的政策研究,并提出了实现发展目标的政策建议.通过本文,我们也认识到工业化的阶段性转换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必然导致相应的产业地域结构变化,从而客观上提出了优化产业布局的要求;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客观上要求市域内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城市(镇)得以协调发展.因此优化产业布局、推进城市化进程是未来15年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53a219c6-510f-42e8-8b9c-9e2500ea928b下载时间:2010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