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简介课文背景课文分析配乐欣赏课堂练习思考讨论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为著名的散文家。1928年8月病逝于北京。作者简介本文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课文背景“心里颇不宁静”一(1—3)二(4—6)漫步荷塘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月色夜赏缘起回到现实荷塘月色图“另有一番样子”水墨荷叶图光影素淡图蝉唱蛙鼓图“到底惦着江南”三(7—10)结构修辞课文分析月色下的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舞女的裙明珠,星星飘渺的歌声凝碧的波痕观察顺序:由远及近,自上而下比得巧,比得美水墨荷叶图月光素淡朦胧月影参差斑驳如流水泻在叶子上流动之美像画在荷叶上倩影之美光影素淡图荷塘上的月色树:远山:小路灯:蝉声蛙声:一团烟雾隐隐约约没精打采热热闹闹蝉唱蛙鼓图荷塘四周月色课文结构思考:以下两个句子有何特点?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凑着的名曲。(提示:从感觉入手。)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渺茫的歌声似的。修辞手法答案:这两句是两种感觉的相通,即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方法。相通清香歌声(嗅觉)(听觉)时断时续,隐隐约约12光影名曲(视觉)(听觉)和谐相通通感: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给人的感受时,依据生活的逻辑,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沟通起来,凭借各种感觉的相通,互相映照,互相补充,从而具体表达感受,以增强语言艺术感染力的修辞方法。课堂练习1。给下列字注音蓊蓊点缀踱步袅娜霎时弥望斑驳渺茫倩影和谐琐屑脉脉独处参差煤屑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幽辟蓊蓊郁郁袅娜凝碧风致倩影艳歌弥望脉脉田田参差丰姿消受敛裾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思考•在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情感有没有变化?如果有,请找出相关的句子,总结变化的过程。讨论:•从文章中我们能看出作者的情感基调是喜悦的还是哀愁的?为什么?•关于本文的主旨有如下几种说法,你赞成哪一种?说出自己的理由。不满现实向往光明李国平苦闷彷徨与寂寞吴周文内心矛盾与冲突钱理群彷徨苦闷却无不满程翔有浓浓的哀愁姚效先不消沉,无哀愁吴海发众说纷纭:《荷塘月色》的思想内容这篇散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去”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作者时而缓步前行,时而停立凝想,一路上把荷塘周围环境、荷塘、荷叶和荷花、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陆续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仿佛跟着他一路去观赏、领略“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这篇散文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李国平《荷塘月色讲解》l不满现实向往光明l苦闷彷徨与寂寞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一方面表现诗人在形势剧变与政治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情绪,另一个主要的方面,又抒写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不肯与之妥协的态度,以及对于未来美好前景的幻想与追求。因此月下“荷塘”,映照着诗人心灵种种复杂情感的光影,使我们依稀看到诗人在痛苦中无力挣扎、在幻灭中茫然追求的形象。——吴周文《谈荷》l内心矛盾与冲突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朱自清的“不平静”实源于此。……他们试图“躲到学术研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正是朱自清们的精神避难所。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不平静”的另一个侧面;在《荷塘月色》里就外化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两幅画图,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钱理群《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l彷徨苦闷却无不满《荷塘月色》的主题是:表现了二十年代末,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朱自清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而产生的彷徨、苦闷的思想感情。他对当时的社会缺乏深刻的认识,想去认识却不能认清形成的矛盾。二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都曾在漫漫的长夜中摸索过,探求过,苦闷过,即使鲁迅这样伟大的作家也一度彷徨而不知路在何方。因此,朱自清先生的苦闷是有代表性的,我们不能因为他对国民党抱有幻想而责备他,也不能因他没有参加无产阶级队伍而认为他缺乏勇气,那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了。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硬说朱自清对蒋介石不满才写《荷塘月色》的,有人说本文表现了作者向往光明,追求进步,则更是牵强附会了。——程翔《荷主题探》l有浓浓的哀愁我们只要想一想文章的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便会自然而然地体会出作者有许多无法排遣的烦闷,他在那夜深人静的时候,离开自己的妻儿,来到这“日日走过的”,在“没有月光的晚上”,显得“阴森森的,有些怕人”的荷塘,完全不是有闲阶级的寻欢作乐,也完全不是骚人墨客的吟风弄月,这里面没有“幻想超脱现实”者的雅兴,也没有一般学者、教授“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闲情。我们应该努力去体会作者郁结的烦闷和满怀愁绪无处诉说的苦衷,把偶然写到的闲情看作是苦情的反衬,才符合文章的实际,才能真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姚效先《荷有浓浓的哀愁》l不消沉无哀愁这里流露了爱国知识分子热爱祖国山河的热烈情怀,……这种感情流露在“独裁代替民主”的逆转时代,更使人觉得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并不消沉,并无什么“哀愁”。同时,也流露了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如果说诗人心中真有维系着时代命运的“哀愁”,哪会有心去欣赏多情、缠绵的采莲歌呢?哪会去“惦着江南”的采莲歌呢?哪会引起广及大江南北的美好想象呢?《荷塘月色》的灵魂,不是诗人的“淡淡的喜悦当中夹杂着淡淡的哀愁”,而是诗人的热爱祖国山水的爱国情思和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吴海发《荷》中有哀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