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其四)【南朝·宋】鲍照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这首诗歌内容•能力目标:学会“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导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读懂文章内容听录音自由朗读(参考课后练习的“诵读提示”)说说文章内容拟行路难(其四)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鲍照译文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俞益悲愁而中断.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读懂文章主旨•四看一、看题目——题目定诗由;二、看作者——作者定诗风、明时代;三、看诗后注解——想象诗歌背景,联系当时现实;四、看关键语言(意象)——明主旨。1、这首诗哪一个字最能表达心中的情感?“愁”作者为何“愁”命作者生平介绍•鲍照出身寒微,“身地孤贱”,空有一身才华,郁郁不得志,之多只做过小官。他的诗文与谢灵运一样很有影响,居然实属无传。可见鲍照身前身后的寂寞冷清境况。钟嵘为之叹道:“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诗品》)门阀制度像大山一样压在鲍照身上,促使他把无比巨大的愤懑不平之气化作《拟行路难》。背景简介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根据全诗和作者的生活背景,理解作者的“命”。•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这两句比喻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小结作者的“命”“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作者如何排遣心中的“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能否排遣“愁”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心非木石岂无感?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吞声踯躅不敢言。“吞声”:声将发又止。“踯躅”:徘徊不前。“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简要分析鲍照形象•鲍照是向往建功立业,才高气盛的诗人,但由于出身寒门,所以只能怀才不遇而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文人。“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诗人感叹无力改变命运,只好以“命”来自我安慰,人生各有命,贵贱不同,也是自然的,不必以不得意的命运悲叹。“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难”,忧愁当须自我排解,平息愁闷。这也是诗人在无可奈何之中给自己的宽慰之辞。这两句以凝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试想,酌酒原为排遣愁怀,然而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呢?岂不闻“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酒入愁肠,平添了一段悲伤之情。几分酒意反到更激起了诗人的愁海狂涛。诗人趁此酒意,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一腔悲愤倾泻而出。至此,一位出身寒门,怀才不遇的落拓文人的形象已栩栩如生地浮现在我们眼前了。人从不同角度,表现人世的种种忧患,抒发了对当时门阀社会的不平、愤慨的感情。彭妙平•诗歌描绘了一个充满忧愁、怀才不遇,对当时的制度充满愤懑不平的情感,但又有自我宽解,心胸开阔的人物形象。“各自东西南北流”抨击了当时的门阀制度。“酌酒”、“绝歌”、“不敢言”写出了诗人的无限忧愁。”“安能行叹复坐愁”“心非木石岂无感”,用了反问的手法,使作者的情感达到高潮。第一句用了比兴的手法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牢骚和愤懑不平的情绪。郑丽珠•本诗歌描述了一个身份低微,身处逆境,怀才不遇,又壮志难酬的苦闷诗人。•“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自有命”,是作者叹息自己身份低微,有满腹才华却得不到施展。“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体现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以酒来麻醉自己。但”心非木石岂无感”酒不能使作者心如槁木,同时也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吞声踯躅不敢言”也体现了作者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情感。拓展:比较诗歌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这首《行路难》表达怎样的情感?•结合文本•结合写作背景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天宝元年(772),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皇帝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行路难》即作于被迫离开长安时,感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李白少有大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作业:•反复诵读《蜀相》•结合文本和写作背景,分析作者借此首诗歌来表达什么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