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形成依据作者:温馨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2期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战略部署,改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了新征程。改革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又是现实问题倒逼的结果。全面深化改革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变革理论的重要延续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马克思哲学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实践的结合。实践证明,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是一场永无止境的认识和实践,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关键词:社会变革;生产力;深化改革中图分类号:D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038-03一、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变革理论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理论依据。马克思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他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变革的时代就到来了。”社会的发展必然要经历变革,变革是社会矛盾运行的必然选择和结果。社会矛盾存在于任何社会形态,因此恩格斯说:“我所认为的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改革已成为社会主义社会解决矛盾的基本途径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虽然马克思哲学并未深入阐释社会变革的具体措施,但其社会变革理论奠基了社会主义改革理论,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理论指导。毛泽东关于改革的设想和观点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思路借鉴。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对于照搬苏联模式提出质疑,开始探索改革旧有模式,并提出了很多開拓性、独创性构想。毛泽东对改革思想的探索首先表现在对于国内矛盾的基本认识,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对国内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改革是国情需要。1956年底,党中央和毛泽东在探索经济发展中产生了新的构想,“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通过这一思路搞活经济,利用资本主义的方式作为补充,成为改革经济的思想火花。八大以后,安徽等地尝试进行农业探索,初步试验生产责任制,这一探索为农村改革开辟了新的思路,成为改革的重要启示。八届三中全会还提出并通过关于工商业的改造,尝试权力自主的改革试验。邓小平改革理论是马克思改革观的新发展,他将改革理论系统化,从本质、原则、目标等方面阐释改革,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新命题。改革首先从革新思想领域开始,确立改革的原则和解放思想的路线,确定了改革的正确方向。邓小平改革理论以农村经济改革为突破口,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而彻底革新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开创社会主义市场经龙源期刊网济。邓小平改革理论还注重统筹平衡,他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邓小平改革理论发展马克思改革理论,成为改革理论的里程碑。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关于改革的理论建设进一步完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改革推向纵深,从现实逻辑出发,积极创新发展改革观。习近平认为,深化改革既是问题倒逼的结果,又是解放发展的前提动力,他将改革将作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之一,充分肯定了改革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改革深化的重点在于理论制度创新,纵观当前改革,步伐不断加速,改革发展从横向、纵向、深度全方位立体设计,“5+1+1”模式全面展开,对深水区问题彻底变革,同时指出改革开放是没有完成时的历史任务。习近平改革思想是马克思社会变革原理与现实的充分结合,与探索道路的改革因子一脉相承。全面深化改革理论是必然性与应然性的统一,是对改革观的继承和再发展,是对原有改革的再延续和再深化。二、理论依据(一)改革是重要生产力。马克思哲学原理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的一条发展主线。要实现社会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两对矛盾,而在现阶段解决基本矛盾的途径只有改革。通过改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通过改革上层建筑稳固经济基础,社会发展要充分发挥改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突出改革的贡献。之所以认为“改革是重要生产力”,是因为在影响社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改革是决定和影响其他因素的根源。虽然政策、市场、科学技术等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这些因素只是单一的表层影响,并未动摇原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体制,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成为“生产力”。改革是重要生产力,是因为改革涉及社会的诸多方面,是社会的总体合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是各要素的集合,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发展潜力。(二)坚持民本改革的方式。马克思哲学思想中对人民群众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思想始终贯穿于中国改革的历史进程中。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更要坚定人民主体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民本改革。所谓民本改革,就是要充分依靠劳动人民的力量进行改革,推动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并将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切实满足群众需求,为群众提供最优资源,实现社会发展的合理分工,最终进入较为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民本改革要以多数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并以满足多数人的需要作为落脚点。改革是否科学的衡量标准在于是否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只有满足大多数人需要的改革才科学的改革,才能得到拥护。将改革立足于多数人需求上,是人本改革的直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要把多数群众作为改革的对象主体,让群众充分参与到改革的进程中,提高参与度,充分发挥多数人的创造力。在设计改革方案上,要积极征求多数人的意见,确保方案能体现多数人的意愿。在改革过程中鼓励多数人参与,通过集中民智形成新的改革策略,真正做到人本改革。同時,依靠多数人监督改革,保证改革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保证改革能在多数人的参与下不断深化推进。龙源期刊网(三)用系统论的观点看改革的“5+1+1”模式。联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万物间各要素相互作用,构成有机系统。因此,联系是事物之间最重要的关系特征,系统是由不同的联系组成的复杂共同体。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逻辑看,系统的整体作用大于单一的组成要素相加之“和”。因此,全面深化改革,涵盖了多个领域。通过不同领域改革的突破,实现改革成果的跨越式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改革作为重要议题,设计采用了“5+1+1”的模式,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国防军队等多个方面,切实加强各方面的基本联系,以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方式推动改革,才能保证改革成功。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济上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彻底革新了原有的经济体制模式。但是,经济改革中伴随产生的问题也成为遏制改革的瓶颈,而这种瓶颈的产生是由于改革的各方面不协调导致的,政治改革、社会改革、生态改革等相对滞后与当前经济改革中的诸多问题密不可分。政治上的贪污腐败问题以及公务员体制的僵化,是造成经济改革瓶颈的重要原因。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相联系,因此要对政治进行总体设计规划,统一共识,破除阻碍改革的瓶颈。由于前期改革只注重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规模,生态链被单纯利益切断,生态问题倒逼经济改革的深化。在发展成果的分配方面,社会两极分化与分配不公问题成为经济发展的改革方向和重要关节点。因此,改革不能只进行单一突破,必须全面、系统、协同地推进。(四)认清改革战略的重点,抓住主要矛盾。矛盾论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基本观点之一。他认为矛盾分主次,主要矛盾占据支配地位,决定了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向。我国30多年改革成果主要是经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改革的重点,只有抓住这一重点,彻底改革经济体制,才能为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主导和支撑。唯物论哲学认为物质第一性的观点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地位提供了哲学依据。经济改革为全面改革提供物质基础和改革导向,是全面改革的重点,其发展直接影响改革成果,是评判改革的重要标准。政府调控与市场配置是经济发展这一矛盾的两个方面,经济体制改革就是充分调整两方面的矛盾,使经济在对立统一中持续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改革过程中的诸多问题都需要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得以解决。从改革开放进程看,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最早,发展成果最为显著,积累经验最为丰富。因此,经济体制改革为其他改革提供蓝本和借鉴,并寓于各方面改革进程中,成为全面深化改革中最为活跃和重要的方面。(五)解放思想突破改革藩篱。马克思哲学中肯定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解放思想本质上就是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解放思想就是要不断地使主观思维随客观实际的发展而发展,使两者相统一,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动态平衡。解放思想又是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过程,是从实践中总结新的认识,用新的认识指导新的实践,实现与时俱进的思想革新。全面深化改革不仅要在固化的机制体制中寻找突破口,更需要革新固化观念,以新的观念指导改革。解放思想是全面深化改革实践的先行者和突破点。历史证明,改革开放并非是直接的实践结果,而是新的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改革初期由于传统的计划体制和思想的限制,由于思想认识滞后,严重阻碍了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在改革的进程中,实践不断证明改革思想的正确性,也证明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存在的异议必然是解放思想不彻底的结果,因此要继续从思想上打破制约藩篱,破除传统的龙源期刊网思维模式,使主观思想符合客观事实,以正确认识指导实践。解放思想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在发展中解放思想,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解放思想,通过解放思想,以创造性的发展模式深化改革。三、现实依据改革探索过程中积累的问题逐步显现出来,对于改革的质疑声成为继续改革的阻力。当前存在的问题成为制约改革的因素和改革的重点对象,问题倒逼改革,改革产生的问题只能在改革中解决。经济作为改革的先头兵,是改革成果最直接的反映,也是改革问题最集中的领域。当前经济发展遇到许多瓶颈,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市场秩序缺乏统一化规范化,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市场与政府调控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布局不合理,面临转型的压力;长期以来我国工业发展以资源高消耗为特点,资源不可再生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传统工业的滞后与创新动力严重不足,这些问题不解决,改革将陷入停滞。经济改革的成果也需要政治改革的保障,相比于經济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民主化发展较慢;由于政治体制的不完善,腐败贪污和滥用权力等问题逐步严重;长期以来政府对于经济和社会的管理权限模糊不清,既造成了相关部门的管理交叉,又降低了政府效率。这些问题不解决,阻碍了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改革初期发展方式的不科学,造成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日益严峻,不仅制约了可持续发展,还对自然和人类社会造成了双重的危害,因此生态改革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民生”问题作为检验改革成果的重要指标,是社会改革的重要落脚点。改革初期对于发展数量的重视程度远大于质量,造成了改革发展失衡和一系列社会问题。“人”作为核心的社会构成,是社会问题的直接反映。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教育和医疗矛盾及改革成为民众的改革聚焦点。社会问题突出是转型期的正常表现,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保证社会稳定,顺利实现社会转型和在发展。世界形势复杂多变,在和平的大环境下仍存在局部战争风险,在这样的形势下,更凸显了国防军队建设的重要性。深化国防军队改革是实现“强军梦”的必由之路,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我国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保障。东海与南海的紧张局势,也表明加快国防军队改革的紧迫性,只有建设强大的国防,才能为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绝对的安全环境。深入改革是时代和现实的需要,面对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为动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