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的主要思想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行为主义产生于美国,它的产生是对当时美国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的需要的反映,符合当时美国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在西方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于19世纪后半期完成了工业革命并开始了城市化运动。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他们要想适应城市生活,就必须经过训练,学会相应的生活方式和技能,因此国家应承担起对他们进行训练的责任。美国社会生活的这一要求促使心理学家从对意识的研究转向对适应性行为的研究。同时,要想再提高生产效率,只有提高工人身体动作的效率才可能实现这一目标,华生所倡导的行为主义,其中目标之一的最大限度的提高工人的工作量和工作效果恰恰是当时美国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其次,行为主义也是美国社会政治生活中进步主义运动的产物,通过运用行为技术来达到控制社会的目的成为一种可以为社会革新者提供一种最具生命力的革新思想,它似乎可能为社会革新者提供一种合理有效的管理社会的科学工具。它的哲学背景包括机械唯物主义,实证主义,实用主义。同时,谢切诺夫,巴莆诺夫,别赫切列夫的研究则为它的产生奠定神经生理学基础。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他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行为,行为是可以外部公开观察的有机体的反应,其本质是人和动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刺激—反应是有机体所有行为的共同要素,行为是由这些简单的有机体生理反应所组成的一套复杂的反应系统,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强度有大有小;再次,行为完全独立于意识,应该根据行为自身的特征来研究行为;最后,人类行为和动物行为都应该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华生指出一向认为纯属意识的思维和情绪,其实也都是内隐和轻微的身体变化。前者是全身肌肉,特别是言语器官的变化,后者是内脏和腺体的变化。全部行为,包括通常所说的心理活动,都不外是一些物理或化学变化引起另一些物理或化学变化而已。因此,他认为心理观象都能够用物理和化学的概念来说明。这样心理学家通过对行为的研究就可以确定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规律,以便人们在已知刺激后,就能预料将会发生怎样的反应;或者当已知反应之后,就能够指出有效刺激的性质,并通过这种方法来预测和控制有机体的行为。20世纪3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心理学家试图在不改变行为主义基本原则和立场的基础上,对早期行为主义进行改造,因此出现“新行为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和操作主义是哲学背景,心理学背景则是早期行为主义内部危机及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影响。托尔曼的目的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所研究的应该是整体行为,及整个有机体的整体反应活动,认为这种行为具有目的性和认知性,整体行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整体行为总是指向或离开一定的目标对象;二,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对象,整体行为总是选择一定的途径和方式;三,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对象,整体行为所选择的途径和方式总是遵循最小努力原则;四,整体行为具有可教性的特征。他认为,认知,期望,目的,假设和嗜好等都是中介变量的具体表现形式,它们同可以观察到的周围事件和行为表现相关联,并可根据这些事件和表现推断出来,对于行为的最初原因以及最后引起的行为本身都应该进行客观地观察并在操作上给以规定。公式B=f(S,P,H,T,A)[B代表行为变量,S,P,H,T,A代表自变量,S代表环境刺激,P代表生理内驱力,H代表遗传,T代表过去的经验或训练,A代表年龄],这个公式说明了有机体的行为是随着这些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赫尔的逻辑行为主义,一,学习的基本条件:接近和强化;二,行为的动力:内驱力反应势能公式就是sEr=D*sHr[sEr表示反应势能,D表示内驱力,sHr表示习惯强度];三,行为的抑制或消退,一个行为所以消失,是由于这种行为反应被起抑制作用的偶发因素抑制的结果sEr=sEr—(Ir+sIr)。在后期,对其理论作了重要修正:1,把强化量由学习变量修正为操作变量;2,强刺激强度的作用,修正了早期的行为公式sEr=[sHr*D*V*K—(Ir+sIr)]—sOr;3,强化作用的产生是由于内驱力的降低;4,零星期待目标反应,动物在达到目标物之前的每一刺激既是对前一反应的强化,又是引发下一反应的刺激,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行为链。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一,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规律:1,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2,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消退;3,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分化;三,强化的种类:1,积极强化物和消极;2条件强化物和概括化;3,强化作用的模式,eg:固定时距模式,变异时距模式,固定比率模式,变异比率模式。班杜拉的社会认知行为主义主要包括观察学习理论及三元交互决定理论,自我效能理论。行为主义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教师在学前教育的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注意环境的影响;以表扬和鼓励作为教育幼儿的主要手段;学习目标的制定十分具体;教学过程采用小步子原则进行;运用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的原理,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纠正幼儿的问题行为及不良行为等。根据行为主义的原理,学生屡次违反课堂纪律肯定是有一种强化物在强化着他们的行为。作为教师,如果要想改善课堂秩序,那么就要找出这种强化物,但是并不是说找出强化物,然后撤销强化物就可以消除学生的违纪行为,因为在违纪行为减退的过程中会出现消退爆发。尽可能在最大程度的强化学生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在把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和强化理论应用于人类学习研究的基础上,斯金纳提出了程序教学的概念,形成了一套程序教学理论。20世纪50年代后期,斯金纳积极倡导程序教学运动,并自己设计了教学机器,并在军队训练实践中运用程序教学的思想。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主要分为直线式程序教学模式和分支式程序教学模式两种。行为主义理论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班杜拉指出:“效能预期不只影响活动和场合的选择,也对努力程度产生影响。被知觉到的效能预期是人们遇到应激情况时选择什么活动、花费多大力气、支持多长时间的努力的主要决定者”。班杜拉对自我效能的形成条件及其对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的形成主要受五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的唤起以及情境条件。所以,只要音乐教师能理解此原理,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相应的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巩固的联系时,学习便产生,学习的过程是渐进的反复尝试的过程.随着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正确的反应逐渐增加,终于形成了固定的刺激反应.在操作技能的教学中运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让学生能熟练的掌握基础护理技术,具备独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原则和具体条件灵活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已收到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