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与人的行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讲:城市空间环境与人的行为Theurbanspaceenvironmentandpeople'sbehavior2012级建筑学《环境心理学》课程建筑工程系黄梦怡2013.11.19◆1900年全世界总人口中只有5%居住在超过十万人的城市,20世纪末已增至40%,还出现了千万人的特大城市。◆根据2011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城镇人口已超过农村人口。◆我国千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共14个:重庆、上海、北京、成都、天津、广州、保定、哈尔滨、苏州、深圳、石家庄、南阳、临沂、武汉。◆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旨在向人类生活提供各种生活因素而聚集在一起的大量人群及其活动。城市城市环境体验复杂的城市环境与不同感知者的交互作用构成了复杂的城市环境体验,多数人的城市环境体验以追求丰富复杂为总体特征。城市环境体验的特征:1、综合性:首先是多种感觉信息的综合(视、听、闻…)。体验也是现场的即时反应和过去经验的综合。城市体验除自然风光外(桂林山水、杭州西湖),与历史文化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城市形态格局、文物古迹,人际关系、生活方式、民风民俗)2、指向性和选择性:体验的指向性和选择性与人的生态知觉有关,接受何种环境信息取决于个人的感觉机制和状态(职业、兴趣爱好),由于外界信息过于丰富,因而人必须作出选择,把不相干的信息过滤掉。由此可见,对同一城市的体验必然因人而异,而公认的城市特色体验便显得更为宝贵。3、差异性:是指向性和选择性的直接结果。体验因社会文化群体而异。老百姓更关心日常生活,社会上层和专业人士更关心外观、风格、门面以及象征和意义。常住居民和外来者也有所不同。4、直觉性:对城市的体验在很大程度上是感知者加以选择和综合的结果,即时反应,有感而发,具有现场性、直接性和快速性等直觉特征,难以用推理过程解释。东莞——治安乱、涉黄、土豪深圳——年轻、生活节奏快、无归属感广州——大、本土化、令人又爱又恨、小吃5、具有与审美相关的情感意义:美丽的城市令人愉悦。城市环境体验的意义和作用:保持城市的特色实际上就是要保持不同城市的显著差异。从心理和行为的角度看,城市的特色体验使人唤醒和愉悦,因与众不同而丰富了人的生活,并增加了人的探索行为,即增加了探索的时间、力度和深度,有助于广义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了人的身心发展和健康。城市特色还具有充实当地居民内心的作用,使之因“与众不同”而产生自豪感,促进居民努力去实现个人或群体的奋斗目标。在社会方面,城市特色为当地居民所共享,促进了社会人际间的交流,加强了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城市外部公共空间(外部空间)供人免费使用的城市户外开敞空间,包括广场、街道、人行道、小游园、绿地和公园等。活动必要性活动:日常生活所应参与的活动,如上学、上班、购物等;自发性活动:只有在人们有参与的意愿,并且在时间、地点可能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如散步、驻足观望、晒太阳等;社会性活动: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其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包括儿童游戏、相互打招呼、交谈等;城市中的各种活动使得城市和居住区的公共空间变得富有生气与魅力。1、抄近路。在目标明确或有目的的移动时,只要不存在障碍,人总是倾向于选择最短路径行进,即大致成直线向目标前进。只有在伴有其他目的,如散步、闲逛、观景时,才会信步任其所至。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一、动作性行为习性2、逆时针转向。日本学者通过对人在公园和博览会中的流线轨迹分析,发现大多数人的转弯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即对“逆时针方向”(74%)的偏爱。3、依靠性。人偏爱有所凭靠地从一个小空间去观察更大的空间。这样的小空间既有一定的私密性,又可观察到外部空间中更富有公共性的活动。这类场所提供了可进行观察、可选择作出反应、如有必要可进行防卫的有利位置。1、看人也为人所看。70年代末波特曼设计旅馆中庭时提出共享空间中“人看人”的需要。其实,这一习性早就存在于不同文化和时代之中。人挤人、人看人早就是游春、庙会、赏月、观灯等群集活动中的潜在主题和吸引力所在。通过看人,了解到流行款式、社会时尚和大众潮流,满足人对于信息交流和了解他人的需要;通过为人所看,则希望自身为他人和社会所认同;也正是通过视线的相互接触,加深了相互间的表面了解,为寻求进一步交往提供了机会,从而加强了共享的体验。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二、体验性行为习性2、围观。围观是古往今来广泛存在的行为习性。一切反常的物品、动作和活动都可能引发反应,导致人群自发扎堆。爱看热闹的现象反映了围观者对于相互进行信息交流和公共交往的需要,也反映了人们对于复杂和丰富刺激,尤其是新奇刺激的偏爱。外部公共空间是人生的舞台,又是人生的课堂。3、安静与凝思。在城市生活中,在体验到丰富、复杂和生气感的同时,有时也需要在安静状态中休息和养神。寻求安静是对繁忙生活的必要补充,也是人的基本行为习性之一。(练气功、观鱼、赏花、独坐、散步)。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三、认知性行为习性1、靠右(左)侧通行。不同国家对车辆交通行驶方向有不同规定,如国内沿用靠右侧通行,而香港和日本却靠左侧通行。明确这一习性并尽量减少车流和人流交叉,对于外部空间的安全疏散设计具有重要意义。2、归巢性和兜圈子行为。当不明确目的地所在位置时,人们一般摸索着到达目的地,而返回时,又寻来路返回,称之为“归巢本能”,初到陌生环境时,归巢性是人作出的适应性反应,反映了人对安全的基本需要。当人对环境初步适应后,就迫切需要进一步了解周围环境,围绕栖息地兜圈便成为安全和认知兼顾的最佳选择。3、探索性行为:人在外部空间中常常从事各类探索性行为,几乎对任何差异显著的信息都表现出十分好奇的倾向。基于行为的外部空间设计建议一、设置有利于公众接触和交往的外部空间城市中的步行街和广场具有独特的社会和文化价值,是最吸引人的场所之一。步行街的设置不仅是让人们安全而又快速的通行,而是提供一个有利于公共接触的线性散步场所,让人们在安全的环境中体验到富有公共性的城市生活和社会交往的乐趣,借以加深其社会认同以及他人对自身的认同。与街道相比,城市广场集中了城市公共设施,更容易让人逗留,提供更多样化的活动空间。广场的尺度应考虑到人们进行公共交往时的视听要求和活动需要,避免过于空旷,建议小型广场两端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70英尺(约22米,)在此距离内,刚好能辨认一个人的脸,同时刚好听到对方的高声喊叫。◆哥本哈根市中心较好的保留了中世纪传统城市空间格局,建筑高度在4层左右,街道宽度在8-12米,尺度宜人。该市于1962年开始建设步行街,面积为15800M2,到2000年市中心区步行街和广场的面积已达200000M2,在38年中公共生活空间增长了6倍多,使用公共空间的人数增加了3.5倍,步行交通占内城人员流动的80%。随着市中心机动车停车位减少和环境的改善,人们逐步改变了自身的交通习惯和方式,在25年的时间中,自行车交通量增长了65%,有近1/3的人员利用自行车作为交通手段,其交通距离平均为7km。◆哥本哈根在市中心改造的成功得益与市中心多元化的人口构成和随之而带来的活动的多样性,街边和广场内的设施也是其成功的重要保证,在步行街区和广场内共设置有1500个长椅座位和5000个路边咖啡座位,这些座椅提供了人们的休息场所,延长了到市中心活动的人们逗留的时间从而带来了更多消费。基于行为的外部空间设计建议二、加强外部空间的生气感◆外部空间的生气感即通过吸引居民合理使用外部空间,并参与其中的公共活动,形成生机蓬勃和舒适怡人的环境。影响生气感的主要因素有活动人数、活动模式、行为特点、空间与建筑特征以及自然要素等。根据人体身高推算出空间活动面积与活动人数的关系为:要使一个外部空间具有生气感,比值不宜大于40M2/人;比值小于10M2/人时空间气氛转向活跃;小于3M2/人时可能产生拥挤感。◆尽可能形成多种活动模式的相互支持,由一些活动派生出另一些活动。开敞空间应设置让人停留的地方,并提供适宜的坐位。空间应有一定的形状与围合感,边界应形成活动支持以形成社会向心空间。另外注重环境设计,提供向阳空间,绿化、水景、动物等自然和生物要素也对空间的生气感起着重要的作用。三、兼顾私密性活动1、形成隔绝:视听隔绝是获得外部空间私密性的主要手段(如借助假山、小乔木、石壁形成屏障,利用瀑布、喷泉掩蔽噪声)。2、提供控制:保持视听单向联系;设置过渡空间;设置物质或象征性提示;留有退路或余地。四、形成私密性—公共性层次1、自发性(不同年龄的人活动需求不同);2、不定性(不同时间及气候条件下活动的差异);3、相关性(活动受物质环境与社会因素的同时影响);环境设计应尽可能提供一系列私密性(公共性)不同的空间层次,不同层次之间应有界限和过渡空间,并留有机动改变的余地。五、合理满足人的行为习性行为习性因情境、群体和文化而异,没有一个外部空间可以满足各种行为习性。外部空间设计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某些行为习性,做到合情合理(有些行为可鼓励,有些行为应防止),设计应考虑一定的机动性。THEEND

1 / 4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