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师生的可持续发展枝江一中于1999年4月19日以93.47分的成绩通过了湖北省综合办学水平督导评估,2000年4月正式被命名为“湖北省示范学校”。当时专家组既肯定了学校办学成绩,也实事求是地指出了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四点不足。一是师资水平发展不平衡,教师学历合格率与评估标准有差距;二是教职工教研意识还不浓厚,科研成果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还不够深入;三是发挥现代技术装备的作用还不够;四是校园面积偏小、与示范学校的标准存在一定差距。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学校针对专家组提出的意见,通过校长办公会、行政办公会、职代会,民主讨论,集思广益,对学校的发展作了一次集体大反思、大决策、大提升。全校教师一致认为,专家组提出的意见是对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创建全国示范高中的一次有益促进和鞭策。学校在发展中必须紧扣时代脉搏,贴近教育发展潮流;教师要更新观念,优化知识结构,自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全校教职工要树立科研兴校的意识,推出更多的科研成果;要力主政府实现学校整体搬迁,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2005年学校在接到省教育督导室关于做好迎接示范学校复评的通知后,学校高度重视,积极准备,特别是近三年来,学校领导班子迎挑战,抓机遇,推进文化建设,促进内涵发展,学校无论是办学条件还是队伍建设,无论是管理水平还是办学绩效,都有了不同层面和不同程度的提升。从2006年7月起我们就全面启动了接受复评的准备工作。学校召开了复评工作专题办公会,成立了迎接复评的工作专班,全面收集整理办学资料,2007年8月为了让每一位教职工认识复评的意义,全面了解评估的标准,学校专门编辑了《迎接复评宣传手册》,师生人手一册,通过学习手册,加强师生对校史、校情的认识;组织力量,系统总结了三年来学校各方面工作,撰写了复评自评报告;召开教职工大会,专题宣讲复评报告,让教职工系统熟知学校各方面工作;学校还专门设计了一套迎接复评的知识测试题,对全校教职工进行了考试;分三个年级向学生进行了全面宣传,又通过升旗仪式再次进行了动员;学校还召开了社会人士座谈会,向家长发放了问卷调查表,让家长也参与到迎接复评工作中来。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动员,做到了人人关心复评,人人知晓复评。通过这次自评我们深深认识到:认真开展自评,是学校办学的一次全面自我解剖;是推动学校建设发展的有效手段;检验了“班子”,锻炼了队伍;增强了社会对学校的了解。下面我就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整体提升办学的情况向专家作一个汇报:一、确立先进的办学理念,用丰富的枝江一中精神文化激励师生共同成长。(一)确立了“为了每位学生自主、和谐、创新发展”的办学理念。一所好学校必有其鲜明的、独特的办学理念,它是学校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1999年,我校以高分通过了湖北省普通中小学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成为了全省最早的示范学校,综合办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成为示范以来,学校结合整改意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和方针政策,不断探索新的办学机制和途径,在实践中,我们逐步认识到:素质教育以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我们的教育事业要面向未来,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着眼于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变化发展的鲜活个体,因此我们的教育也就应该立足于学生的现实,因势利导地为其全面素质的形成、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其终身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创设优质教育为学生一生的自主、和谐、创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坚守传统精神,建设校园文化,不断丰富校园人文底蕴。校园文化我们着重从精神文化、学术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学校制订并通过了《枝江一中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和《枝江一中校园文化阵地建设实施方案》,使校园文化有组织、有计划、有载体。开展“学校精神”大讨论活动。学校组织力量,通过筹划、讨论,投票等多种形式,统一了校训、校徽、校歌,校风、教风、学风。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借助学校“一网两台(校园网、广播台和电视台)”、“一报两刊(校报、《小帆》和《丹阳教研》)”、“一廊(文化长廊)一窗(宣传橱窗)”、“三队(校管弦乐队、校合唱队、校舞蹈队)”、校庆纪念日系列活动等校园文化阵地,引导、鼓励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活动。持续打造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品牌,一年一度的科技文化艺术节已连续举办了八届。“走廊文化”以“爱我一中、爱我家乡、爱我祖国”为主体,选用学校、家乡、祖国的各种有代表性的图片,激发起学生的爱国恋乡情怀。学校力推枝江一中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志着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正是我校的文化创建工作力度大,2007年学校被中国教育报评为“全国校园文化百强学校”。二、以人为本、遵规办学,以先进的管理理念教育人,以现代的管理制度塑造人,以丰富的管理文化熏陶人。(一)贴近实际,着眼效能,努力构建科学高效民主的管理机制。2005年9月,学校搬迁至新校区,学校规模突然扩大,在实施中发现原有的管理方式难以适应学校现行的管理。学校组织力量对校内机构进行了全面调研和分析,重新调整、理顺学校行政管理的组织体系,将机构设置为四处一室和三个年级管理部。学校还对管理层次作了重大改革,实行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将原来以处室管理为主转化为校、年级两级管理为主,突显年级管理部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年级管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立足年级实际扎实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强化各处室的统筹规划和组织监督作用,由微观操作转变为宏观调控;加强年级与处室的协调与配合,统分结合,权责明晰,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学校组建了图书管理中心、艺术教育中心、实验管理中心、田径训练中心、信息网络管理中心、安全保卫中心、卫生疾病防控中心,科技创新活动中心,使多方面的具体工作都能落到实处。在众多的学校制度中,重点抓好核心制度,突出落实“三制”:一是领导班子集体磋商制。二是教职工代表大会集体决议制。三是学校坚持校务公开制。(二)开展文明创建,努力打造和谐文明型校园。文明创建必须以活动为载体,我们开展了大量的文明创建活动。建立文明评比制度,每年定期评选文明班级、示范班级、青年文明示范班级、文明寝室、文明教室;校团委以红旗团委流动红旗创建为载体,每周评选出先进团支部授予流动红旗,每学期流动红旗最多的班级被评为青年文明示范班;开展文明学生评选活动,每学期期末在全校范围内推选出十佳学生(学习之星、礼仪之星、管理之星、体育之星、文艺之星、进步之星、勤学之星),大力表彰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优秀团员干部。救弱济残,文明帮扶。为了发挥学校作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的辐射引导作用,学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文明帮扶活动,学生管理处组织开展了“三关三助(关爱贫困生、学困生、德困生,在学习、经济、心理上给予帮助)”活动,校工会与共青团联合建立了“5·19”、“10·19”救助制度,学校党总支结对帮扶一批贫困学生,学校还与企业一起发起倡议开展救助互动,使贫困生在学校就得到社会的资助。学校还先后与百里洲镇龚细鄂等贫困户结成帮扶对象,每年送去米面油、慰问金、农村实用科技书籍等资助品。学校经常组织爱心慰问团到市特殊学校和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开展活动,表达爱心。正是学校以省市级文明单位创建为动力,推动了学校三个文明建设大发展。自1999年以来,学校连续被评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文明单位”,多次被评为宜昌市、枝江市“红旗单位”。中央电视台《素质教育之路》在开机仪式专门选在我校举行。(三)实施安全法制教育,着力打造文明安全型校园。三年来,认真落实“四五”、“五五”普法规划的各项任务,积极构建“家长、学校、社会”齐抓共管的“大普法”格局。学校组建了依法治校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宣传、贯彻、落实、监督和综合协调工作网络,制定了《枝江一中“四五”普法和依法治校五年规划》,拟定了一年一度的《枝江一中开展“四五”普法和依法治校工作计划》。有计划地组织全校教工和学生,特别是中层以上领导干部系统地学习有关法律、法规。近三年学校3名校级领导全部参加了市委党校理论培训班。学校成立了由学校法律顾问和办公室主任为主要成员的法律顾问小组,并开展了一些相应的法律咨询和普法教育活动,提高了依法治校的质量。聘请了法制副校长、校外辅导员来校作法制讲座。举行了“11·9”消防安全实战演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给全校师生上了一堂精彩的消防安全课。还聘请了六名专职保安,实行二十四小时通宵值班,确保校园安全。多年来,学校无一例安全责任事故,无一例刑事犯罪案件发生,先后被评为“四五普法先进学校”、“综合治理先进学校”、“枝江市消防安全先进单位”、“宜昌市平安校园”,2006年被评为“湖北省安全文明校园”。三、搭建平台、拓宽渠道,锻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身心健康、素质全面的师资队伍。(一)竞争上岗,优化结构,建设一支作风正、能力强的领导队伍。我们于2003年、2007年采取公开竞聘、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拔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中青年教师充实学校中层干部队伍,实现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学校现任校级领导4人,平均年龄42岁,正高职高级教师3人。中层干部21人,平均年龄不到40岁,高级教师7人。学校党政班子和谐,专业结构配置合理。(二)突出师德,狠抓考评,建设一支专业化、学习型教师队伍。1、强化学习,更新观念,着力打造教师核心师德价值观。通过征求意见,展开讨论,提炼升华,我们形成了“走进学生的心灵,用真知和真爱,关爱每一名学生”的枝江一中教师核心价值观。学校成立了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出台了详尽科学的师德建设活动方案。通过开展师德大讨论、征集教师忌语、“百名教师访千家”等多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活动,解决了师德建设的内驱力问题。学校出台了“一评三考”的教师考核办法,把参加师德活动、学生测评、家长测评、同行测评等情况综合起来,衡量每位教师的师德状况。开展“教育人生”优秀教师推介活动,广泛宣传李植汉、万爱萍老师等老师事迹。还通过发放家校联系卡,设立校长信箱,开展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使教师置于广泛的舆论监督的氛围中。采取家长会和家长委员会等开放式民主管理机制,聘请家长作行风监督员,以平等的身份建言献策,直接参与学校管理,共谋学校发展,使我校的师德建设增加了社会的参与力度。2、强化管理,狠抓考评,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管理水平。学校每年制定各部门和各年级的管理目标和职责,并把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班级、学科备课组及教师个人。学校制定了详尽科学的“一评三考”的教师劳绩评估方案,每一学期都要对教师的劳绩进行系统评估,评估结果与教师的评先、考核、结构工资实行了硬性挂钩。探索推行聘用制,不断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危机意识。2003年、2006年,在全校推行教职工聘任制、末位转岗制,实现了校内教师的动态稳定、流动更新,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以结构工资为杠杆,不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我校的分配制度改革最显著的特征是“多劳多得,优质优酬”,改革后结构工资每月分配总额最高的达到1814元,最低的为671元,两者相差达到1143元,教师争相“多带课”、“比绩效”。3、立足校本,形式多样,不断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专业教师。实行岗前培训,使新教师尽快进入角色。近三年来,每年都要新招聘二十多名新教师,坚持通过岗前培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加强在职培训,定期聘请名师名家走进校园,每学期至少安排3场专家报告会,近3年来,先后有郭元祥、江光荣、张勤、左名章、欧阳康、鄂栋臣、严梅福等一批知名学者、专家到校讲座。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帮助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使90%以上的教师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施网络继续教育培训,学校为每位教师购买学习卡,组织教师参加网上学习。每学年举行“三杯”(红烛杯、中流杯、青蓝杯)大赛,使教师充分展示了自我风采。每年举行青年教师“五项全能大赛”,坚持培养青年教师“能说一口好话、能写一手好字、能上一堂好课、能做一个好课件、能作一篇好论文”。实行青蓝结对“老带新”导师制,发挥本校名师的“传、帮、带”作用,以人才育人,以名师为师,形成良性循环。4、以人为本,关爱教师,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从生活上、情感上深入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