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发展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发展分析宜州市民族中学陈绍斌黄汉帅摘要:经济落后地区的女童教育是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一个难点,是实施义务教育难以逾越而又必须逾越的老大难问题,是人权问题、人口问题、妇女问题、贫困问题在教育上的综合反映,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已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关注。在中国更是如此,它已是我国社会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滞后因素。经济落后地区的女童教育之所以发展缓慢,主要受制于经济基础薄弱、观念陈腐、教育内部缺乏活力三个因素。鉴于此,为较好地解决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学龄女童受教育的问题,本文在对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的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和建议。关键词: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200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目前全球女童在接受教育方面仍然面临很大歧视,报告认为,20世纪最后10年,全球女童小学入学人数的增长速度要快于男童,这是可喜的现象;但在小学年龄段,全球有1.04亿儿童失学,其中女童仍然占57%。此外,在128个向报告提供数据的国家中,只有52个达到或将要达到中小学教育实现性别平等的目标。报告认为,教科文组织希望在2005年前实现这一目标,就目前情况来看任务十分紧迫。报告还指出,中国在改善女童教育方面作出了许多成绩,不过在中学阶段,男生仍普遍多于女生。一位学者曾指出:如果哪一个国家实现了农村女童的义务教育,那么,就可以认为它已实现了普及义务教育的伟大目标。这充分说明,女童教育对普及义务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国女童教育均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但进一步的考察发现,由于民族风俗等对女童教育的影响,使许多经济落后地区的女童教育远远落在男童后面,女童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一、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发展缓慢的原因虽各地区的女童教育均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但进一步的考察表明,由于受家庭经济状况、社会文化观念、家长受教育水平、地理环境,民族风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许多经济落后地区的女童教育远远落在男童后面,女童教育现状出现“三低一高”,即入学率低、巩固率低、在校学生中所占的比例低,辍学率高;女童入学率明显低于男童,女童辍学率明显高于男童。这一高一低,并不是由女童与男童之间的智力水平差异和他们的意愿决定的,而是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观念、民族风俗等诸多因素决定的。一般说来,制约男童教育发展的主要是经济因素。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制约女童教育发展的,除了经济因素外,还有社会文化传统、民族风俗等诸多因素。各地区的女童教育所以展现出不同特点,是与这些因素的影响分不开的。在一些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的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着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等诸多因素,严重损害了女童教育的发展。其主要表现是:(一)经济拮据,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使女童教育发展陷入困境2这些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生产发展不稳,经济类型多为半自然经济,基本上靠天吃饭,粮食不能自给。财政靠补贴,生产靠贷款。“民以食为天”,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部分群众生活贫困,尚未解决温饱,对教育需求不高或无力负担书本费和杂费。在这种生活得不到温饱的情况下,根本谈不上供孩子上学的问题。此外,由于交通电讯不畅、信息闭塞等缘故,农民对文化科技存有排斥思想,这些就自然构成女童教育的阻抗因素。(二)封建残余思想、陈腐落后习俗是发展女童教育的精神枷锁经受了几千年封建统治的中国人民,尤其是老一辈人还受到过旧礼教的熏陶,在思想深处,“男尊女卑”的意识可以说是根深蒂固。首先,重男轻女的思想十分严重,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中至今仍存在“窗子再大不是门,女人再好不是人”的错误观念,把女子当作围锅台、站炕沿、侍候男人、生儿育女的工具,认为女孩子是外人,终究要嫁人,供其上学念书白花钱;同时还有一种守旧的观念认为:女孩子有文化,见多识广,将来寻求自由恋爱,抗阻买卖婚姻(即包办婚姻),因此,最好还是让她们少读点书。其次,早婚习俗,也妨碍了女童上学念书。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有的13岁左右定婚,14岁左右学针线茶饭,18岁左右就出嫁,他们认为“女孩子念书,不会针线茶饭,不会侍候人,嫁不出去才是丢人的事”。长期以来,重男轻女,早婚习俗,造成妇女对这种社会态度的认同,即将女性角色固认为“女儿——妻子——母亲”的三重交合,并以这个角色圈限定生活范围。在女童受教育方面,认为“嫁出去的姑娘是泼出去的水”,把女孩看作是别人家的人,女孩教育似乎与己无关,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在个别人的脑海里,还深深地刻着“三从四德”的旧观念。此外,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受到一些民族习俗的约束,在“女孩不出门,出门不露面,遇人绕着走,说话转过头”的习俗束缚下,不愿送女孩到学校读书。由于这些思想意识没有彻底根除,不可避免地成为女童教育的严重阻力。抽样情况反映,在家庭不能支付和支持所有子女入学或继续求学的情况下,淘汰的法则并不是看孩子们的智力和发展潜力,而是依照重男轻女的习惯性思维,首先让女孩离开学校。因此,女童受教育的机会在传统观念的支配下,首当其冲地成了家庭经济条件差的牺牲品。(三)家长、社会支持不力,女童教育的外部环境不良经济落后地区的文盲、半文盲比例高,人口文化素质低下。家长文化水平低下,对教育缺乏认识。在母亲大多是文盲的家庭,很难使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教养。家长在对待孩子入学问题上,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文化知识不能迅速地应用到生产中,一时也看不到文化知识在生活中的功效。此外,家长,特别是母亲自我解放与发展意识淡薄,一大部分妇女心甘情愿地在家充当传统女性角色,对国家大事、新闻信息漠不关心,参政思想无从产生,教育孩子缺乏文化知识,方法又不恰当,结果形成守旧排斥文化科技的生产观,传统的以多子多女为荣的生育观,守旧的不求思变的生活观以及封建的男尊女卑的人生观。女性的这种自我意识和惰性成为影响自身走出家庭、接受教育、投身社会生活的最大障碍之一。在这个问题上,社区、学校、家庭也相脱节,社区认为,教育学生是学校内部的事,与社区无关。而学校则缺乏与社区、家庭联系的积极主动性。(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低下,教育内部缺乏吸引力与办学活力首先,经济落后地区地方财力拮据,教育投入不足,拖欠教师工资现象时有发生。学校缺乏课桌椅和必要的教学设备,勤工俭学薄弱,学校缺乏办学的必备条件。学前教育十分滞3后,幼儿园在农村寥若晨星,大部分农村小学尚未开办学前班。学生入一年级后适应能力差,上学后大部分学生从一年级开始不间断留级。由于留级次数过多,使部分学生因失去学习的自信心而辍学。其次,使用统编教材,教学课程内容缺乏民族、地方特色,脱离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对女童没有吸引力。这样,使学生在家中得不到家长的欢迎,学习缺乏动力,从而也造成学生辍学。第三,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障碍得不到很好解决。学生在知识的茫茫征途上自感艰难,失去学习积极性,因而中途辍学。第四,办学条件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缺少少数民族女教师,女童寄宿缺乏安全感,也导致学校缺乏吸引力。第五,管理水平不高,办学效益低下。学校、管理人员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学校现有的人、财、物还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因而管理效能低下,学校管理松弛,教育方法不当,造成女童学习困难,中途辍学流失。以上诸多不利因素和障碍,使经济落后地区的女童教育发展举步维艰,缓慢落后,处于一种难以摆脱的困境之中。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的出路与设想《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在“妇女与教育”领域的主要目标中提出,要“保障女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小学适龄女童的入学率达到99%左右。五年巩固率提高到95%左右,基本杜绝小学适龄女童失学。初中女童毛入学率达到95%左右”。在策略措施中还提出“重点解决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女童、残疾女童、流动人口中女童的义务教育问题。帮助失、辍学女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等。在保障女童教育和卫生保健权利的同时,各级政府还加大对女童人身权利的保护。实践调查有力地证明,普教工作的重点在农村,而难点是女童教育问题,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的女童教育问题尤为突出,是难中之难。如果不解决女童就学问题,就不可能在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真正普及教育,就会导致妇女文化素质低的恶性循环,其结果必然影响经济的振兴和社会的进步。根据对女童教育落后的原因分析,经济落后地区的女童教育问题是整个社会问题,涉及到文化传统观念和习俗,涉及到家庭的经济状况和对女童劳动力的需求,以及女性自我意识方面的弱点等一系列因素,单靠教育内部的力量是不够的,光靠行政命令和强制性措施也是不够的。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方面共同努力:(一)宣传发动与严格执法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对《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努力提高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认识。要让群众明白治穷先治愚、男女享有接受教育的同等权利、送子女入学均是法律规定的义务等道理。坚持依法治教,突出乡级政府的职责,建立责任制。在乡村制定乡规民约,建立依法治教的工作程序,对于违法事件要及时处理,以案示法。对于妨碍女童入学的家长或法律监护人应追究法律责任,并通过采取强制措施令其女童入学。各地党政部门要认真组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从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反复进行,务求收到实效。(二)逐步改变传统观念和习俗,激发女童的求知欲望和热情改变女童义务教育的落后状况,关键在于打破重男轻女等传统的文化观念和风俗习惯,激发女童受教育的内在动机。观念上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要通过宣传教育,使女童及家长认识妇女解放和接受教育的意义,尤其是,应逐步改变4早育观念和行为。树立晚婚、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的正确观念,加强妇女工作,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三)采取多种办学形式,科学合理地增加学校布点1.从学校布局来看,必须坚持就近入学,在居住分散的地区,增加布点,使适龄儿童就近入学。2.小学教育与学前教育一起抓,对儿童进行学前教育,有利于儿童按时就学,可以解脱女儿童带弟妹的负担。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有效的学前准备是儿童入学后能跟上教学要求和不流失的保证。3.举办女童班或女童小学。4.对边远民族贫困地区,采取特殊措施,举办寄宿制、半寄宿制中小学,为这些地区的儿童就学提供便利条件。(四)从贫困地区实际出发,调整教学内容经济落后地区的社会发展程度极不平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办法。从实际出发,课程设置可以多样化。通过开设适合女子特点的职业技术教育来吸引女童就学,针对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女童发展的特殊需要的问题,增加刺绣、挑花、针织等生活技能和劳动技艺训练,激发女童上学的积极性。(五)采取特殊措施,帮助女童接受教育增加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资,对经济落后地区的女童教育实行一些优惠政策,使贫困地区女童受教育的机会增加,处境得到改善。但是,至今仍有不少人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还没有解决,严重影响着这些家庭的女童按时接受义务教育并完成九年学业。所以,国家和各级政府应适当地增加对贫困地区的经费的投入,对极其贫困的家庭,更应给予补助。1.经济上给予扶持,对家庭困难的女童提供生活补助,免交杂费、课本费等。设立“女童教育专项基金”,扶助家庭困难的女童上学。2.升学降分录取,初中高中招生录取时对女生采取倾斜政策。3.利用希望工程和春蕾计划,救助失学女童。(六)加强师范教育和教师工作1.面向贫困地区的师范学校,要针对贫困地区的实际,改革教学内容,加强师范生劳动技艺锻炼,使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好地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2.培养师范生做群众工作的能力。3.大力培训在职教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同时重视女教师的培养,尤其是本地区、本民族女教师的培养。(七)充分发挥妇联等群众团体的作用1.在加强县、乡两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工作的基础上,把任务落实到村民委员会,发挥村民委员会的有利条件,制定村规民约,动员群众送女童入学。2.发挥妇联在妇女群众中的领导、组织作用,发动群众送子女入学。(八)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贫困边远地区女童的义务教育落后,其关键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过低。因此,解决这一问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