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资源与环境约束下山东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姓名:牛波涛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农业经济管理指导教师:高强20080524资源与环境约束下山东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作者:牛波涛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相似文献(10条)1.会议论文赵学彬基于增长约束与发展转型视角下城市紧凑开发研究2008增长约束与发展转型成为我国城市目前面临的两大主题。本文首先对提出目前制约我国城市发展最主要的因素包括土地资源约束、资本约束、政策约束和环境约束,其中土地资源约束是制约我国城市增长的主要因素,我国城市发展转型正在深化.在总结特定背景下城市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上,本文提出应特定背景下的城市开发行为应实施紧凑型开发,提出紧凑开发主要基于功能紧凑性、交通紧凑性、空间紧凑性、设施紧凑性四个方面.最后笔者提出紧凑开发应避免的几个误区.2.期刊论文刘焕新资源约束和环境约束下的湖南工业发展模式-企业家天地(下半月版)2008,(10)一、发展现状分析本世纪以来,湖南工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最显著的特点是工业结构趋于优化,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工业的比重明显增大,工业技术素质快速提升.1999年至2006年,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3.52倍.技术密集度和资金密集度较高的专用设备制造业增7.06倍,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5.68倍,有色金属冶炼压加业6.83倍,黑色金属冶炼压加业5.36倍,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4.6倍,医药制造业增长4.85倍,对农产品进行加工的食品业增长10.45倍,以农、林产品为原料的木材、竹等加工制品业增长9.52倍.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在地方政府政策的推动下,长株潭城市群在经济开放度不断提高、大量引入外部战略资源和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的过程中,工业增长加快,形成了若干新的工业增长极,对湖南工业发展的带动力显著增大.2006年,3+5城市群规模以上制造业对湖南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4.6%.3.学位论文孟萌中国燃煤发电产业资源环境双重约束分析2006电力是一种敏感性商品,因为它会影响社会的稳定性和投资环境。中国近几年电力短缺严重,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电网经历了电力短缺。对于一个快速增长的经济来说,中国如何避免未来的电力短缺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和政治问题。中国以燃煤发电为主的低效电源结构与世界主流方向有着很大的偏离,如果中国经济在未来发展中希望接近发达国家,中国电力的可持续发展是必要的基础条件之一。因此,对中国燃煤发电行业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进行研究分析是适宜和必要的。经过电力体制改革,中国电力已经基本实现厂网分离,各发电集团与电网公司相对独立。但是由于电网的天然垄断性质和中国电网容量严重不足的特性,中国电网仍然属于共有资源而不是公共物品,并且成为对电力市场电力价格政府管制的载体,5个发电集团较强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能力必然引起无谓损失的市场效率下降并增强负外部性的影响,以民事行为进行私人解决的方法就很没有效果,从而资源和环境约束的反作用也就更强烈,政府管制或外部性内在化的公共政策也将越严厉。本文基于中国整个历史时期电力工业统计数据和相关宏观经济数据的调查考证,通过调查数据和此研究领域文献资料可以借鉴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电力市场现状和电力需求预测进行了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的研究,可以推测燃煤发电行业中期(2020年以前)的市场容量仍然有相当大的空间,但是经过对燃煤发电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的要素展开分析后,可以发现这些约束作用使燃煤发电在产能和效率两方面都难以满足远期市场的需求,燃煤发电未来依靠规模发展的途径是难以实现的,也许合适的产业政策改革是一条比较理想的道路。4.期刊论文羊绍武环境与资源双重约束下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对策分析-经济师2008,(8)在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下,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要以环境保护为前提,把好跨国公司的入门关、污染企业的监控关、环保制度的建设关扣执行关;要以资源节约为重点,做到中国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与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节能产业的发展以及开放型资源战略的实施相结合.5.期刊论文徐家源.徐文昕基于环境约束的中国工业化道路转变-中国集体经济2010,(10)传统工业化道路是以资源的高投入为基础,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代价的.随着传统工业化道路与资源约束的矛盾日益凸显,在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应对各种机遇和挑战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在现有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6.学位论文顾柳柳环境、能源约束下的上海工业增长模式研究——基于非参数环境生产前沿模型对上海工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分析2009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济迅猛发展,工业总产值由改革初期不足500亿元,到2006年接近20000亿元。然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是自然资源及环境的约束,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已成为“十一五”期间经济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之一,所以需要科学的定义、衡量环境与资源约束下的上海工业的增长模式。本文主要通过数据包络分析(DEA)的方法构建上海工业在环境与资源约束下的生产函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上海的工业增长模式,发现要素的投入是上海工业增长的主要源泉,其次是技术进步,所以必须转变上海的工业增长模式以实现在环境和能源约束下上海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章主要描述了上海工业在能源和环境约束下的发展的整体情况、相关的研究经济增长的文献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主要描述了本文的理论模型——基于非参数能源和环境约束下的生产前沿模型的构建,并在环境和能源约束下的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定义了技术效率,技术效率的变化,技术进步,要素深化以及关于动态的检验工业增长源泉的方法。第三章主要利用上海1996年和2006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的分析:第一、通过上面的定义分别求出上海工业各行业的技术效率、技术效率的变化、技术进步、要素深化,并且通过GLS的分析得出了——1996年上海人均产出越低的工业行业,则该行业的技术效率的变化越大、技术进步越小,但是1996年的上海工业行业人均产出与要素深化的关系不大;人均资本的变化率对要素深化和技术进步有正的效应,但是对技术效率的变化有负的效应;人均消耗能源的变化率和人均排放二氧化硫的变化率对要素深化有正的效应,但是对技术效率的变化有负的效应。第二,通过用非参数的方法,得出从1996年到2006年期间上海的工业在环境和能源约束下的工业增长模式:主要是通过要素的投入,其次是技术进步,最后是技术效率的变化。第四章主要是关于对于提高上海各种类型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变化的政策和建议以及进一步可以研究的方向。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研究思路上,针对上海的实际情况引入能源、环境等约束因素。本文克服了以往国内文献中没有考虑能源和环境等因素对生产函数的影响,在国内首次分别引入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和能源的使用量(万吨标准煤)作为环境和能源方面的约束。第二,研究内容上,通过动态研究实际产出的分布函数,对工业增长的三种源泉——技术效率的变化、技术进步、要素深化进行了检验:首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构造能源和环境约束下的生产函数,然后在此基础上将实际产出的增长分解成三部分,并且运用非参数的方法估计了实际产出的分布函数和调整后产出的分布函数,最后通过对这些分布函数的比较得出本文结论。本文准确揭示和刻画了上海工业的增长模式及其特征,对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等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是上海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环境、能源约束下的上海工业增长模式研究——基于非参数环境生产前沿模型对大中型企业面板数据的分析”的研究成果。7.期刊论文孙林.谭晶荣循环经济:浙江突破资源和环境约束的现实选择-生产力研究2007,(13)资源与环境约束对浙江省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资源约束主要表现为能源的供需缺口不断增大;环境约束主要是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水、大气都受到严重的污染.本研究结果显示,1995年之后,浙江环境污染超过东部平均水平,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对于浙江省来说,发展循环经济更具迫切性,发展循环经济是浙江经济突破资源和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8.期刊论文张秀敏.陶冉.ZHANGXiu-min.TAORan环境约束下产品组合决策方法探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2(4)面对有限资源,企业如何在环境约束条件下尽可能减少污染、增加利润,寻求产品组合的优化,是企业环境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既定环境约束下产品组合决策的评价方法目前主要有两种,即作业成本计算法(ABC)与约束理论(TOC).这两种方法在基本假设、关注点以及是否存在资源约束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差别.案例分析表明,TOC方法所确定的产品组合排序,能够进一步增加利润,改善环境的效果更为持续,因而相对于ABC方法而言,是一种更优的方法.9.期刊论文张劲松资源约束下企业环境行为分析及对策研究-企业经济2008,(7)以往企业环境污染控制的政策制定和实施往往是自上而下的模式,使得各类政策不能得到很好地实施,增加了环境管理的成本.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决策部门缺少对企业环境行为机制的认识.因此,有必要开展对企业环境行为的研究,找到促进企业改善环境行为的方法,为环境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分析资源环境约束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分析企业环境行为的产生动机,在于总结企业环境行为的变化原因,弄清环境行为决策机理,从经济学的角度考察环境行为决策.10.学位论文王建军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钢铁产业整合研究2008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战略管理、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的交叉优势,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我国钢铁产业运行的实践进行总结和反思,通过国际比较、理论推导和实证分析等,从产业视角对我国钢铁产业在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发展和产业整合进行系统深入的探索,目的是为钢铁产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为高消耗、高污染产业调整提供借鉴,为政府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提供依据和建议,也进一步拓展产业整合理论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全文把钢铁产业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作为基础条件,把转变钢铁产业发展方式作为目标,从钢铁产业组织整合、产业链整合和产业空间整合三个纬度进行深入探讨,并就市场和政府在钢铁产业整合中的定位和作用进行分析。构建了资源环境约束→转变产业发展方→钢铁产业整合→市场与政府科学定位的逻辑分析框架。全文共分为8章,具体内容如下:第1章导论。主要是对立题的依据及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分析框架、研究方法和创新与不足之处进行简要的阐述。第2章产业整合文献综述。对国内外现有的产业整合理论文献进行了梳理和综述,主要包括斯密、马克思等早期经典理论对产业整合的相关论述,科斯、威廉姆森等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近年西方学者对产业整合实证研究的结论以及我国对产业整合的理论研究成果。第3章钢铁产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简要回顾了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历程,探讨了钢铁产业随工业化进程的演变规律。在概述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源约束总体状况、能源消耗与环境代价之后,运用大量翔实的资料对钢铁产业的资源支撑能力、环境约束进行了重点分析,特别对铁矿石进口依存度逐年提高和近年钢铁出口热进行了冷静的、深入的思考。第4章转变发展方式与钢铁产业整合。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变经济增长进行了对比,认为两者不是对立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延伸和深化。对我国钢铁产业粗放型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从6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产业整合是转变钢铁产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特别就产业整合对促进钢铁产业技术创新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剖析。第5章钢铁产业组织整合。对我国钢铁产业组织现状进行了评述,特别指出我国钢铁产业的逆集中化趋势和规模不经济的特征。总结了世界钢铁产业组织整合的历程和动因以及对我国钢铁产业整合的启示,指出我国钢铁产业要想在世界钢铁市场中发挥与产能规模相匹配的作用,就必须加强产业整合,实现向寡头垄断型市场结构的转变。论证了我国钢铁产业所处的产业生命周期阶段及产业整合的“难题”,提出了我国钢铁产

1 / 7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