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专项复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外国小说欣赏专项复习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外国小说欣赏》的知识体系•【考点梳理】:理解叙述角度、叙述人称及其表达效果(作用)话题:叙述叙述角度•小说要有一个讲述故事的人(“叙述者”),可以是作者,也可以是小说中的人物。•叙述角度就是小说中故事的“叙述者”的观察角度,可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上帝俯瞰——全知视角•特点:叙述者是作者(或作者的化身),全知全能,无所不在,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为了更清楚地向读者讲述故事,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会加入自己的评论及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好处:视角比较开阔,讲述灵活自由,读者在阅读时对信息清楚了然,不必劳神费心,苦思冥想。•凡人目光——有限视角特点:叙述者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讲究含蓄、隐藏,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好处:能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能动性,主动参与,全心投入,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叙述人称•第一人称——“我”——有限视角•特点:“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好处: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不足: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限制。举例:比如《孔乙己》中,通过小学徒“我”的眼光看孔乙己和其他人物的表演,从而展现世态的炎凉,孔乙己命运的可悲。安排一个“我”做目击者,这就比用第三人称更为真实地揭示人物的遭际命运。叙述人称•第三人称——“他”——全知或有限视角•特点:叙述人站在故事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视角或有限也可无限。•好处:叙述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不足:叙述缺乏亲切感,使小说与读者之间产生距离。举例:《红楼梦》的叙述者是一块顽石,是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对每个人物的心理和命运无所不知,从皇公贵族到男仆丫环,上下不下数百人,可以说是当时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就它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时间的跨度来说,都不可能是小说中某一个人物所能感知了解和经历的。第二人称问题•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这个人物一种情感,拉近了叙述者和人物的距离,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命题形式】•小说采用的是什么叙述视角(或人称)?这样的叙述视角(或人称)能够取到怎样的表达效果?等等。•【考点纠错】•混淆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不能结合具体文本回答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相应的表达效果。•【答题要领】•准确识别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对叙述视角或人称的表达效果进行分点作答,要能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巩固练习•说说下列文学作品的叙述方式及表达效果。•《桥边的老人》•《炮兽》《桥边的老人》叙述方式:第一人称、有限视角表达效果:①“我”作为故事的讲述者,给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放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增加亲切感和真实感;②小说中没有一句带有情绪化的语言,更多的显示故事而不是讲述故事,显得比较客观,③“我”讲述的只是自己的所见所闻,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只能推测,使读者能够发挥主动性,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内涵,比如老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及情感都要读者自己去揣摩玩味。•【考点梳理】:掌握场景的功能话题:场景•场景(场面描写):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场景的5个功能:•①给全篇“定调”(情感基调、叙述基调)。(场景出现在小说开头)•②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③导引人物出场。(场景出现在人物出场前)如果置于小说的某个情节,其作用可能是推动情节发展。•④揭示人物的性格。(场景置于人物的描写之中)•⑤作为象征。(某个场景作为小说的主背景)•【命题形式】•小说的描写了某某的场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等等。•【考点纠错】•不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生搬硬套场景功能;作答时遗漏要点。•【答题要领】•主要从场景对于氛围、情节和人物等角度切入思考,要结合具体文本的具体位置进行具体分析,最好分点作答。•以《炮兽》为例:•1.给全篇定调。小说开头炮兽肆虐的紧张气氛,给小说定下了悲剧的调子。•2.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小说开头炮兽肆虐的场景描写,渲染出了紧张、急迫的气氛,写出了情势的险恶。•3.导引人物出场。小说开头炮兽肆虐的场景写船员的渺小怯懦与束手无策,写勇士的脸色发青、犹豫不决,就是为了引出面色严峻、临危不乱的神秘老人。•4.揭示人物的性格。老人智取大炮的场景,揭示出老人智勇双全、坚毅果敢的性格;赏功罚罪的场景则揭示出老人赏罚分明、刚毅坚定的性格。•5.作为象征。文中大海的风暴、船上的劫难,都象征了命运所面临的威胁和凶多吉少、不可预测的未来。巩固练习•在那扫荡的日子里,树林里像集市一般热闹非凡。山间小路以外的灌木丛和树林中,赶着母牛和小牛的人家,牵着山羊的老太婆和抱着大鹅的小姑娘比比皆是。更有甚者,有人连逃难的时候还带着家兔。•说说《牲畜林》第一段的场景描写的作用。•①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还交代了德国鬼子前来扫荡的社会环境;•②写“树林里像集市一般热闹非凡”,渲染了一种欢乐的气氛,给全篇定下了轻松、欢快的调子。•③深化了主题,突出了人们战胜法西斯的乐观主义精神。风景(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1、营造氛围,渲染气氛•例如:《祝福》中的环境描写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渲染了沉闷、压抑的气氛,暗示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2、交代背景《药》里面写黎明前最黑暗时刻的景物:“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不仅交代了自然环境,还暗示了清末极其黑暗的时代特征。•3、衬托人物心情•①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描绘了温暖清新的春天景色,但朋友却要远离,以乐景衬哀情,更加突出了诗人送别朋友的哀伤之情。(反衬)•②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通过萧条、凄凉的秋景,来衬托远在天涯之人内心伤感断肠的羁旅之愁。(正衬)•4、推动情节发展•《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的风雪描写:因为风大雪紧,草屋被风吹雪压而倒塌,林冲想喝酒驱寒,才会在沽酒途中看到山神庙。也正因为风雪很大,陆谦一伙才会到附近的山神庙暂避风雪,林冲才得以隔着门洞悉奸人的阴谋。于是林冲掇开石头,血刃仇人,并将陆谦剜心。•5、表现地域特色,孕育美感巩固练习:《安东诺夫卡苹果》中开头苹果丰收的风景描写和结尾雪地狩猎的风景描写,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开头苹果丰收的描写渲染了欢快喜悦的丰收气氛;衬托了我对往昔美好生活的留恋之情。•结尾雪地狩猎的描写,营造了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表现出贵族的没落。•作者将往昔欢快之景与今日萧瑟之景同时呈现,在今昔对比中,在对昔日美好生活的深情缅怀中,抒发对过去生活的留恋,表达对时世变迁的惆怅和感伤。话题:主题•【考点梳理】:探究复杂多义的小说主题•所有的小说都是有主题的,宽泛意义的主题称为“母题”,例如“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等都是小说家写不厌的“母题”。•作家写作小说的目的不外两种:讲故事或讲道理。•小说忌讳“主题鲜明”,主张“形象大于思想”,小说的主要功能是叙事而不是说理,小说通过形象将“理”蕴涵其中。罗兰·巴特说:“作品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说的正是小说主题具有复杂多义的特点。•但是小说主题的复杂性和多义性并不是无边界的,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把握应该相对合理而不能离谱地误读。尽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读者读出的毕竟还应该是哈姆雷特。那么,如何把握小说相对合理而复杂多义的主题而不至于被认为是误读呢?从三个方面把握主题•①分析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②分析环境描写,从而进一步理解人物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自然环境下所产生的思想性格;•③分析小说精巧的构思。•【命题形式】•小说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联系这篇小说,你有怎样的人生启迪?“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谜,它有许多种解”,小说最忌讳主题鲜明,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探究这篇小说的可能有的多种主题。等等。•【考点纠错】•没有对小说进行整体把握,只从局部某一点草率作答,导致片面理解甚至误解小说主题;不联系文本具体分析,而是居高临下作架空分析;对主题的分析不到位,不能自圆其说。•【答题要领】•主要把握主题与情节、人物、背景或构思的关系,多角度思考问题,分点回答。要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生活世界加以阐述,回答要能够自圆其说。话题:人物•【考点梳理】:学会分析概括人物形象•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贴着人物写,就是贴着人物的心理写,贴着人物的言行写。所以分析小说,要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和言行。(注意分析教读课文里的人物如娜塔莎、丹柯、朱阿等)•扁平人物是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如《变色龙》里的奥楚蔑洛夫。圆形人物性格较为复杂,往往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比如娜塔莎。•人物个性化和类型化,在现代小说里人物开始退隐。卡夫卡《城堡》和《审判》里的人物都叫K,性格也当然无存。分析人物描写•1.正面描写:语言、行动、外貌、神态、心理描写。•2.侧面描写:环境描写、其他人物的衬托。•【命题形式】•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三种题型:①指认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考点纠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不甚了了;不能结合具体的细节进行分析概括;对人物形象的概括不全;对人物的评价欠妥。•【答题要领】•一般可从四方面去把握: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话题:情节•【考点梳理】:了解情节运行方式和安排技巧•情节运行的方式:•1、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注意倒叙)•2、摇摆。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3、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小说的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却又不能不承认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情节安排的技巧:•⑴悬念:不断造成读者疑惑、猜想、思索与期待,为情节的高潮蓄积力量。(小说开头)•⑵突转(突发性事件):突转即情节演进的突然转折,事件的结局、人物的命运往往由此而改变。•【命题形式】•文中画线部分的情节叙述,采用了哪种小说手法?请简述其特点。纵观全文,这样的情节安排有哪些好处?等等。•【考点纠错】•对情节运行方式的判断不准;不能辨识小说的情节安排技巧;遗漏答题要点。•【答题要领】•阅读文本时,要先把握小说的大致情节,然后分析其运行方式,概括各部分所叙述的相应情节内容。有时候还要把握情节对于结构、人物或主题的作用。话题:结构•【考点梳理】:掌握常见的几种小说结构模式•三种常见结构模式:•1、“延迟”式结构。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如《牲畜林》。•2、生活的横断面。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立体的无限空间。如《半张纸》。•3、按照心理时序而展开的意识流结构。它打破了时间这一恒常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任意往来。如《墙上的斑点》。•【命题形式】•小说作者是位有独特创作风格的作家,请简要分析小说在结构上的特点。等等。•【考点纠错】•对小说的几种结构模式特点辨识不清;不能结合文本具体分析。•【答题要领】•对结构的分析先整体分析小说属于情节性小说、生活横断面式小说还是心理小说,从而辨识该小说属于何种结构模式,然后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结构安排的特点及其艺术效果。《牲畜林》中“延迟”法的作用•延迟法的反复使用,使得原本紧张激烈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使得各种牲畜得以接连出场,表现了人们战胜法西斯的乐观精神,还显露

1 / 6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