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与防护1、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与分布2、生产性毒物危害与防护3、粉尘危害与防护4、物理危害因素与防护5、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1.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与分布职业病危害因素工作场所可能造成健康损害或者导致疾病的各种有害因素。按来源可分为三大类:1.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3.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生产工艺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化学因素:包括生产过程中的有毒物质和生产性粉尘。物理因素:包括异常气象条件、异常气压、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等。生物因素:如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传染性病源体。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不合理、劳动强度过大、过度精神或心理紧张、劳动时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长时间不良替位、劳动工具不合理等。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来自其他生产过程散发的有害因素造成的生产环境污染。2.生产性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可引起机体急性或慢性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存在于工作环境空气中的毒物称为生产性毒物。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过量接触生产性毒物可引起职业中毒。2.生产性毒物一、生产性毒物的来源与存在形态生产性毒物主要来源于原料、辅助原料、中间产品、成品、副产品、夹杂物或废弃物;有时也来自热分解产物及反应产物。毒物可以固态液态、气态或气溶胶(粉尘、烟或雾)的形式存在生产环境。2.生产性毒物二、接触机会(1)正常生产过程原料的开采与提炼、加料和出料;成品的处理、包装;材料的加工搬运、储存;(2)检修与抢修(3)意外事故2.生产性毒物三、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生产性毒物主要经呼吸道吸收进入人体;亦可经皮肤和消化道进入。四、毒物在体内的过程(1)分布毒物被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毒物在体内分布的情况主要取决于其进入细胞能力与组织的结合力(红细胞)。(2)生物转化进入机体的毒物,有的直接作用于靶器官产生毒效应,并可以原形排出。但多数毒物吸收需在体内代谢酶的作用下,其化学结构发生一系列改变,形成其衍生物以及分解产物的过程(氧化、还原、水解、合成)(3)排出肾脏呼吸道消化道等(4)蓄积2.生产性毒物五、影响毒物对机体毒作用的因素(1)毒物的化学结构(2)物理特性(3)毒物剂量、浓度和接触时间(4)毒物联合作用(5)个体易感性2.生产性毒物六、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生产性毒物种类繁多、接触面广、人数庞大;职业中毒在职业病中占有很大比例。因此,控制生产性毒物,对预防职业中毒、保护和增进职业健康、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职业中毒的病因是职业环境中的生产性毒物,故预防职业中毒必须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从根本上消除、控制或尽可能减少毒物对职工的侵害。应遵循“三级预防”原则,推行“清洁生产”,重点做好“前期预防”,具体控制措施可概括以下几方面:(1)根除毒物从生产工艺流程中消除有毒物质、可用无毒或低毒原料代替有毒或高度原料,如使用苯作为溶剂或者稀释剂的油漆,可改用二甲苯。2.生产性毒物(2)降低毒物浓度减少人体接触毒物水平,以保证不对接触着产生明显健康危害是预防职业中毒的关键。1.改革工艺:对产生有毒物质的作业,原则上应尽可能采取密闭生产,消除毒物逸散的条件。应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尽可能采取遥控或程序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操作者接触毒物的机会。2.通风排毒:在有毒物质生产过程中,如密闭不严或条件不许可,仍有毒物逸散入作业环境空气中时,应采用局部通风排毒系统,将毒物排出。最常用的为局部抽出式通风。为了充分发挥其通风排毒效果,应同时做好毒物发生源的密闭和含毒空气的净化处理。2.生产性毒物3.工艺、建筑布局生产工序的布局不仅要满足生产上的需求,而且应符合职业卫生要求。有毒物逸散的作业,应根据毒物的毒性、浓度和接触人数等对作业区实行区分隔离,以免产生叠加影响。4.个体防护是预防职业中毒的重要辅助措施。个体防护用品包括呼吸防护器、防护帽、防护眼镜、防护面罩、防护服和皮肤防护用品等。5.职业卫生服务对作业场所空气中毒物浓度进行监测(个体、定点),并对其。实行定性定量评价,对其作业环境做出评价,提出治理建议;对接触有害物质的人群实施健康监护,做好上岗前和定期健康检查,,排除职业禁忌,发现早期的健康损害,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2.生产性毒物6.加强管理坚持三同时原则: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应与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投产和使用。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正确执行操作规程与维修2.生产性毒物七、常见职业中毒原因(1)违反操作规程(约占70%)(2)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3)设备事故(4)“三废”处理(5)防护设施失效、防护用品使用不当(6)缺乏相应的防毒、自救知识案例:急性硫化氢中毒急性硫化氢中毒(一)事故经过某年11月5日某厂硫化氢焚烧处理装置发生故障,硫化氢与液化石油气混合后,燃烧排空装置不着火,工人甲和乙佩戴防毒面具,身系安全带,爬上8m高的铁架,调节硫化氢排放量后,气体点燃了。当时,两人未闻到气味。当日下午排空装置再次点不着火。甲、乙两人认为上午没有闻到气味,说明“比较安全”。甲就不带防毒面具,上铁架调节硫化氢排放量。当爬至顶端时,立即被硫化氢“熏倒”,幸好被安全带系住,悬挂在铁架上。乙见状未系安全带爬上铁架救甲,达到顶端也立即被“熏倒”,从8米高的铁架上摔下,当即摔死。甲逐渐清醒,大声呼救,被其他同志救下,送医院脱险。(二)分析1.甲、乙两人认为闻不到气味,就比较安全,说明对硫化氢毒性认识的不足。当硫化氢浓度达70mg/m3时,经2~5分钟,人的嗅觉就疲劳而闻不到臭味了。可见闻不到臭味,并不意味着硫化氢浓度低,相反,可能比较高,因此,必须高度警惕。2.高处作业系安全带3.脱离接触(三)防范措施1.对接毒岗位的职工、要反复进行毒物的毒性,预防中毒的办法和自救互救知识的教育2.对操作工进行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重要性的教育3.粉尘的危害与防护生产性粉尘: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较长时间悬浮在生产环境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它是污染作业环境、损害劳动者健康的重要职业性有害因素,可引起包括尘肺在内的多种职业性肺部疾患。来源:矿山开采、爆破、矿石粉碎,玻璃、水泥陶瓷加工分类:1.无机粉尘:矿物性粉尘如煤、石英、石棉等,金属性粉尘如铅、锰、铁、锡;人工无机粉尘如金刚砂、水泥、玻璃纤维等。2.有机粉尘:动物性粉尘如皮毛、丝;植物性粉尘如棉、麻;人工有机粉尘如有机原料、农药、合成树脂、橡胶等3.粉尘的危害与防护一、影响生产性粉尘危害的因素(1)粉尘的性质1.化学组成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含量,含量越高,危害越大2.浓度和接触时间3.粉尘分散度(2)机体的健康因素(3)劳动强度和环境因素(4)防护措施3.粉尘的危害与防护二、粉尘危害(1)呼吸系统疾病:尘肺、粉尘沉着症、呼吸系统肿瘤、粉尘性支气管炎、肺炎、哮喘性鼻炎、支气管哮喘。(2)局部作用:皮脂腺孔堵塞,粉刺、毛囊炎(3)中毒作用:吸入铅、砷、锰等粉尘可在呼吸道粘膜很快溶解吸收,导致中毒。3.粉尘的危害与防护3、粉尘的预防措施(1)密闭尘源(2)抽风除尘(3)湿式作业(4)个人防护(5)测定粉尘浓度和分散度(6)定期健康检查综合防尘八字方针:革、水、密、风、护、管、教、查4.物理性有害因素与防护一、噪声危害与防护(1)基本概念声音物体振动后,振动能在弹性介质中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传到人耳引起的音响感觉称为声音。人耳能感受的声音频率在20~20000Hz。噪声从物理的观点说,是指频率和声音强度各不相同,杂乱的声音无规律的组合;从生理的观点来说,凡是使人产生烦劳,需要加以控制的声音统称为噪声。生产性噪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声音及频率和强度没有规律,听起来使人感到厌烦,称为生产性噪声或工业噪声,按照来源可以分为:机械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电磁性噪声。4.物理性有害因素与防护(2)噪声特点生产性噪声在石油化工行业中是一种最常见的职业病危害,接触人数多,影响比较明显。1.石油化工行业生产性噪声多为强度较大的连续性稳态噪声,如电机、机泵、空气压缩机和各类风机。2.噪声种类较多。如机械噪声、气体噪声和电磁噪声。3.从频谱特性来分析,高、中、低频噪声均有,属于宽频噪声。4.产生噪声的设备比较多,并经常同时运转,噪声相互干涉,治理难度大。4.物理性有害因素与防护(3)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对听觉系统的影响a.暂时性听阈位移(功能性)人或动物接触噪声后引起听阈变化,脱离噪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可以恢复到原来水平。b.永久性听阈位移(器质性)随着接触噪声的时间继续延长,如果前一次接触引起的听力变化未能完全恢复又需要再次接触,可使听觉疲劳加重,听力不能完全恢复,变成永久性听力位移。噪声性听力损伤:主要是高频(主要为3000~6000Hz)听力损伤,低频特别是语音频段(500~2000Hz)听力尚未受到影响。噪声性耳聋:听力受损影响到语言频段,主观上感觉到听力障碍。4.物理性有害因素与防护(2)神经系统出现头痛、头晕、睡眠障碍、全身乏力、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定,如易激怒等。(3)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心率(加快或减慢),长期接触较强的噪声可引起血压持续性升高,血管紧张度增加,弹性降低。(4)对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影响(5)对消化系统及代谢功能的影响4.物理性有害因素与防护(4)影响噪声对机体作用的因素1.噪声的强度和频谱特性(噪声强度、高频)2.接触时间3.噪声的性质(脉冲噪声)4.其他有害因素共同存在(振动、高温、某些有毒物质共同存在)5.机体健康状态和个体敏感性6.个体防护4.物理性有害因素与防护(5)防止噪声危害的措施1.控制噪声源噪声源的控制应采取最根本、最有效的综合预防措施。通过工艺改革、机械结构改造,隔声、控制设备振动等2.控制噪声的传播吸声:对室内的噪声,可利用多孔吸声材料进行吸声隔声防振动消声3.正确使用和选择个人防护用品4.医学监护4.物理性有害因素与防护二、振动危害与防护全身振动:工作地点或座椅的振动,人体足部或臀部接触振动,通过下肢或躯干传导至全身全身振动首先使人感觉不舒适,继而有疲劳、头晕、焦虑、嗜睡等。强度大的全身振动是人难以忍受,甚至引起内脏移位或造成机械性损伤。局部振动(手臂振动):手部接触振动工具、机械或加工部件,振动通过手臂传导至全身。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而引起的以手部末梢循环和/或手臂精神功能障碍为主的疾病,并能引起手臂骨关节-肌肉的损伤。其典型表现为振动性白指(一般是在受冷后,,患指出现麻、胀、痛,并由灰白变苍白,由远端向近端发展,界限明显,可持续数分钟只十分钟,再逐渐由苍白变潮红,恢复至常色。)4.物理性有害因素与防护振动危害的预防措施1.控制振动源改革工艺过程,采取技术革新,通过减振、隔振或消除振动源的振动,是预防振动职业危害的根本措施。2.合理安排接振时间3.加强个人防护:防振手套、防寒服、休息用40~60度热水浸泡手,每次10min。4.加强健康监护4.物理性有害因素与防护三、非电离辐射(1)射频辐射指频率在100KHz~300GHz的电磁辐射。1.对人体影响的具体表现:神经衰弱症状:头晕、头胀、失眠、多梦、乏力、记忆力减退、心悸。此外四肢疼痛,食欲不振、脱发、体重下降、多汗等。微波还可以引起心率过快或过慢,血压下降或升高,白血球减少或增多。甚至还可以引起眼睛损伤。2.预防措施屏蔽(利用金属板或金属网等良性导体形成屏蔽体,并有良好接地,利用磁导率高的金属材料)远距离控制自动化操作个体防护(防护衣防护眼镜防护头盔)4.物理性有害因素与防护二、紫外辐射波长从160nm~400nm的辐射线1.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皮肤(红斑、水疱、光感性皮炎)眼镜(波长250nm~320nm的紫外线可引起角膜炎,结膜炎)2.预防措施技术改革(自动化、机械化)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电焊工应备有绿色防护玻璃片的防护面盾,辅助焊接人员应备有透光较好的黄绿色眼镜。)设置防护屏障健康监护4.物理性有害因素与防护三、电离辐射危害与防护凡能使受作用物质发生电离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