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脑屏障:它由脑连续毛细血管内皮、基膜和星形胶质细胞形成的胶质膜组成。内皮细胞是血-脑屏障的主要结构,它可阻止血液中某些物质进入脑组织,以维持脑组织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二、血-胸腺屏障:具有屏障作用。它由五层组成:1、连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2、内皮外连续的内膜;3、血管周隙,内含巨噬细胞;4、胸腺上皮细胞基膜;5、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该屏障的作用是阻止血液抗原物质和某些药物进入胸腺皮质,维持胸腺内环境的稳定,保证胸腺细胞的正常发育。三、胎盘屏障:由绒毛血管壁、绒毛间质、基底膜和绒毛上皮组成的屏障结构,可避免母体免疫细胞与胎儿组织接触,防止胎儿被母体排斥。四、气-血屏障:指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通过的结构,又称呼吸膜。气-血屏障很薄,厚0.2~0.5um,有利于气体交换。它由肺泡表面液体层(含表面活性物质)、I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及内皮共同构成。五、滤过屏障:血管球毛细血管的有孔内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三层结构称滤过屏障。六、血-睾屏障:由毛细血管内皮及其基膜、结缔组织、生精上皮基膜和支持细胞紧密连接组成,其中紧密连接是最重要的结构。它的功能是阻止某些物质进出生精上皮,维持有利于精子发生的微环境,还能防止精子抗原物质逸出到生精小管外面引发自身免疫反应。七、粘液-碳酸氢盐屏障:胃上皮表面覆盖一层厚为0.25-0.5mm的粘液层,它是由不可溶解的粘液凝胶构成,内含大量碳酸氢根离子。凝胶层将上皮与胃蛋白酶隔离,并缓解氢离子向黏膜方向弥散。碳酸氢根可中和氢离子,形成碳酸。碳酸可被胃上皮细胞的碳酸酐酶迅速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八、滤过屏障:当血液流经血管球的毛细血管时,管内压力较高,血浆内的某些物质向肾小囊腔滤过时,必须通过毛细血管内皮、基膜和裂孔膜,这三层结构构成滤过屏障脾脏的血液通路脾动脉从脾门入脾后分支进入小梁,称为小梁动脉。小梁动脉分支离开小梁进入动脉周围淋巴鞘内,称为中央动脉。中央动脉沿途发出一些小分支并形成毛细血管供应白髓,毛细血管末端膨大形成边缘窦。中央动脉主干穿出白髓进入脾索时分支形成一些直行的微动脉,形似笔毛,故称笔毛微动脉。笔毛微动脉在脾内可分为3段。1)髓微动脉,内皮外有1-2层平滑肌;2)鞘毛细血管,内皮外有许多巨噬细胞排列成一层鞘,但在人不发达;3)动脉毛细血管,大部分毛细血管末端扩大成喇叭状开放于脾索,少数直接连通于血窦。血窦汇入髓微动脉,再汇入小梁静脉,最后在门部汇成脾静脉出脾。原尿的形成部位?终尿形成排至肾盂依次经过哪些结构?肾小体。肾锥体,肾乳头,肾小盏,肾大盏,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淋巴结与脾的异同——舍群中枢淋巴器官与周围淋巴器官的区别中枢淋巴器官(centrallymphoidorgan),也称初级淋巴器官(如胸腺、骨髓),它们是淋巴细胞早期分化的场所。淋巴干细胞在中枢淋巴器官内分裂分化,分别成为具有特异性抗原受体的细胞(胸腺培育T细胞,骨髓培育B细胞)。中枢淋巴器官发生较早,出生前已基本发育完善。淋巴干细胞在此分裂分化与抗原刺激无关,而是受激素及所在微环境的影响,形成具有不同功能和不同特异性的处女型淋巴细胞,并输送到周围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中,所以是培育T或B细胞的场所。周围淋巴器官(peripherallymphoidorgan),又称次级淋巴器官(如淋巴结、脾及扁桃体等)。由于它们依赖中枢淋巴器官供给淋巴细胞,故发生较迟,其是淋巴细胞的进一步分裂、分化,需受抗原的刺激,从而产生大量效应淋巴细胞和抗体,所以是接受抗原刺激并产生免疫应答的重要场所。无抗原刺激时体积较小,抗原刺激后体积增大,结构发生变化,抗原被清除后又渐恢复原状。赫令体的结构位于脑垂体神经部,是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分泌颗粒沿轴突被运输到脑垂体神经部储存,在轴突沿途和终末,分泌颗粒常聚集成团,是轴突呈串珠状膨大,于光镜下呈现为大小不等的弱嗜酸性团块,称赫令体。HE染色下为大小不等,呈均质状,染为浅红(偶可为灰蓝色)的圆形团块。肾上腺髓质与皮质的结构和功能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前者的主要功能是作用于心肌,使心跳加快、加强;后者的主要作用是使小动脉平滑肌收缩,从而使血压升高。肾上腺皮质较厚,位于表层,约占肾上腺的80%,从外往里可分为球状带、束状带和网状带三部分。1、球状带:紧靠被膜,约占皮质厚度的15%。细胞呈低柱状或立方形,排列成球形细胞团,核小而圆,染色深,胞质少,弱嗜碱性,含少量脂滴。此带细胞分泌盐皮质激素,主要代表为醛固酮,调节电解质和水盐代谢。2、束状带:约占皮质厚度78%,由多边形的细胞排列成束。细胞体积大,胞核染色浅,位于中央。胞质内充满脂滴,在普通染色标本,脂滴被溶去,留下许多小空泡,使束状带细胞呈泡沫状。该带细胞分泌糖皮质激素,主要代表为可的松和氢化可的松,调节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3、网状带:约占皮质厚度的7%,紧靠髓质,细胞排列成不规则的条索状,交织成网。细胞较束状带的小,胞核亦小,染色深,胞质弱嗜酸性。含有少量脂滴和较多脂褐素。此带细胞分泌雄激素,但分泌量较少,在生理情况下意义不大。肾上腺皮质和髓质在结构、功能和胚胎发育上均为独立存在的两个内分泌腺,皮质来源于中胚层,髓质来源于外胚层。内分泌腺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内分泌腺,是没有分泌管的腺体称为内分泌腺。它们所分泌的物质(称为激素)直接进入周围的血管和淋巴管中,由血液和淋巴液将激素输送到全身。有些内分泌腺单独组成一个器官,如脑垂体、甲状腺、胸腺、松果体和肾上腺等。另一些内分泌腺存在于其他器官内,如胰腺内的胰岛、卵巢内的黄体和睾丸内的间质细胞等。内分泌腺所分泌的各各激素对机体各器官的生长发育、机能活动、新陈代谢起着十分复杂而又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肝小叶的结构形成成分名称及位置关系肝小叶是肝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呈多面棱柱状。在肝小叶中央有一纵行中央静脉。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向四周略呈放射状排列,形成肝细胞素(板)。肝细胞素之间是肝血窦。肝血窦腔内有枯否细胞,具有吞噬功能。相邻两肝细胞之间有胆小管。胆小管可将肝细胞分泌的胆汁汇集至肝小叶周边的小叶间胆管内。月经周期分泌期子宫内膜变化每个周期从月经来潮的第1天起至下次月经来潮的前1天止,一般为28天左右,可分为月经期、增生期和分泌期三个时期。分泌期指周期的第15—28天。此时卵巢内黄体形成,故又称黄体期。在黄体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继续增厚。子宫腺进一步增长、弯曲,腺腔扩张并充满腺细胞的分泌物;螺旋动脉继续增长,更加弯曲并充血。固有层内腺体的分泌物及组织液增多,呈水肿状态;基质细胞逐渐肥大,胞质内充满糖原、脂滴,称前蜕膜细胞。若排出的卵受精,内膜继续增厚,发育为蜕膜(底,基,包),其中的前蜕膜细胞成为蜕膜细胞。若卵未受精,则黄体退化,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下降,子宫内膜功能层脱落,进入下一周期。子宫内膜分功能层和基底层胆汁的合成和排出途径胆小管以盲端起自中央静脉周围的肝板内,肝细胞分泌的胆汁经胆小管从肝小叶的中央流向周边,在小叶边缘处汇集成若干短小的闰管。闰管较细,出肝小叶后,汇入小叶间胆管,小叶间胆管在此汇合成左右肝管,于肝门处出肝。肺泡上皮结构和功能肺泡上皮细胞分为I型肺泡上皮细胞和II型肺泡上皮细胞。I型肺泡上皮细胞:扁而宽大,数量少,参与构成气-血屏障。可吞饮表面活性物质和微小尘粒,无分裂增殖能力。II型肺泡上皮细胞:立方或圆形,数量多。其分泌颗粒:电子密度大,含同心圆排列的板层,称嗜锇性板层小体,其内含磷脂(主要是二棕榈酰卵磷脂)、糖胺多糖和糖蛋白等,铺在肺泡表面称表面活性物质,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肝门管区在几个肝小叶之间的区域,结蒂组织较多,其中含有肝动脉,门静脉和肝管的分支,它们分别称为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和小叶间胆管,此区称为肝门管区。肝门管区(portalareaofliver):在几个相邻肝小叶之间的结缔组织中,有三条伴行的管道断面:小叶间动脉(Interlobularartery):管腔小而规则,内皮细胞稍突向管腔;管壁较厚,由平滑肌纤维组成。小叶间静脉(Interlobularvein):管腔较大不规则,管壁较薄,平滑肌纤维不发达。小叶间胆管(Interlobularbileduct):可见管壁有单层立方体或柱状上皮细胞,胞核圆形,管腔较小。淋巴小结内有大量的B淋巴细胞,尚有少量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原始心室的分隔原始心室的分隔心室壁组织向上凸起形成一个较厚的半月形肌性嵴,称室间隔肌部,此隔不断向心内膜垫方向伸展,上缘凹陷,它与心内垫之间留有一孔,称室间孔(interventricularforamen),使左、右心室相通。胚胎发育第7周末,由于心动脉球内部形成左、右球嵴,对向生长融合,同时向下延伸,分别与肌性隔的前缘和后缘融合,如此关闭了室间孔上部的大部分;室间孔其余部分则由心内膜垫的组织所封闭。这们便形成了室间隔的膜部。室间孔封闭后,肺动脉干与右心室相通,主动脉与左心室相通。唇裂、腭裂、面斜裂的发生原因唇裂:左右上颌突与内侧鼻突未愈合面斜裂:上颌突于同侧的外侧鼻突未愈合腭裂:前腭裂:外侧腭突未能与正中腭突愈合,在且齿孔至切齿间留有一斜行裂隙。正中腭裂:左右外侧腭突未能在中线愈合,在切齿孔至悬雍垂间留有一个矢状裂隙。全腭裂:前腭裂正中腭裂同时存在,多伴有唇裂法洛四联症包括肺动脉狭窄(或右心室出口处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和右心室肥大。主要原因是动脉干与心球分隔不均,致使肺动脉狭窄和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造成右心室肥大。粗大的主动脉向右侧偏移而骑跨在室间隔缺损处。胎膜的组成及其对胎儿有营养功能的结构有哪些胎膜(fetalmembrane)包括绒毛膜、羊膜囊、卵黄囊、尿囊、脐带和胎盘。营养功能的结构:绒毛膜、卵黄囊、羊膜囊、脐带。泄殖腔的分隔和分化后场的末段膨大称泄殖腔,被尿直肠隔分隔为腹侧的尿生殖窦和背侧的肛直肠管。尿生殖窦分化为膀胱和尿道,肛直肠管分化为直肠和肛管上端。泄殖腔膜分为尿生殖膜和肛膜。后肾的发生过程后肾发生于中肾嵴尾侧,第五周初,后肾开始形成。后肾起源于输尿管芽、生后肾组织。输尿管芽主干形成输尿管,各级分支分别形成肾盂,肾大盏,肾小盏,乳头管和集合小管。生后肾组织的外周部分形成肾的被摸,中央部分形成多个细胞团,并逐渐分化成小泡,小泡弯曲成管,管的一端与弓形集合管相连,另一端膨大形成肾小囊,与伸入小囊的毛细血管组成肾小体。胚胎出生后不再发生新的集合小管和肾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