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阴县“十二五”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同时也是我县工业园区推进自主创新、实施“二次创业”,实现提质提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工业园区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步伐,走出一条具有平阴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特制订本规划。一、工业园区的现实基础及重要作用(一)现实基础“十一五”期间,平阴县工业园区按照招商引资承载区,体制创新实验区,经济发展集中区的发展定位,狠抓招商引资,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协调服务水平,有力推动了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和运行质量的稳步提升,实现了园区经济的第一次大飞跃。一是综合实力明显壮大。截至2010年底,园区共入驻企业141家(含东区、南区),比“十五”末增加72家,其中,规模企业59家,规模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5.29亿元、增加值41.33亿元、利税16.79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83.99亿元、33.73亿元和14.39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0%、40%和48%。在工业的带动下,园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10年工业园区实现生产总值128亿元,比2005年增加93亿元,年均增长3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7亿元,比2005年增加32.9亿元,年均增长67%,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2亿元,比2005年增加1.22亿元,年均增长38%。园区于2006年成功晋升为升级开发区。二是重点产业快速发展。经多年滚动发展,形成了以齐发药业、鲁西化工、鸿瑞石化等为龙头企业的医药化工产业集群,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亿元。形成了以伊利乳业、阿胶制品、董老大食品、天源玫瑰等为龙头企业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7亿元。形成了以玫德铸造、济南二机床、东岳压缩机、济锅华源锅炉等为龙头企业的机械装备产业集群,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5亿元。东部片区形成了以山水水泥、丞华建材、盖世物流管桩等为龙头企业的水泥建材产业集群,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6亿元。南部片区形成了以汇九集团、玛钢铸造、建昌机械等为龙头企业的机械装备产业集群,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5亿元。三是骨干企业不断膨胀。玫德铸造、山水水泥、伊利乳业、迪生电子等骨干企业不断膨胀,园区内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23家,比“十五”末增加17家,占全县的比重达到26%。其中,山水水泥、黄河特钢等4家企业销售收入过5亿元,玫德铸造、伊利乳业2家企业销售收入过10亿元。截至2010年底,园区内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9家,实现销售收入115.29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490%和268%。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园区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其中,中心片区,建成区面积由4平方公里增加到10平方公里,累计完成投资3亿元,建成11万输变电站一座,4.5万千瓦热电厂一处,日供水5万方水厂一处,日处理6万吨的污水处理场一处,修建形成了“五纵八横”的道路框架,完成了主干道路和重要节点的绿化、亮化和美化,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得到有力提升;东部片区,累计完成投资0.8亿元,先后修建完成了“二横五纵”道路,进一步完善了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园区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南部片区,累计投资0.8亿元,先后修建完成了8条道路,扎起了“四纵四横”道路框架,完成水、电的配套建设。五是招商引资成果显著。紧紧围绕“招商引资”这个中心工作,“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招商成果显著,先后引进了包括济南伊利乳业、山东鸿瑞石化、济南机床二厂、大唐风电、丞华建材、盖世物流管桩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十一五”期间,累计引进项目45个,其中,投资过5000万元的24个,过亿元的17个,过5亿元的1个,累计合同资金26.75亿元,实际到位内资28.6亿元、外资1944万美元。六是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步伐加快,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明显加强,企业更加重视品牌建设和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等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共申请专利153件,其中国家级专利76件,省级专利77件,分别比“十五”期间增加85件、38件和47件;国家驰名商标2个,山东省著名商标4个。截至2010年底,园区内共有高新技术企业7家,比“十五”末增加4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5亿元,占全县的比重达到15%,比2007年提高12个百分点。(二)重要作用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工业园区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招商引资的主平台、承接先进地区产业转移的主阵地和促进就业的主载体。2——经济发展的主引擎。2010年,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利税、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占全县的41%、39%、38%和31%,分别比2005年提高21、23、31、17个百分点,年均增幅分别比全县平均水平高18、24、46、12个百分点。——招商引资的主平台。“十一五”期间,工业园区累计引进内资50.6亿元、利用外资1974亿美元,分别占全县的44%和49%。——促进就业的主载体。2010年工业园区新增就业人数达到800人,占全县的21.7%,比2005年提高17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园区累计安排就业5370人,年均增长10%。工业园区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比较表目标名称单位2005年“十一五”园区完成全县完成园区占全县的比重%2010年园区完成年均增长%2010年全县完成年均增长%园区占全县的比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7.637.42041.3340100.92241规模以上工业利税亿元2.414.61616.79484324.139固定资产投资亿元2.839.3736.767104.221.53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0.32.1141.52304.918.531引进内资亿元1.516913.375528.512.246.9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1012——527.5——902.1——58新增就业人数人6904628151100103670——30(三)“十一五”时期主要经验做法1、科学定位,采用了便捷的发展模式。采取“依托老城,发展新区”的发展模式,有力推动了园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该模式主要有三方面优势:一是能利用县城的公共设施为园区服务。通过城区道路的延伸、拓展,管线的铺设延长,能少花钱、多办事,在载体建设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利用县城的技术人才为企业服务,进区企业的投入运行,需要挑选使用大批有技术专长的员工,而县城充足的人力资源正好为新办企业提供了丰富的人才库。三是能利用县城的商贸设施,为员工服务。企业的生产运行离不开员工,而员工的生活离不开商贸流域,在开发区商贸区还没健全之前,可依托县城发达的商贸设施为员工的生活提供服务。2、着眼长远,设计了宏伟的发展蓝图。在园区规划设计上坚持设计新、功能全、配套齐、标准高的原则,专门聘请了市规划设计院制订了《济西工业园区控制性规划》,对园区内10平方公里的道路、供水、供电、供气、供暖、通讯等配套基础设施进行了立体网络化规划,对园区内工业区、政务区、居住区、商贸区等功能区进行了合理布局,勾画出了工业园区建设的宏伟蓝图。3、循序渐进,注重了稳健的发展步子。园区在发展过程中,采用循序渐进,突出重点,开发一片,成功一片的发展路子,不图政绩,图业绩;不图数量,重质量;不图速度,重效益。在工作中强化了“三抓”,一抓项目引进,重点定位于“三高一无”企业;二抓在建项目速度,尽快让企业投产运营;三抓企业运行质量,让投产企业产生效益,发展壮大。4、优化环境,实现了主导产业科学聚集。“十一五”时期,根据区域比较优势和产业发展潜力,积极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围绕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基本框架,搞好上下游产品的衔接,以产业为纽带,以配套促聚集,形成关联度紧密的产业链。形成了以齐发药业、鲁西化工、鸿瑞化工为主的医药化工产业集群,以伊利乳业、阿胶制品、董老大食品、玫瑰花加工为主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以汽车齿轮、摩托车配件、压缩机、锅炉管系、钢管等为主的机械加工产业集群。5、强化服务,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机制。“全过程、全方位服务”已成为园区的服务品牌,在机制、体制方面,园区内实行“税外无费”、“封闭式管理”、“全程保姆式服务”,园区管委会和39个有行政审批职能的县政府部门共同办公,形成了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的良好格局。二、当前面临的制约因素和发展机遇(一)制约因素1、要素制约仍然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资金瓶颈制约。投入不足是制约工业园区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心片区虽是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片区,但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仍较突出,2010年中心区共需要建设资金600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3000万元,资金缺口达3000万元。东区、南区资金制约更为明显,水、电、路、蒸汽、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不健全,致使部分项目落地困难或流失。二是用地瓶颈制约。随着园区建设的加快,规模的扩张,现有用地指标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3要,用地矛盾日益凸显。同时,个别项目土地利用率不高,投资强度和投入产出率达不到要求,土地闲置的现象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土地供需矛盾已成为园区发展的重大障碍。三是人才瓶颈制约。一方面受省会“同城效应”影响,人才流失严重,另一方面人才资源开发机制相对滞后,企业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技术创新人才和实用型人才匮乏,“二次创业”缺乏足够的智力支持。2、发展方式相对落后。一是经济总量偏小。“十一五”期间,园区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但与周边先进工业园区相比,经济总量偏小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二是经济结构不合理。首先,在产业布局方面,由于发展初期过于注重产业规模,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导致产业分布相对分散,企业协作能力不强,集群集聚效应难以充分发挥;其次,在产业结构方面,园区工业重化比例偏高,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给节能减排带来巨大压力。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截至2010年底,园区内共有高新技术企业7家,仅占全部企业的11%,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5亿元,仅占园区工业总产值的15%。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明显不足,科技创新对园区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比较薄弱。3、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一是园区主体地位落实难。根据省政府有关规定,园区管委会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可以独立行使同级政府经济管理权限。但事实上管委会的主体地位均未按要求落实到位,仅具备协调职能。二是运作机制需要完善。当前,工业园区“三区两园”的格局已初步形成,但无论东区、南区还是阿胶产业园和炭素产业园,与中心区距离较远,而且一直是当地政府管理,如何实现统一管理,需要在运行体制、机制上进一步协调完善。(二)发展机遇1、宏观经济向好的机遇。未来几年,尽管经济发展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但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世界经济恢复性增长、多元化趋势不可逆转,全球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向好的态势,确保经济强劲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宏观经济持续向好,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优先发展的机遇。国家提出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集中1000亿元资金推动园区“二次创业”。国家科技部、商务部分别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省市也高度重视园区经济发展,把工业园区作为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写入规划。县委、县政府把实现工业园区“二次创业”作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平阴经济跨越发展的战略选择,在产业布局、招商引资、要素资源等方面向园区倾斜,为推动园区经济转型升级和“二次创业”提供了保障。3、产业转移的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沿海向内陆地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产业转移将进一步加快。我县是省会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地,工业园区是我县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平台,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国家对重点承接地的政策支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承接更多的产业转移项目,吸引更多的外来资本,为推动园区跨越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