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剖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LOGO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12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文化的东移南迁中国古代文化模式3一、强大的生命力在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多个文明形态,但是唯有中国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主要表现在:延续力、融合力、同化力等方面。延续力地理因素:东亚大陆特殊的地理环境提供了一个相对隔绝的状态,从而可以借助自然之力来抵御外来文化的入侵。文化同化:长期以来,中国文化明显的先进性同化以武力入主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反复出现“征服者被征服”的现象。融合力融合力:中华文化并非单纯的汉民族文化或者黄河流域的文化,而是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有机地吸收中国境内各个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从而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华文化。融合力之巴蜀文化船棺葬川剧变脸融合力之吴越文化越剧钗头凤昆曲牡丹亭吴语周立波同化力同化力:指外来文化进入中国之后,大多都逐步地中国化,融入中国文化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结果,一部分变为中国式的佛教(如禅宗),一部分反而消融于宋明理学之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佛教中国化之禅宗禅宗祖庭—少林寺菩提达摩二、文化的东移南迁地理因素(季风气候、降水充足)政治因素(北方战乱频发)人口因素(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一、“八王之乱”(291~306)二、“安史之乱”(755~762)三、“靖康之变”(1126~1127)王号姓名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八王之乱安史之乱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唐白居易《长恨歌》靖康之变钦宗1后1妃,朱皇后死于上京。10名有封号的姬妾,8人入大王寨。另外作为奴婢封职的27位,其中6人途中淹死,1人自刎,2人病死,3人归大王寨,2人被赏赐给真珠大王,13人入洗衣院。钦宗皇帝后朱氏徽宗21名公主:战乱中死3人,2人被迫为妾,剩下的16人中9入洗衣院、7人遣送到各大营寨。三、中国古代文化模式以农耕文化模式为主体自然环境农耕经济的特征农耕经济对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地理条件,天然就是发展农耕经济的襁褓:群山之间有大川,大川大河沿边又有众多的湖泊和平原。中国人大多都是居住在平原,这里土质好、水充沛,气候温和,生活安逸。从事农耕,既没有游牧民族的迁徙之苦,也没有商业的风险,于是就形成了农耕经济。自然环境农耕经济的特征农耕经济有四个特征,而几千年的中国古代社会就长期具有这几种特征:其一:农耕经济的根源是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广泛的社会分工;其二:农耕经济以土地为主要的财富,土地的聚集和争夺频繁;其三:农耕经济条件下,手工业和商业都是由农业派生出来的并为之服务的附属经济形式;其四:农耕经济条件下,农民以一家一户为基本的生产和消费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农耕经济对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就决定了农民居住在耕地的附近,决定了以家庭或家族为生产单位和社会的子细胞,决定了其民族的种种制度、行为、观念;农耕经济必然会形成宗法文化、专制主义、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等,这就需要大一统的中央集权,而这种中央集权则是宗法的基础。在农耕经济条件下,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家庭、宗族。而为了维系小家大国,必然需要一种统一的伦理道德,并以之作为精神支柱。于是孔子的学说被抬高、充实、改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成为了治国之本。因此,在中国没有出现所谓的宗教狂热。中国人重视天人合一、知行合一,重视群体观念,重视中庸之道,这些都是农耕民族形成的意识形态,而这种意识形态的系统表现就是儒家文化。伴随农耕文明中华民族表现出的观念宗族血缘观念。勤劳务实的观念。保守自足的观念。顺应自然的观念。重整体轻个人的观念。重农轻商的观念。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天子章第二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诸侯章第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卿大夫章第四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士章第五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庶人章第六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三才章第七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孝治章第八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圣治章第九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纪孝行章第十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宠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宠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五刑章第十一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1 / 3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