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态环境保护水是人类存在和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水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整个生态环境的基础承载能力,一个整体和谐、稳定的水生态环境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城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对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尤为至关。一、水生态环境的概念水生态环境的研究我国和国外还存在着一定的不同,国外主要是集中在河流生态环境用水方面的研究,国内的研究是随着水资源的短缺和水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问题而出现的。水生态环境顾名思义是指以水为核心的围绕人群空间,可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其正常功能发挥的自然因素和有关人为因素所形成的统一体。水生态环境的内容包括地表水、地下水以及与人类生活相关的各个方面,当然也包括一些人工设施在内。二、水生态环境状况首先,水资源相对缺乏,分配不合理。其次,水利用效率低,消耗浪费严重。目前,很多城市尚无中水利用措施,全部为一次性用水,浪费了大量优质水源。工矿企业用水,循环水和冷却水等如不能重复利用,单位产品耗水量较大,污水处理回用率低,农田灌溉方式粗放,是严重的水资源浪费。从工业用水来看,工业生产用水的重复利用率约为30%。远低于发达国家75%-85%的水平:万元GDP用水量为680m3,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40m3的水平。因此.如果不能在节水技术、服务上得到妥善有效地解决,将会造成水资源的更大浪费。再次,水污染严重。工业废水排放量巨大,而且,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人口的进一步增长,生活污水排放量与日俱增。1998年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量首次超过了工业废水,2002年生活污水占全国污水排放总量的40%之多,而目前城市污水处理率只有10%左右。污水排放量的增加,对河流的污染也在加剧,造成河流纳污能力减小,水质状况变差,水的生态结构发生了改变。以丹东市为例:(1)全市水资源总量为87.68亿m3,比常年值减少12.9%。其中地表水资源量86.23亿m3,折合径流深576mm,比常年值减少13.4%。全市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偏少,全市平均降水量1064mm,折合降水总量为159.31亿m3,比常年值减少6.5%。2005年全市总用水量96904亿m3,其中生活用水占6.4%,工业用水占11.76%,农业用水占78.58%,生态环境用水(仅包括人为措施供给的城镇环境用水和部分河湖、湿地补水)占0.2%。(2)2005年全市用水消耗总量69046万m3,工业耗水占7.86%,生活耗水占5.16%,生态耗水占0.24%。全市综合耗水率(消耗量占用水量的百分比)为71%。(3)2005年全市污水排放总量8.53亿t,其中工业污水占2/3,第三产业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水占1/3。根据27条河流46个监测断面的水质资料,对1473km河流水质进行了评价,全年期水质总体状况是:l类水河长占29.46%,Il类水河长占42.36%,IIl类水河长占20.84%,IV类水河长占3.33%,V类水河长占1.22%,劣V类水河长占0.34%。三、水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制定水资源综合开发规划方案,做到合理开发、节约使用和防治污染三者兼顾,并结合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合理配置,作到节约和高效利用是目前水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有效措施,也是走水的可持续发展道路。1、加强水资源规划管理,强化取水许可制度。采用水资源规划管理和取水许可制度是保障水资源分配合理,高效利用和发挥最大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和办法。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水法》、《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细则、《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等相关的法律规定来强化水资源的规划管理,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建立有保障的体系和制度。2、合理中水利用,降低消耗,建立节水评估制度根据建设部1995年发布的《城市中水设施管理暂行办法》第二条内容,中水是指部分生活优质杂排水经处理净化后,达到《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按照以上的说法,中水利用,既可减少污染,又可增加可利用的水资源,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城市建设逐步向绿色生态建设发展的同时,中水利用成为一个发展方向。中水利用以后,有些用水可以直接利用中水,一方面节约了水资源,避免造成水资源的浪费,降低了用水消耗,另一方面也降低了用水的费用,为企业节省了成本。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是我国提出来的解决我国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以总量控制为原则,使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就必须建立一套切实可行和行之有效的节水评估制度,把节水评估和水资源分配以及水价制度有机结合起来,以评估结果作为水资源分配利水价格定价的依据,促使企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节约用水和居民生活消费方式的改变,充分发挥节水评估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督导作用,推广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指导各行各业开展节水工作,以提高水的有效使用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活消费方式的改进,建设节水型社会,从源头上减少用水量,减轻对水生态环境压力,同时要大力加强污染源治理。3、加强水工程措施,降低水体污染,保护水生态环境。《“十一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思路》中确定的水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在满足以下三个前置条件———污水治理投资增长到占GDP2%以上,工业废水、废气达标排放率稳定在90%以上和三次产业的比例按有关“十一五”规划得到调整———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基本维持在“十一五”末期水平“增产少增污”;80%以上的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基本达标,全国地表水过控断面好于V类水质的达到75%以上: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应达到40%。水污染防治是集中解决水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同时预防水污染也就是保护水生态环境,治理水污染也意味着改善水生态环境。水污染防治立法目的明确,就是防治水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应当通过不断立法完善和健全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通过立法加强政府在水生态环境治理和污染防治方面的主导作用,通过政府正确引导,正确定位,强制污水达标排放,开展水质监测,对污水排放征收费用,或者政府建立污水处理厂,对污水排放进行运行监督。4、开展宣传教育,促进人们树立水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水生态环境保护应该全民参与,可以借鉴国外的环境保护实践经验,公众参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水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现阶段我国公众对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还很淡薄,参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还太小,所以要加强节水宣传力度,把关心水、珍惜水、保护水变成每个市民的自觉行动。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相关,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工作,广泛开展珍惜、保护和节约的宣传活动,唤起公众的水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群众在水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群众参与的水生态环境保护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