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延安城镇化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姓名:尉发昌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城市规划与设计指导教师:黄明华;李应存20060612延安城镇化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作者:尉发昌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周忠学.任志远.ZHOUZhongxue.RENZhiyuan陕北黄土高原城镇体系及城镇化模式-山地学报2007,25(2)发展小城镇,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是推动陕北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对陕北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和功能结构的定量研究,分析了本区城镇体系及城镇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本区城镇化及城镇体系建设的模式.2.学位论文黄和伟百色“右三角经济区”区域城镇体系发展研究2007进入21世纪,我国将迎来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为真正实现我国城镇化的有序快速发展,在西部欠发达地区构建合理完善的城镇体系,以实现最佳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实现区域城镇体系发展总目标。百色“右三角经济区”是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城镇结构不合理,与我国新时期城镇体系建设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规划合理的百色“右三角”区域城镇体系是当前百色市城镇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城镇体系研究情况进行调查,收集城镇体系发展的一些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城乡一体化理论,其次结合百色“右三角”城镇体系发展的基础条件及百色“右三角”区域城镇体系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是:城镇化水平低,城镇等级体系发育不完备,城镇规模过小,从而为百色“右三角”区域城镇体系构建提供依据,再次以百色市2004年总体规划为参考,提出百色“右三角经济区”区域城镇体系发展一些构想:百色“右三角”应构建多增长极发展模式。最后提出了百色“右三角”区域城镇体系发展目标:到2015年,把“右三角”建设成为以铝工业为主的广西新工业基地,及落实百色“右三角”区域城镇体系发展的政策措施、经济措施、人力资源保障等。3.期刊论文龙彬.常延聚.Long-Bin.ChangYan-ju促进重庆市城镇化发展的城镇体系调整对策-重庆建筑2004,(2)加速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作为城镇化之根本的城镇体系建设,其职能类型、规模等级、空间布局三大结构,对引导生产要素流动、资源合理配置、城镇协调发展等影响城镇化的基本因素产生了直接作用.文章分析了当前城镇体系因结构不合理对城镇化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提出了调整重庆市域城镇体系结构、促进重庆城镇化发展的若干对策及建议.4.期刊论文赵静杰.徐晓梅.张晓英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及城镇体系的构建-经济纵横2006,(12)吉林省城镇化的发展能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为人口向城镇集中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和提供坚实的经济支撑.本文在分析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及构建城镇化体系的思路.5.学位论文李慧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及城镇体系研究2007在当前的中国,大力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的发展在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随着经济建设的深入,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在城镇化的总体思路下,积极引导和支持小城镇沿着科学有序的方向发展,对于中国的城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市镇的勃兴,农村市镇经济的繁荣和社会文化的昌盛令人惊叹。对明清长江三角洲的城镇发展研究,从源头上探讨城镇发展的历程和动因,可以为当今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在经济、文化、城市等诸多领域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依据,其意义可谓深远。论文共分五部分:第一章作为论文的导论部分,总结了不同学科对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的研究现状,阐明了研究意义,确立了研究方向;第二章从自然、历史、文化三个方面叙述了长江三角洲的发展背景;第三章在资料整理的基础上,对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市镇的发展分布进行阐述;第四章从形式和功能两方面对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的城镇化发展进行论述;第五章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镇体系为对象进行了城镇体系的分析。6.期刊论文吴小渝关于西部城镇化问题的思考-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3,(4)我国西部城镇化发展主要存在城镇化水平低、城镇体系不合理、城镇化质量差以及人口压力大等问题;加快西部城镇化进程需要健全城镇体系、树立新的区位优势观、改善城市经营状况,并注重制度创新.7.学位论文庞丽甘肃省城镇体系结构研究2003该文从城镇体生活费研究的理论出发,以实证研究为主,对西部地区的典型代表—甘肃省域城镇体生活费结构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提出了结构优化的一些措施,最后对甘肃省城镇体系发展的对策建议及制度安排进行了探讨.全文首先分析了甘肃省城镇体系发展的区域背景,甘肃省由于气候干旱、地貌复杂、水资源贫乏、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省域经济发展缓慢,城镇化水平低下,而薄弱的经济基础和较低的城镇化水平又导致省域城镇体系的低层次发展,应用哲夫(Zipf)规模颁模型确定城镇体系处于倾斜发展阶段.分析甘肃省城镇化现状并对2002-2020年全省的城镇化水平进行预测.对全省各城市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则综合条件从优到劣的排列顺序依次为:兰州、嘉峪关、金昌、白银、玉门、天水、武威、酒泉、敦煌、张掖、西峰、平凉、临夏、合作.通过城市综合水平的评价,可以定量地了解各城市之间的发展状况,优势与劣势,从而为制定优化目标提供必要的依据.8.期刊论文李敏徐州市域城镇体系现状与发展研究-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0(2)本文在分析徐州市域城镇体系的现状特点及其发展的区域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剩余劳动力转化法,预测了2010年市域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0%~55%,提出了城镇化发展应走乡村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相结合的道路,并探讨了城镇体系的发展战略.9.期刊论文周亚昆.辛玉华中国城镇化道路的特色浅探-经济纵横2001,(5)中国城镇化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必须从国情出发,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采取以下政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在全国和各区域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放在更突出的位置.10.学位论文肖万春中国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2005农村城镇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城乡融合的通途。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揭示农村城镇化的实质内涵、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角度评价农村城镇化水平,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方针、战略目标、发展思路、对策建议和政策选择,以加快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本文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主要运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①抽象分析与具体分析相结合;②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③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④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⑤比较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⑥结构分析和制度分析相结合。在这些方法中贯穿调查研究:一是对我国几个典型地区农村城镇化发展情况进行广泛调查,力求获得全面、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二是利用信息手段网上收集国内外有关资料,便于比较分析;三是召开有关专家、部门负责人座谈会,进行专家咨询。在收集丰富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处理,通过理性分析和思考探索,努力形成比较系统的在理论上有创新性和超前性,在实践中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本文围绕中国农村城镇化这一主题,从四大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引言。主要阐述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现实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重点和方法,为下面对农村城镇化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提供平台。第二部分:第1章至第4章。这一部分是论文的理论分析部分。在详细分析农村城镇化理论研究情况的前提下,站在前人研究成果之上,进一步进行基础性分析,揭示农村城镇化的内涵、特征、类型、水平度量,剖析农村城镇化结构效应原理;运用这些理论和原理,探讨中国农村城镇化的依托和机制,构造农村城镇化机制体系,揭示农村城镇化运行的内在规律和农村城镇化机制体系运行的条件。第1章剖析农村城镇化内涵:一是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城镇聚集;二是城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三是城镇反哺农村,城镇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促使农村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和农民生活方式现代化;四是城乡作为一个整体达到融合,实现城乡资源的高度共享。第2章和第3章揭示农村城镇化结构效应:农村城镇化发展,依托结构互利效应、结构升级效应、结构聚集效应和结构开放效应的强化。农村城镇化结构效应的发挥,是在相应的动力机制、聚集机制和开放机制作用下实现的。比较利益驱动是城镇化的原动力机制,城镇间以及城镇与农村间的相互作用是城镇化结构互利效应强化的基本动力机制,技术进步和新型工业化发展是城镇化结构升级效应提高的主导动力机制;农村城镇化的聚集机制是由竞争利益机制、政策调控机制和分工协作机制有机结合形成的;农村城镇化开放机制主要是指产业关联机制、贸易机制和教育培训机制形成的机制体系。农村城镇化机制正常发挥作用的条件是:良好的资源配置制度、有效的产业组织制度和灵活的企业制度;有效率的供求结构和科学的收入分配结构;现代化的社会结构。第4章建立农村城镇化水平度量指标体系和度量模型。单一的人口指标标准不能准确衡量农村城镇化水平。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度量指标的设置,既不能照搬单一的人口指标法,也不能面面俱到,要从城镇化数量和素质的有机结合上设置由农村城镇化基础水平指标、农村城镇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和农村城镇化潜在动力指标等3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组成的城镇化水平指标体系。根据发达国家农村城镇化基本实现的一些参考标准和我国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标准,结合我国当前实际,设置我国农村城镇化基本实现的指标体系标准值和相应的权数,建立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综合指数模型和城镇化水平阶段标准。第三部分:第5章至第9章。这一部分是论文的主干。从实证角度对国内外农村城镇化进行系统分析,进一步揭示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规律。第5章比较分析美、日和印度等典型国家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经验:城镇化发展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这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具体体现在:一是城镇化发展必须以产业发展和企业聚集为支撑;二是市场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前提;三是大城市的超先发展要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为依托;四是政府的有效调控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五是人的需求和创造性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第6章分析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历史进程和现状: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综合指数还处在初期阶段的后期。农村城镇化结构互利效应机制被扭曲,城镇化结构互利性差;创新机制乏力,城镇化结构升级效应不明显;产业布局分散,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城镇化结构聚集效应弱;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还没有形成,城镇化开放效应没有充分发挥。当前我国农村城镇化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以城镇建设政策替代城镇化政策;二是把城镇化政策等同于工业化政策;三是缺乏区际城镇化协调政策;四是城乡政策分割。第7章主要对我国农村城镇化典型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了一些基本结论:一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道路是从全国整体而言的;二是各区域城镇化模式必须立足自身实际;三是依托现有城镇实现城镇集群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四是社会资本是城镇化发展的主导资本;五是要实现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作用的有机统一。第8章主要分析我国农村城镇化成本风险问题:当前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面临经济成本风险、社会成本风险和伦理道德成本风险加大的严峻形势,必须建立城镇化成本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预警机制,对城镇化成本风险警级进行相应的预警。第9章主要分析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方针、战略目标、发展思路和前景展望。坚持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村域协调发展是我国城镇化发展方针。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是城镇化水平综合指数大于50%,中期目标是城镇化水平综合指数大于65%;远期目标是城镇化水平综合指数大于90%。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村域统筹协调发展,强化城镇化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