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引导学生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势——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世界历史实验教科书(川教版)的编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下册(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教育部2002年6月下达的关于同意立项编写的编写方案编写的。在编写指导思想上,除贯彻川教版《中国历史》实验教科书编写说明中已提及的方面外,还特别注意从世界历史的特点出发,突出教材的时代性,引导学生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势,使之具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和国际意识,力求充分发挥世界历史的借鉴功能和育人功能。按《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同川教版《中国历史》实验教科书一样,《世界历史》教科书采取主题与时序结合、主题下分课的体例。教科书十分重视历史内容的时序性,注意主题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呼应,以反映历史学科的特点。《世界历史》教科书由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三大板块构成。为便于学生学习,在不影响课程目标实现的前提下,我们对《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所列的学习主题作了必要的调整。调整后共设18个学习主题,安排45课、6个主题活动。其中,世界古代史设5个学习主题,安排11课和1个主题活动;世界近代史设6个学习主题,安排17课和3个主题活动;世界现代史设7个学习主题,安排17课和3个主题活动。为便于教学,使九年级上、下学期的学习内容较为均衡,所以将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中的1—4学习主题的内容安排在《世界历史》上册,将世界近代史的5—6学习主题和世界现代史安排在《世界历史》下册。《世界历史》上、下册教科书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功能,与川教版《中国历史》基本相同,只是在课文中增加了中英文名词对照。根据教育部关于在世界历史等学科教科书中加入中英文名词对照内容的要求,本教科书对首次出现的重要概念、重要事件和著名的外国人名、地名以及科技新名词均用英文括注。其他相同部分,这里不再赘述。下面仅就世界历史教科书编写中的几个问题作一些说明。一、关于对《课标》“内容标准”的知识内容进行重新构建和对内容的调整补充问题。为增强世界历史教科书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历史内容的内在联系,更好地实现历史课程目标,我们在世界历史教科书编写中,坚持依据《课标》而不囿于《课标》,对《课标》“内容标准”的知识内容进行重新构建或对内容作了必要的调整补充。《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是编写历史教科书的重要依据。我们反复学习《课标》,体会它体现的新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力求全面贯彻《课标》规定的历史课程目标,根据《课标》选择和安排课程内容,采用《课标》中可行的“教学活动建议”。但《历史课程标准》毕竟还是实验稿,它需要在教材编写和教材实验中不断完善。我们吸收了近两年来历史学界、教育界多数专家、教师对《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意见,在遵循《课标》、有利于更好地实现《课标》的总体目标的前提下,对《课标》的某些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补充。1重新构建《课标》的“知识内容”,反映历史内容的内在联系。为了突出古代东西方文明各自的特征,教科书将《课标》中的《上古人类文明》、《中古人类文明》两个主题的知识内容,分别按古代亚非、古代欧洲重新组合,构建了《古代亚非文明》和《古代欧洲文明》两个主题。为了反映近代欧美主要国家资本主义发展与殖民扩张、殖民掠夺的关系,教科书将《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与《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两个学习主题合并为《欧美国家的巨变和殖民扩张》一个主题,从而突出了历史现象的相互联系,简化了教材的头绪。教科书将《课标》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两个不同历史时代的主题合并为《工业革命》一个主题,这样处理,突出了两次工业革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反映了科技革命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渐进发展轨迹。教科书的现代史部分,将《课标》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两个主题的相关内容,合并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崩溃》的主题,这不仅加强了教材内容的联系,还呼应了后面《当代世界格局的演变》的主题。教科书又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这一主题中的有关“欧洲联盟”的内容调整到《当代世界格局演变》中,作为经济全球化趋向的重要内容,从而使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更加突出。《课标》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与华盛顿、拿破仑等历史人物的活动分别作为独立的内容标准。我们认为,华盛顿、拿破仑等历史人物的活动都是贯穿在有关革命的进程中的,不宜分割。为此,教科书根据《课标》在不同地方提出的知识内容要求,重新构建了《英国的新生》、《美国的独立》和《法国大革命》三课,又在《美国的独立》中单列“美国国父华盛顿”一目,在《法国大革命》一课中单列“拿破仑和拿破仑帝国”一目,从而使教材脉络清晰、重点突出,更好地体现了《课标》的要求。2对《课标》未作要求的重要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课标》将“了解罗马共和国的兴衰”列为知识内容要求,但未涉及罗马帝国。而有关罗马帝国的建立、罗马帝国的繁荣以及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等历史知识,对于全面认识古代罗马乃至古代欧洲的历史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教科书在《古代罗马》一课中,补充了“罗马帝国”一目。类似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而《课标》未作要求的“美国领土的扩张”、“沙皇俄国的扩张”也分别在《美国南北战争》和《俄国农奴制的废除》两课中单列子目作了叙述。古希腊的雕塑,是世界古代艺术的辉煌成就,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有重要作用,而《课标》未作要求。为此,教科书将“古希腊的雕塑”作为一目,列入《古代的科学技术与造型艺术》一课中。此外,在《亚洲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发展》一课中,除突出《课标》要求的战后印度经济的发展外,还补充了《课标》未作要求的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韩国、新加坡、中国的香港和台湾经济高速发展的史实,在《非洲的独立浪潮和拉丁美洲国家维护主权的斗争》一课,增写了《课标》未作要求的“亚非会议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因为亚非会议的召开和不结盟运动的诞生,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兴起,反映了第三世界在国际事务中地位、作用的增强。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教科书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内容标准’之外的知识,并使之与‘内容标准’所要求的部分在呈现方式上有所区别”的要求,教科书对增加的子目,均用号标明,只作阅读材料,不作考查要求。3对《课标》中有关“文明的冲突与融合”、“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等内容作了一些调整。《课标》将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征服地中海世界等“暴力冲突”视为两种文明的冲撞,与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传播等“和平交往”并列为文明交往的基本方式。根据史学界多数学者的意见,我们在教科书中将“文明的冲撞与融合”的主题标题更为“古代文明的交融”,突出古代文明的和平交往。对亚历山大帝国东征、十字军东征等暴力冲突,突出其侵略性和战争给东方和西欧造成的巨大灾难,但同时指出客观上它为不同文明的接触提供了一定的条件。《课标》世界现代史的第五学习主题标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但“内容标准”只涉及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内容,未涉及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容易给人造成社会主义的改革都失败了,且社会主义国家都“演变”了的错觉。为此,教科书将“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的标题改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并作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崩溃》这一主题下的一课,反映两极格局的崩溃。在本课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一目中,还增写了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通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坚持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巨大成就,以此同苏联、东欧国家改革的失败作鲜明的对比。这样编写,既突出了《课标》要求的主要内容,又使所呈现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更强二、关于在世界历史教科书中体现渗透时代精神的价值取向问题。我们在世界历史教科书编写中,力求反映课程内容与社会的联系和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力求体现了渗透时代精神的价值取向,充分发挥世界历史的借鉴功能和育人功能。为此,编者从以下四方面做了努力:1揭示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的规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时代发展的大势,是世界历史的重要育人功能。教科书根据《课标》,以文字和插图形象地展现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走向和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历史发展脉络。教科书着力阐明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在讲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形成和发展时,揭露了美国为独霸世界、建立单极秩序进行的种种活动。教科书还通过古代的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近代的拿破仑帝国、大英“日不落帝国”以及德、意、日法西斯等的崩溃史实,证明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任何国家称霸世界的野心在历史上都未能得逞,都没逃脱失败的命运。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教科书阐述了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历史过程。教科书从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16世纪初的新航路开辟把世界连成一体、人类逐渐步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世界一体化阶段讲起,再通过讲两次工业革命的历程和影响,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又通过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知识经济的出现,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趋向的形成。教科书以具体的史实说明,经济全球化是地理大发现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教科书客观地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指出它既有利于推进各国的经济技术合作,有助于借助国际合作的力量应对当前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容易加剧不公平的国际竞争,形成富国更富,穷国更穷,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沦为发达国家的经济附庸。教科书在辅栏目中安排了“经济全球化为什么是一把双刃剑?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你认为我国应采取怎样的对策?”的讨论,从而丰富和提升了教科书的思想教育内涵。2阐明人类文明的多元性,说明各种文明的相互交流和借鉴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引导学生增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吸纳人类共同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世界不同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以及不同民族生活习俗及早期传统,分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明,世界呈现出多元文明共存的局面。世界各种文明之间,既有吸纳融合,又有排斥斗争。教科书具体叙述了古代东方的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突出其大河流域农耕文明的共性,反映了各国具有代表性的文明成就。教科书还介绍了古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奴隶制文明,充满资产阶级民主精神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教科书对世界各国在文学、艺术、思想和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人类共同成果给以充分肯定,如称阿拉伯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是“世界文学的瑰宝”,称希腊悲剧《俄底浦斯王》是“不朽的世界文学名著”。教科书还通过对古希腊雕塑、文艺复兴和西方现代绘画作品的赏析,培养学生对世界优秀文化的认同感。教科书突出各种文明的交流、借鉴,推动着人类历史的进步。教科书不仅以具体史实说明同一地区不同国家的文明交流。如中国与日本的交流,特别是中国文明对日本文明的影响,促进了日本国家的发展;着重叙述了马可·波罗东游的事迹、阿拉伯数字及中国四大发明西传欧洲的史实,说明古代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相互影响,创造了新的辉煌。教科书还介绍了近代西方的科学技术、教育制度影响日本,促进日本社会经济发展的史实。教科书还以世界眼光审视世界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现象。教科书未把新航路的开辟单纯看成只是欧洲人的活动,而是将其放在中国发明的罗盘针的应用为远洋航行创造了条件的世界背景下,突出它是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壮举;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也未局限于欧洲的范围,而是突出它的世界性,强国“把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教科书对两次工业革命影响的叙述,也跳出了欧美的界限,突出第一次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的新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教科书这样编写,其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从而激励学生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更好地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3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进步性、野蛮性、扩张性以及资本主义制度不可克服的种种矛盾,帮助学生初步形成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