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环境友好企业指标体系修改设想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发展中心陈颖刘文祥2研究目的体现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单元——环境友好企业的特征加快实现国家“十一五”规划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目标,促进环境保护事业历史性转变促进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开展清洁生产,深化工业污染防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使创建指标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企业对照指标查找不足3研究路线分析总结现行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与合理性通过研究平台完善指标体系召开研讨会,广泛征询环保系统工作人员、行业专家、环保专家、企业的修改意见总结实际工作经验,通过在典型企业试用,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28/29现行指标体系分析环境友好企业特征总结广泛征询意见案例研究完善指标体系研究路线5制订标准的政策和法律依据《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关于印发〈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申报、命名和管理规定(试行)〉等文件的通知》《关于印发〈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关于开展创建国家环境友好企业活动的通知》《关于加快推进企业环境行为评价工作的意见》《关于印发ISO14000国家示范区管理办法的通知》6新型工业化道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7其它标准依据各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标准环境标准标准化环境管理体系生态工业园区创模城市等8制订标准的主要理论依据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现代企业环境管理9循环经济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融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3R”原则:资源的再使用(Reuse),再循环利用(Recycle),污染减量化(Reduce)10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实现三个层次:企业内部的物料循环生态工业园区的构建循环经济型社会的建立11清洁生产联合国环境署定义: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期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生产过程: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削减所有废物的数量和毒性产品:要求减少从原材料提供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强调污染的预防和削减12现代企业环境管理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体系EMS环境标志环境行为评价EPE生命周期评估术语和定义T&D产品标准中的环境指标企业内部建设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制定适当的内控环保标准法律法规执行体系建设绿色营销全面质量和环境管理135R原则研究(Research):重视研究减少企业对环境污染的对策;减少(Reduce):减少或消除有害废弃物的排放;循环(Recycle):对废旧物进行回收处理和再利用;再开发(Rediscover):变普通产品为绿色产品;保护(Reserve):积极参与社区的环保活动,树立环保意识14指导原则5R原则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环境友好企业特征生产可持续发展资源合理利用全过程环境友好构建和谐社会经济效益好科技进步环境保护与经济同步发展节能降耗循环利用再生资源化污染预防削减排放企业生产和管理在产品生命周期内体现环境友好环境安全、健康履行社会责任与义务执行法律法规16指标体系结构现行指标体系环境指标(6个)管理指标(12个)产品指标(4个)修改设想:基本条件(6个)生产可持续发展(5个)污染防治(6个)资源利用(5个)环境管理(11个)社会责任延伸(3个)(一)环境指标现行指标分析1、企业排放各类污染物稳定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2、企业单位产品综合能耗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3、企业单位产品水耗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6、企业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4、企业单位工业产值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5、企业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1、自觉实施清洁生产,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2、新、改、扩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率达到100%,并经环保部门验收合格;3、环保设施稳定运转率达到95%以上;4、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均达到100%;5、厂区清洁优美,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6、排污口符合规范化整治要求,主要排污口按规定安装主要污染物在线监控装置并保证正常运行;(二)管理指标现行指标分析7、依法进行排污申报登记,领取排污许可证;8、按规定缴纳排污费9、三年内无重复环境信访案件,无环境污染事故10、环境管理纳入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有健全的环境管理机构和制度;企业环境保护档案完整;各种基础数据资料齐全,有企业定期自行监测或委托监测的监测数据11、企业周围居民和企业员工对企业环保工作满意率达到90%以上12、企业自愿继续削减污染物排放量(二)管理指标现行指标分析1、产品及其生产过程中不得含有或使用国家法律、法规、标准中禁用的物质2、产品及其生产过程中不得含有或使用我国签署的国际公约中禁用的物质3、产品安全、卫生和质量应符合国家、行业或企业相关标准的要求4、在环境标志认证范围之内的产品,按照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标准要求进行考核,已经获得环境标志的产品不再考核(三)产品指标现行指标分析21拟新增指标工业增长科技发展能源结构合理自然资源合理开发与生态保护环境事故应急与防范产品能耗与环境有害物信息标识售出产品回收再利用通过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行业环境认证环境健康保证员工环保素质10/2922基本条件1.企业(包括下属子公司、分公司)遵纪守法,生产的产品、使用和开发的技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近三年内未发生重大、环境特大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三年内无重复环境信访案件,未有重大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案件。2.制定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对潜在事故或紧急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预防和应急响应程序和措施。3.企业排放各类污染物稳定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依法进行排污申报登记,领取排污许可证,按规定缴纳排污费。23基本条件4.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等环保制度。5.产品安全、卫生和质量应符合国家、行业或企业相关标准的要求;产品及其生产过程中不得含有或使用国家法律、法规、标准中禁用的物质,以及我国签署的国际公约中禁用的物质。6.厂区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环境功能区和环境质量标准,厂区建设符合国家节水、节地、节能、节材等相关要求,清洁优美,与周围环境协调24生产可持续发展1.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达到同行业国内先进水平2.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企业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3.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吨标煤/万元)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4.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m3/万元)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5.企业自愿持续削减污染物排放和资源消耗指标,削减速度高于同时期国内同行业控制水平25污染防治1.自觉实施清洁生产,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2.优化能源结构,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3.有偿使用、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保证生产地区生态环境质量4.固体废弃物和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危险废物纳入到全国危险废物处置体系5.单位产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6.单位产品废水排放量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26资源利用1.企业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其中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2.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3.中水回用率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4.产品使用能效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并在产品说明中标示能效5.对售出产品废弃物规范化回收和资源再生利用,提供保养、节能服务27环境管理1.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有健全的环境管理机构和制度;企业环境保护档案完整;各种基础数据资料齐全,有企业定期自行监测或委托监测的监测数据2.工业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执行率近三年达到100%3.企业环保设施运转率95%以上4.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28环境管理5.机动车环保定期检测率达100%6.建立科学完善的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消除污染安全隐患7.在环境标志认证范围之内的产品,按照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标准要求进行考核,已经获得环境标志的产品不再考核8.按相关规定标识主要产品的有害物质含量,符合或接近国际市场准入标准和要求29环境管理9.通过安全、环境与健康环境(HSE)认证或达到HSE认证考核要求10.排污口符合规范化整治要求,主要排污口按规定安装主要污染物在线监控装置并保证正常运行11.企业对员工环境保护知识以及环境认证的培训合格率≥90%30社会责任延伸1.企业发展与环境和谐,周围居民对企业环保工作满意率≥90%2.企业为保护社区公众环境健康履行义务、承担责任3.环境信息平台完善度达到100%31说明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工业增加值=工业净产值-支付给非物质生产的费用-利息支出+固定资产折旧+大修理基金工业增加值是反映生产活动新增加的价值和转移价值,可以比较确切地反映生产的规模、速度和效益。32环境信息平台完善度达到100%解释:以网络或其他形式建立公众信息平台,公开企业污染物种类、排放量和厂区环境质量等环境监测数据;向资源综合利用管理部门或社会提供本企业可综合利用的产品种类、生产量、销售量、出口量等。33敬请各位领导多提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