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漫漫二战前苏军装甲力量的发展与战术思想的演进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军事漫话MILITARYRAMBLEMODERNWEAPONRY2010.0160苏联红军的装甲力量,无论是在军界还是史学界,都是一个永远说不尽的话题。隆隆向前横扫千军的坦克集群、无数被载入教科书的经典战例,造就了苏军近半个世纪的神话与传奇。从T-34到T-80,这些综合性能大多领先于对手半拍的坦克,和驾驭数万辆钢铁怪兽的百万大军,也成了从纳粹军队到北约联军的永远挥之不去的梦魇。苏军的坦克部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作战经验最丰富的部队。它的辉煌和骄傲,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奠定的。那么在二战爆发前,苏军的装甲力量,又经历过怎样的发展和曲折呢?二战前苏军装甲力量的发展与战术思想的演进☆千里蹒跚起步苏俄军队对坦克和装甲车辆的认识和使用并不晚,甚至领先于一些军事强国。早在1909年,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专职司机和车库总管弗朗西斯A凯格赖斯,出于沙皇冬季出行需要的考虑,给沙皇的一辆汽车设计了一种轻型橡胶履带系统,改装后的汽车可以方便地进行越野机动和雪地行驶。这辆车很快引起了军方将领的注意。1913年,该设计由俄罗斯波罗的海工厂加以改进,并进行了少量生产。经过试验,证明这些车辆的设计是很成功的。1915年,普梯洛夫工厂生产出第一批按照凯格赖斯原理制造的半履带装甲车。经过严格的试验,军队订购了60辆,其中30辆装有机枪塔,塔内安装2挺机枪,配6000发子弹。这是俄罗斯军队最早使用的装甲战斗车辆。在一些资料中,这种半履带车辆被直接称为“坦克”,而在实际战斗中,也往往被当做坦克使用。十月革命后,苏俄红军缴获了部分车辆,在内战和苏、波战争中应用,一直服役到1920年。不过,这显然不能看作红军真正在战场上使用坦克的开始。1919年春,红军乌克兰第2集团军在扎赫瓦奇尼缴获了白军2辆法制“雷诺”FT小坦克。红军对他们非常重视,还将其中一辆运往红色索尔莫沃机器制造厂进行分析研究。列宁要求训练中的俄军T-80主战坦克征途漫漫T-34坦克被公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性能最出色的坦克在德国“黑豹”坦克投入战场之前德军没有与之匹敌的坦克它对以后坦克的研制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MODERNWEAPONRY军事漫话MILITARYRAMBLE二战前苏军装甲力量的发展与战术思想的演进612010.01以此为蓝本,研制出一种适合红军使用的新型坦克。但是,当时红色索尔莫沃工厂不具备仿制整车的能力,于是又有两家工厂加入到仿制工作中来。圣彼得格勒的依热尔工厂生产装甲板,莫斯科汽车制造厂(后先后更名为斯大林汽车制造厂和利哈乔夫汽车制造厂)负责生产动力装置,总装在索尔莫沃工厂进行。1920年8月31日,苏俄第一辆国产坦克下线,该坦克行驶了60多公里,经历了各项严格的考核。1920年12月1日,军事工业委员会(1919年9月成立)向列宁报告,红军的第一辆坦克诞生。列宁于同一天下达指示,命令再生产14辆这样的坦克,并要求在翌年春季完成生产任务。任务十分顺利地完成了。第一辆坦克命名为“为自由而斗争的战士列宁同志”,以后出厂的坦克依次命名为“巴黎公社”、“红色战士”、“伊利亚莫罗曼”、“无产者”、“暴风雨”、“胜利”等等。这些苏俄首批自行生产的坦克被赋予KS坦克的编号。与“雷诺”原型坦克相比,KS坦克作了重大改进,特别是武器系统。“雷诺”坦克只能在机枪或火炮中选择一种武器装备,KS坦克在少量生产后,即全部安装了37毫米火炮(配250发炮弹)和7.62毫米机枪。众所周知,内战中的苏俄红军主要突击力量是骑兵,红军的许多将帅均在使用庞大的骑兵集团作战中颇有建树。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坦克的忽视。事实上,在作战中,不少红军将领们非常敏锐地发现了尚处于幼年期的坦克的强大战斗力。1920年,红军用缴获的坦克组建首批汽车坦克队。每队编有3~4辆坦克、3~4辆摩托车、3辆轻便汽车、4辆载重汽车、1个铁道列车编组。到了年底,一共组建了11个汽车坦克队。当时国内战争已近尾声,红军坦克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但在苏、波战争中,坦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运用。在西方面军反击波军的明斯克战役中,第15集团军将配属的6辆坦克集中起来攻击波军阵地。在隆隆前进的坦克面前,近一个团的波军几乎未发一枪便弃阵而逃。红军将领对坦克在战斗中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装甲部队极大地提高了红军合成兵团的突击力量。战场上的现实需要大大激发了一些天才的灵感,关于坦克的奇思妙想层出不穷。最另类的应属马克西莫夫工程师于1919年设计的“盾牌手”坦克了。它是一辆超轻型单人坦克,重2.25吨,发动机功率29.4千瓦,最大速度17公里/时,装备有机枪。在当时各国对坦克的设计和运用尚处于摸索阶段时,这个设计的确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1920年,军事工业委员会举办了坦克优秀设计竞赛,经过激烈竞争,伊热夫斯克工厂提交的水陆两用坦克设计方案获得优胜。快速发展国内战争结束后,苏联进入了全面建设时期。沙皇俄国留给苏联的工业体系本就十分薄弱,基本谈不上拥有自己的汽车工业,而且几乎没有什么重工业。长期的战乱又使得恢复和重建工作举步维艰。到20年代中期,苏联钢铁的产量尚不足战前的五分之一,居民的日用必需品也得不到保障。T-16/18坦克在这种情况下,苏联仍高度重视坦克工业发展。1924年5月6日,国防工业中央管理局(又称坦克局)在莫斯科成立,负责指导坦克装甲车辆的设计与生产。同年底,坦克局即提出了新一代轻型坦克的技战术指标:重量2.95吨,时速12公里,装一门37毫米炮或一挺机枪,装甲厚度16毫米,乘员2人。1925年春,又应红军总参谋部的要求对方案进行了调整,坦克重量增至4.92吨,炮塔同时装有火炮和机枪两种武器。1927年5月,第一辆样车顺利制造出来,这就是T-16轻型坦克。在随后的测试中发现,T-16的防护力明显不足,重机枪发射的子弹也能将其穿透。工厂随即研制了增加装甲厚度的T-18坦克。1928年,T-18坦克开始批量生产。T-16/18也被称为MS坦克(MS意为“小型支援”)。1929年11月,在中东路事件中,T-18坦克披挂上阵,重创张学良的东北军,为苏军的全面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其后,少部分T-18曾在张鼓峰和诺门坎战斗中用于对日作战。随着一系列性能先进的中型和重型坦克加入现役,T-18轻型坦克逐渐退居二线作为训练使用。到了卫国战争时期,已成为古董的T-18再度操戈,大约有450辆被改成固定火力点的T-18和160辆当做移动火力点的T-18为抵抗法西斯尽了自己最后的苏联红军宣传画上的“雷诺”坦克。“雷诺”坦克及其改型是内战中红军不多的装甲部队中的绝对主力T-18坦克(右),是苏联自行设计并投入生产的第一种坦克军事漫话MILITARYRAMBLEMODERNWEAPONRY2010.0162义务。作为苏联自行设计并投入生产的第一种坦克,T-16/18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总产量达960辆。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苏联实现了由农业国家向工业发达国家的转变,其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由51.5%上升到70.2%,一大批工业企业迅速建立。在这之后,一批又一批的坦克从设计师的案头走向了生产线,又从生产线驶向了翘首以盼的部队。日后的世界第一坦克大国,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便已初具雏形。T-26轻型坦克1930年,苏联从英国维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购得了E型6吨轻型坦克,经过广泛的研究测试后,决定在此基础上建造苏联自己的轻型坦克。生产任务由列宁格勒的布尔什维克工厂承担。1931年,首批120辆坦克出厂,并被命名为T-26M1931。重量为8.6吨,最大速度为32公里/时。该坦克最主要的特点是双炮塔,装有两挺机枪,另有少量指挥型坦克装有37毫米火炮。经过实践使用,部队认为双炮塔的设计实际意义不大,而T-26M1931的火力又显得太单薄。于是厂方对T-26坦克进行了改进,从T-26M1933系列开始均改为单炮塔,火炮也改为威力更大的45毫米炮。坦克重量增至9.4吨,最大速度下降为28公里/时。T-26系列坦克是苏联30年代的主力坦克,这一系列的坦克和变型车从1931年开始一直生产至1940年,总产量达12000余辆。该系列坦克参加过西班牙内战、诺门坎战斗和苏、芬战争,并参与了整个卫国战争,直到苏军出兵中国东北时,军中仍能看到其活跃的身影。T-27超轻型坦克同样是1930年,苏联从英国购入了卡登罗伊德Ⅳ超轻型坦克,并很快以此为基础,研制出了T-27超轻型坦克。从1931年起,列宁格勒布尔什维克工厂和莫斯科奥尔忠尼启则工厂负责生产。T-27超轻型坦克战斗全重2.7吨,乘员2人,武器为1挺7.62毫米机枪,最大速度42公里/时。苏联红军原打算大量生产这种坦克,1933年的生产计划达5000辆。但在使用中发现,T-27受重量限制,防护能力极其薄弱,乘员工作环境也相当恶劣,即使经改进也难以满足需求,因而大大压缩了原有的生产计划(总产量3000余辆),而将其作为侦察坦克使用,大量配属骑兵部队。T-27虽然说不上是一种成功的坦克,但它仍可以在坦克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1935年,在红军举行的秋季军事演习中,T-27作为世界上第一种实行空运的坦克,被挂载在TB-3重型轰炸机的机翼下进行空中运输。T-37水陆坦克1930年,苏联在从英国购买的维克斯卡登罗伊德水陆两用坦克的基础上,研制出了T-33和T-41两辆水陆坦克样车,但这两者均未通过测试。后来,在全面总结两辆样车的研制经验后,设计师们开发出了T-37水陆坦克,并确定其为T-27坦克的后继车型。T-37战斗全重3.2吨,乘员2人,武器为1挺7.62毫米机枪,最大速度36公里/时(陆上)和4~6公里/时(水上)。这是世界上第一种被大量生产的水陆坦克,产量达2000余辆(含指挥型)。T-28中型坦克这是苏联首次尝试自行设计生产中型坦克,虽然总产量不多(600辆左右),但在设计制造和使用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以后T-34系列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早在20年代末,苏联便开始了中型坦克的预研工作,并充分借鉴了英国和德国的相关技术,因此当红军于1931年向基洛夫工厂(原红色普契洛夫兵工厂)下达中型坦克的设计指标后,该厂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生产出了样车。这是一辆三炮塔的中型坦克,乘员6人,装备45毫米火炮和3~4挺机枪。经过试验后,军方要求增大装甲厚度,并将主炮口径增至76.2毫米。1933年,定型后的T-28正式投产。在日后的苏、芬战争中,T-28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因防护力较弱而损失严重。其后,苏联打算在T-28的基础上研制下一代中型坦克T-29,但终因多炮塔结构的固有缺陷而停止发展。值得一提的是,T-29的技术队伍里走出了以后大名鼎鼎的T-34的设计师——科什金。T-35重型坦克上世纪30年代初期是坦克设计思想和战术使用百家争鸣的年代,也是多炮塔坦克大行其道的年代。当时的苏联红军非常看好多炮塔坦克,这种观念在T-35重型坦克身上发展到了极致。当第一辆原型车下线时,这个钢铁怪物拥有5个炮塔!装备1门76.2毫米炮,2门37毫米炮和4挺7.62毫米机枪。原型车全重42吨,以后的生产型达到了50吨。这些多炮塔的坦克看起来威风八面,但实际使用相当不便,机动力和防护力也大打折扣,斯大林曾把多炮塔坦克讽刺性地成为“百货公司”。T-35的总产量仅为61辆,在苏、德战争爆发不久便已消耗殆尽。BT快速坦克30年代,美国人JW克里斯蒂首创的轮履两用坦克的理念风行一时。在当时,如何大幅度提高坦克的机动性让很多设计师绞尽了脑汁。克里斯蒂的方案是坦克既可以用履带也T-26坦克是红军30年代装甲部队的主力MODERNWEAPONRY军事漫话MILITARYRAMBLE二战前苏军装甲力量的发展与战术思想的演进632010.01可以用负重轮行驶。越野和在崎岖路面时,用履带行驶;沿着道路长途行军时,则用负重轮行驶。苏联红军迅速接受了这一设计思想,并在大量借鉴克里斯蒂原型车的基础上,推出了自己的BT快速坦克。BT很快成为苏联30年代产量最高的坦克之一(仅次于T-26),从BT-2(BT-1的编号留给了克里斯蒂的原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