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雪峰(1903年6月2日—1976年1月31日),原名福春,笔名雪峰、画室、洛阳等,浙江义乌人。现代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1921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1925年到北京大学旁听日语,1926年开始翻译日本、苏联的文学作品及文艺理论专著。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结识了鲁迅,编辑出版《萌芽》月刊,并与鲁迅共同编辑《科学的艺术论丛书》。1929年参加筹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任“左联”党团书记、中共上海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1933年底到瑞金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1934年参加长征。1936年春到上海,任中共上海办事处副主任。1937年回家乡,创作反映长征的长篇小说《卢代之死》。1941年被捕,1942年11月下旬被营救出狱。1943年到重庆,在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1950年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鲁迅著作编刊社社长兼总编。后调北京,先后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文艺报》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书记。1954年因《红楼梦》研究问题和“胡风事件”受批判,1957年被划为右派;1966年又被关进牛棚。1976年患肺癌去世。1979年中共中央为他彻底平反并恢复名誉。[1]中文名冯雪峰别名原名冯福春,笔名画室、洛阳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浙江义乌出生日期1903年6月2日逝世日期1976年1月31日职业现代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毕业院校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信仰中国共产党主要成就左翼文艺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代表作品《湖畔》、《雪峰文集》等目录1.1人物生平2.2挚友鲁迅3.3被捕入狱4.4情感生活1.5雪峰故居2.6著述作品3.▪诗集4.▪杂文集1.▪寓言集2.▪电影剧本3.▪文集4.▪作品赏析人物生平编辑冯雪峰冯雪峰1903年6月2日生于浙江义乌赤岸乡神坛村。1912年入邻村私塾读书。1913年转入义乌县立小学学习。1918年在义乌县立小学高小毕业。1919年考入金华省立第七中学师范科,接受五四新思潮。1921年因参加反对学监的风潮,被学校当局开除。1921年秋,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开始写作新诗,加入文学团体晨光社。发表作品《到省议会旁听》、《小诗》。1922年与应修人、潘漠华、汪静之以湖畔诗社的名义合集出版诗集《湖畔》,内收冯雪峰的诗17首,并加入明天社。1923年因家庭困难辍学。同年《春的歌集》出版,内收所作新诗11首。1924年进上海中华学艺社当事务员。浙江慈溪县立女子学校代课。1925年春,到北京在北京大学旁听,自修日语。并发表作品新诗《原火》、散文《柳影》。1926年,首次拜访鲁迅。并发表译作《花子》、《无产阶级诗人和农民诗人》。译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苏联文艺状况。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遭通缉,避难於未名社近三个月。同时发表作品有散文《月灾》、《诗人祭》,译作《新俄文坛的现势漫画解说》、《新俄的曙光期》、《苏俄的二种跳舞剧》及译诗《墓碑铭》。1928年2、3月间,离开北京到上海,继续从事翻译工作。1928年7月,回义乌,任城区支部书记。11月,受国民党浙江省政府通缉,离开义乌到上海。作品有论文《革命与知识阶级》,译作《我们的一团与他》、《妄想》、《枳华集》及译诗《家》。1929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筹备工作,并成为30年代左翼文艺的重要领导人之一。这一时期,主编或参与编辑《萌芽月刊》、《巴尔底山》、《前哨·文学导报》、《十字街头》等左联机关刊物。继续编译《科学的艺术论丛书》,参加了与各色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文学团体、文学主张的论战。1929年迁居景云裏茅盾家中,与鲁迅过从密切。与中共江苏省委恢复组织关系,在上海闸北区委所属第三街道支部过组织生活。并与以前的学生何爱玉结婚。译有作品《流冰》(诗集)、《作家论》、《艺术之社会的基础》、《自然主义与新浪漫主义》、《论迭更斯》、《科学的社会主义之梗概》、《论法兰西底悲剧与演剧》、《海外文学者会见记》、《现代欧洲艺术及文学底诸流派》、《艺术与社会生活》、《现代法兰西文学上的叛逆与革命》、《文学译论》。1930年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大会,为发起人之一。参加左联成立大会,会后整理鲁迅在会上所作的讲话:《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1930年5月鲁迅迁入虹口拉摩斯公寓(今四川北路2099号),他随即也迁入该公寓地下室。译《艺术社会学之任务及诸问题》、《艺术学者弗理契之事》、《艺术形成之社会的前提条件》、《法兑耶夫底小说》、《论新兴文学》、《现代欧洲无产阶级文学底路》、《现代欧洲的艺术》。1931年“左联”五烈士牺牲后,他调任为左联党团书记,与鲁迅编辑出版《前哨》,纪念五烈士;他将瞿秋白介绍给鲁迅,促使鲁迅和瞿秋白共同领导左翼文化运动。帮助丁玲筹办《北斗》月刊。同年10月,在瞿秋白指导下起草《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文学新任务》决议,成为此后左联指导性文件。先后任中共中央宣传文化委员会书、中央上海宣传部干事,江苏省委宣传部长。著有论文《我们同志的死和走狗们的卑劣》、《关於革命的反帝大众文艺的工作》,译文《创作方法论》。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2月3日,他与鲁迅等43位文化界著名人士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强烈抗议日军进攻上海,对十九路军抗战表示坚决的声援。参加发起组织中国著作家抗日会,被选为执行委员。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任中共上海中央局宣传部干事。著有《关于新的小说的诞生--评丁玲的〈水〉》、《关于第三种文学的倾向与时代》、《民族革命战争的五月》。冯雪峰选集——论文集1933年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负责筹备在上海举行的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为主题的远东反战会议。1933年秋由于身份暴露,党中央决定让冯雪峰暂离上海。12月底抵达瑞金苏区,先后任中央党校教务长、副校长,红军大学政治教员等职,结识毛泽东。著有《致〈文艺新闻〉的一封信》。1934年参加党的六届五中全会。当选为中华苏维埃政府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执行委员。任中央苏区党校副校长。参加长征,任红九团地方工作组副组长。[2]1935年任干部团上干队政治教员。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调至陕北党校工作。1936年参加东征,任地方工作组组长。1936年4月,中共中央派冯雪峰到上海,以中共中央特派员身份兼管上海文艺工作,参加了“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的论争,为此,与周扬结怨。[3]1936年底,冯雪峰指示王尧山整理上海地下党组织的有关材料,准备重建上海地下党。为此,领导组织了中共(上海)临时工作委员会(临委),王尧山(宋书模、路丁)任书记,直接受冯雪峰的领导[4]。任中共上海办事处副主任。为鲁迅代拟《答托洛斯基派的信》和《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起草《答徐懋庸并关於抗日统一战线问题》。著有《关于鲁迅的地位》、《对于文学运动几个问题的意见》。1936年10月鲁迅逝世。党中央委托冯雪峰主持治丧工作,担任鲁迅治丧委员会主任。冯特意把毛泽东的名字写进了治丧委员会名单中。[5]1937年7月上旬,中共中央暂定由刘晓、冯雪峰和王尧山组成三人团,作为上海党的领导机构。在三人团领导下,成立两个委员会:工人工作委员会,林枫(宋书常)任书记,吴仲超、马纯古为委员;群众团体工作委员会,王尧山任书记。[6]回延安向党中央汇报工作。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冯雪峰奉命到南京参加与国民党的谈判。中共代表团成员博古见到冯雪峰后,给他一份题为《中国工农红军将士为卢沟桥事变告全国民众书》的文件,他看到“服从蒋委员长”“信奉三民主义”等内容后大怒,一气之下给潘汉年写信请假,回浙江写红军长征的小说。1937年底回故乡义乌从事创作,此後近二年间失去党的组织关系。[3]1938年写有关长征的小说,得5万字。1939年恢复组织关系,任中共中央东南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著有《关于艺术大众化》。1940年基本完成关於长征的小说初稿《卢代之死》,约50万字,後失落。著有《论典型的创造》、《文艺与政论》、《关於形象》。1941年在金华被宪兵逮捕,关押于上饶集中营(被囚510天)、徐市集中营(被囚123天)。[7]1942年11月,以治病为名保出。在重庆、上海等地从事统战和文化工作,继续从事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1943年,为《东南日报》副刊《笔垒》审稿。著有杂文《还好主义》、《利己主义的本质》、《牺牲》、《滚和卷》、《创造力》等;《真实之歌》出版,内收诗39首。1944年出版杂文集《乡风与市风》,内收杂文41篇。1945年在重庆见到毛泽东。由重庆到上海,寓于上海作家书书屋直至1949年6月。开始写寓言,到上海解放为止,共得七八十篇。杂文集《有进无退》出版,内收杂文30篇。1946年在苏联塔斯社所属上海时代出版社任编辑,迄于49年6月。选《真实之歌》中新诗17首,改题为《灵山歌》出版。1947年《今寓言》出版,内收46年12月至47年7月所写的寓言65篇。1948年《雪峰文集》出版,内选新诗6首,杂文33篇,寓言20篇。1949年6月,赴北京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为华东代表团团长。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一届常务委员。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为政协第一届委员。被任命为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当选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雪峰寓言三百篇(上卷)》出版,内收寓言一百篇。1950年起,先后担任上海市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和市文联副主席、中国文联常务委员[8]等冯雪峰。兼任《文艺创作丛书》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任鲁迅著作编刊社社长兼总编辑。著有《谈谈杂文》、《思想的才能和文学的才能--鲁迅逝世十四周年》、《鲁迅著作编校和注释的工作方针和计画方案》、《要在朝鲜怎麼办呢?》。1951年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9]。重新写作关于长征的长篇小说。著有电影剧本《上饶集中营》,论文《鲜血记录的历史第一页》、《关于〈鲁迅日记〉影印本》、《党给鲁迅以力量》、《回忆鲁迅》、《怎样读鲁迅的杂文》等。《鲁迅和他少年时代时候的朋友》出版。1952年兼任《文艺报》主编。《论文集》(第一卷)出版,内收论文、杂文36篇。选《雪峰寓言三百篇》(上卷)之一部分未及刊寓言之一部编成《雪峰寓言》出版。1953年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后又担任作协党组成员。编辑《瞿秋白文集》并作序迄。开始指导杜鹏程修改长篇小说《保卫延安》。著有新诗《我们的父亲》,论文《关于创作和批评》、《关于语言问题的意见》等。1954年由浙江省选为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因《红楼梦》研究批判,《文艺报》受到了毛泽东的批评,冯雪峰在《人民日报》发表检查《检讨我在〈文艺报〉所犯的错误》[10],11月4日被解除《文艺报》主编的职务。著有《论〈保卫延安〉的成就及其重要性》、《目前中国文学上的现实主义》等。冯雪峰1955年被卷入胡风事件,在党内受到批判、作检讨。1956年主持编注新版《鲁迅全集》。《寓言》出版,内已发表寓言70篇,新作一篇。选《百喻经故事》中寓言55篇,编为《富翁造三层楼--印度寓言》出版。为《应修人潘漠华选集》写《潘漠华小传》并作序。1957年的7月至9月,在中宣部指导下,作协前后共召开了二十五次党组扩大会议,批判丁、陈反党集团。从第十七次会议以后,批斗矛头对准冯雪峰,冯雪峰被迫做了检讨。[11]被文化部党组定为右派分子。1958年2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亲笔修改的《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一文,对冯雪峰作出了最具权威性的、完全彻底的思想批判和政治结论。被开除党籍。[11]被迫中止公开的文学活动,作为普通编辑从事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编辑工作。写《郁达夫生平事略》及《郁达夫著作编目》。1959年胃病复发,施行胃切除手术。1960年继续编辑《新文学三十年集.短篇小说选》。1961年被摘去右派分子帽子。未得允许完成关于长征的长篇小说,愤而焚稿。1962年列席全国政协会议。请创作假从事关於太平天国的长篇小说写作,断断续续写了15年,终未完成。1963年往广西、湖南、湖北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年写旧体诗《塞童》、《探日》、《未深思》。1965年参加四清运动。1966年文革开始受到冲击。写《有关1936年周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