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思考厦门双十中学陈聪颖一、2009年福建高考地理试题分析:1、2009年高考地理试题(与必修三有关的试题):图1示意我国某企业集团型生态产业园区的生产联系。完成1-2题。1.影响该生态产业核心企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A.能源B.技术C.原料D.市场2.该生态产业园区中()A.企业的集聚避免了市场的竞争B.技术协作带来了企业间的集聚C.企业彼此间形成了生产工序上的联系D.物质的循环利用形成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联系图2示意我国及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能源自给率的变化情况。完成3-4题。3.图中四条曲线代表西部地带的是()A.ⅠB.ⅡC.ⅢD.Ⅳ4.下列地区可以大量调出能源输往Ⅳ地带的是()①东北地区②西北地区③青藏地区④西南地区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近年来,苏州市沿江地带形成以冶金、能源、纺织、化工、粮油等基础产业为主的产业群体。图4中的Ⅰ、Ⅱ、Ⅲ示意苏州市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走廊。完成7-9题。7.正确表述图中城市等级或服务范围的是()A.苏州市有4个城镇等级B.昆山服务范围最广C.常熟、张家港、大仓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D.苏通大桥建成通车后,苏州市的服务范围扩大8.与Ⅰ、Ⅱ走廊相比,Ⅲ走廊发展的有利条件是()A.当地市场广阔B.水运便利C.科技实力强D.原有工业基础雄厚9.促进Ⅲ走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A.建设具有功能结构趋同的城市群B.进一步推进原有单一的重化工业发展C.加强重化工业与港口工业的新技术应用,促进产业升级D.依托当地的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冶金与能源等产业37.(37分)结合材料,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图9中的主要国家是拉丁美洲经济一体化集团的重要成员国。甲国为拉丁美洲人均GDP较高的国家,与中国有良好的贸易关系,2006年8月双方签订了农田灌溉系统建设、矿产品开采、机电生产等多项协议。(1)分别说出A、B两地所在地形区的主要地形类型。(4分)A:高原B:山地(2)描述H河中下游的水文特征。(10分)水量丰富;水位季节变化大;无结冰期;含沙量小;水流平缓。(3)说明甲国建设农田灌溉系统的自然原因。(11分)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干湿季明显;干季需要水源灌溉;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雨季需要排涝;山区适宜建水库。(4)分析甲国吸引中国投资工业的有利条件。石油、煤、铁、水能等资源丰富;国家之间协作较好,人均收入较高,市场潜力较大;水运便利(海运与河运);政策支持。2、试题中牵涉到高中地理必修三的内容:一、2009年福建高考地理试题分析:①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第1~2题)②资源的跨地区调配(第3~4题)③区域城市群的分工合作、产业升级(第9题)④流域开发:流域自然条件分析;(第37题)流域发展农业的措施⑤区域工业区位因素(含部分产业转移)①遵照课标和考试说明,不回避重点,不出偏题。②试题难度适中,问题区分度比较明显强调地理能力③重视图表数据的分析和应用,重视问题探究。④案例试题,内容全在教材之外,反对背书,提倡能力。⑤注重共性与个性问题的案例,反对套题。3、试题特点:二、课程标准的要求1、必修三地理课程标准的三方面内容:(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2)区域可持续发展(3)地理信息技术应用2、《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三、“案例的教学”1、课标要求的特点(1)案例教学:“以某区域为例,分析……”高中地理新课程包括三个必修模块,“地理1”、“地理2”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和人类活动对环境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地理3”则是在前两个模块基础之上,使学生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学习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这一模块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由于区域存在差异性,各区域可持续发展也各有其特性。课程标准和教材选择了“区域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流域的综合开发问题”、“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发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及其产生的问题”等五个典型论题进行了剖析。各版本教材采用不同的案例来呈现这五个专题内容。可以看出地理三模块是典型的案例教学。“必修3”教材的各个章节是直接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的,是以案例为主线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原理则是隐含在案例中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从中提炼出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因此其实质是要求学生在前两个模块学习的基础上,能把“必修1”和“必修2”所学的地理基本原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运用到一定区域的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实践中去。所以,地理“必修3”教材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问题探究:问题的“分析”和“了解”: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又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分析”和“了解”的要求不同。分析——把事物、概念分解简单的组成部分,分别加以考察,找出各自的本质属性及彼此之间的联系。了解——清楚地知道1、课标要求的特点(1)案例教学:“以某区域为例,分析……”2、课标与教材(区域持续发展)的思路(1)思路体现在每章开头的“探讨以下问题:”例: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在本章中,我们分别以……为案例,探讨以下问题:1、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2、为什么亚马孙雨林的开发和保护受到世人关注?雨林的命运和前途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如第一节“荒漠化的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的第一自然段:“土地……如同荒漠般的景观”——概念;“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土地退化”——分布“它是……的产物”——因素“荒漠化……环境问题之一”——危害与治理2、课标与教材(区域持续发展)的思路(2)思路体现在每一节的前面:雨林的全球环境效益、雨林生态的脆弱、雨林的开发状况2.1:荒漠化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治?2.2:亚马孙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为什么是保护?怎么保护?碳氧平衡、水平衡、生物基因库土壤的贫瘠过度开发2、课标与教材(区域持续发展)的思路(3)问题所提供的知识框架:自然背景、人文因素针对植被恢复的措施(可持续措施)扩大开采量②怎样开发?提高外运能力加强加工转换3.1:山西能源资源开发条件?怎样开发?遇到什么问题?怎么办?①山西能源资源开发条件?资源状况、市场、位置交通④怎么办?③遇到什么问题?市场挑战: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核电、基地优势丧失等污染问题、(本来存在的问题: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方面: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产业链,产业结构升级。环境方面:提高煤利用技术;调整产业结构、“三废“治理。★产业结构的调整:山西煤炭的综合利用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价值3.2: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有哪些地理条件?开发的目标和措施有哪些?(1)流域综合开发方向(梯级开发为中心)防洪、灌溉;航运;发电;提高水质;土地利用;旅游——六方面的合理关系(地理整体性)1产业3产业2产业环境改善3产业流域地理条件;流域开发现状(2)依据是什么?地形、气候、水文、矿产等早期开发后果综合开发的结果:4.1: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具有哪些地理条件和布局特点?存在哪些问题?怎样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①东北农业区如何布局,为什么?农业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农业三大布局;——建设重点:商品粮基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生态农业建设气候、地形、土壤工业支持、交通发达、人均耕地面积大②存在什么问题?开发过度,土地利用不合理——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草原退化;环境污染③怎么办?平原区、草原区、山区4.2: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怎样推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哪些问题?该怎样解决?发达国家&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国家政策;本身区位条件两个阶段及其原因产业升级面临困难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建设相对落后构建大珠三角城市群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加强规划与管理②产生问题?解决措施①珠三角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因素?推进状况如何?2、课标与教材(区域持续发展)的思路(4)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其他因素:区际联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资源的跨地区调配产业转移四、教学思考:1、教学设计考虑省文科综合考试说明(地理)的能力要求(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准确和完整理解所获的文字、图形语言形式的信息如:荒漠化概念的获取(一系列过程图片)(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①地理数据、概念、特征、分布、原理、规律②自主学习获得的相关地理知识③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④地理基本技能:如坐标、数据转换、图表填绘、图文转换、地理观测和实验等如:荒漠化的形成:位置→气候→气候的异常;人为因素→植被破坏地表状况荒漠化(3)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①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等地理概念、特征、分布、发展变化、原理规律等的描述②运用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表达的问题(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①发现和提出地理问题②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③用科学语言、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和结果④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是土地荒漠化吗?为什么?四、教学思考:1、教学设计考虑省文科综合考试说明(地理)的能力要求2、问题的探究(1)问题的探究作为实施课程的主线:问题教学法可以从两个角度切入:①从学生角度而言,预习提问——自学思考——小组讨论——听课获启发——小组讨论——获得认识,提高能力;②从教师角度而言,设计问题——引发学生自学思考——思考结果反馈——讲课引导思考——启发学生小组讨论,用旧知寻答——完善认识。即提出质疑→探讨释疑→归纳总结→应用创新。如: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在“荒漠化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治?”这个大问题上设计一系列问题层层探究:①土地荒漠化的概念是什么?②有哪些类型的土地荒漠化?③我国西北地区属于哪种类型的土地荒漠化?④影响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因素有哪些?⑤我国西北地区潜在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是什么?⑥我国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是什么?⑦防治荒漠化的原则是什么?⑧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是什么?⑨这些具体措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能力要求目标,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设计,落实一个个的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的思维链:探究问题上有联系2、问题的探究区域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人文因素→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防治的措施(3)重视课后的《问题研究》:2、问题的探究课后的问题研究提供相应的案例,注重教学方法与正课的区别:①《问题研究》研究什么(目标)?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如《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北大荒变成北大仓出现的问题:湿地生态环境效益的丧失。②问题的研究方法:(研究性学习)如《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了解三江平原的自然特点→分析“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原因→搜集相关资料,理解停止开发三江平原荒地的原因③材料的收集:提供学生分析问题的原始材料,“获取解读信息”(研究性学习)④……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过程。④分解问题,形成问题链,降低难度:(研究性学习)比如:三江平原作为商品粮基地有哪些优势?我们可以把它分解成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商品粮?什么是商品粮基地?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影响商品粮基地的因素有哪些?通过这样层层来降低难度,学生就非常容易找到分析问题的切入点,即要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来分析,不会觉得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