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详细规划复习整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什么是控规?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2.控规的特征?(1)控制引导性和操作灵活性(2)法律效应(3)图则标定(4)开发导向3.控规的作用?(1)承上启下,强调规划的延续性(2)与管理结合,与开发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3)提现城市设计构想(4)城市设计载体4.控规发展的背景?产生于我过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由无偿无限期使用转向了有偿有限期使用,土地进入市场。5.控规发展历程?从形体设计走向形体示意,从形体示意到指标抽象,从指标抽象到完整、系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1980,带来了一个新概念,土地分区规划管理。1987,厦门、桂林等城市先后开展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1991,颁布了《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明确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内容和要求。1995,《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明确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位、内容、要求。1998,深圳市人大通过了《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将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转化了法定图则,作为城市土地开发和控制的依据。2003,颁布实施《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2004,颁布了《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2006,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开始实施6.谁编制任务书?由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编制主体(包括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管理部门、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管理部门及镇人民政府)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任务书。7.任务书编制的内容?(1)受托编制方的技术力量要求,资格审查要求。(2)规划项目相关背景情况,项目的规划依据。规划意图要求,规划时限要求。(3)评审方式及参与规划设计项目单位所获设计费用等项目。8.编制过程与工作要点?(一)工作阶段划分(1)项目准备阶段(2)现场踏勘与资料收集阶段(3)方案设计阶段(4)成果编制阶段(5)上报审批阶段(二)各阶段工作要求9.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心内容是各项控制指标,可以分为规定性控制指标和引导性指标两大类、十三小类。10.建筑密度、容积率确定方法?(1)城市整体强度分区原则法(2)人口指标推算法(3)典型实验法(4)经济推算法(5)类比法11.(1)控制性强制内容:各地块的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2)控规成果:规划文本、图件和附件。图件由图纸和图则组成,规划说明、基础资料、研究报告收入附件。12.控规图纸成果要求(1)规划用地位置图(2)规划用地现状图(3)土地使用规划图(4)道路交通及竖向规划图(5)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6)工程管线规划图(7)环卫、环保规划图(8)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图(9)五线规划图(10)空间形态示意图(11)城市设计概念图(12)地块划分编号图(13)地块控制图则13.控规文本内容要求(一)总则(1)规划背景、目标(2)规划依据、原则(3)规划范围、概况(4)文本、图则的关系、各自作用,适用范围、强制性内容的规定(5)主管部门、解释权(二)规划目标、功能定位、规划结构(三)土地使用(四)道路交通(五)绿化与水系(六)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七)五线规划(八)市政工程管线(九)环卫、环保、防灾等控制要求(十)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十一)城市设计引导(十二)土地使用、建筑建造通则,14.控规说明书基本内容(1)前言(2)概况(3)背景、依据(4)目标、指导思想、功能定位、规划结构(5)土地使用规划(6)公共服务设施规划(7)道路交通规划(8)绿地、水系规划(9)市政工程规划(10)环保、环卫、防灾等(11)地下空间规划(12)城市五线控制规划(13)地块开发15.控规首要内容:控制体系的确定(包括控制内容、控制方法)(1)控制内容:控制性详细规划所控制的要素,它对控规功能的影响体现在功能作用的发挥(2)控制方法:为实现规划意图选取控制的手段。16.规划控制体系内在构成:土地使用、环境容量、建筑建造、城市设计引导、配套设施和行为活动17.土地使用控制的内容和作用(一)控制内容土地使用性质、土地使用兼容性、用地边界、用地面积。(二)控制作用(1)对上落实总体规划的战略部署,对下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2)使总规与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在土地利用方面不产生脱节和背离现象。(3)关系到土地权益的分配和调整18.用地面积(一)概念用地面积:即建设用地面积,由城市规划行政部门确定的建设用地边界线所围合的用地水平投影面积。征地面积:由土地部门划定的征地红线围合而成,包含用地面积和代征用地面积。(二)用地面积确定原则:(1)与用地边界范围有关,城市新区开发中用地面积大小由道路、河流、行政边界、各种规划控制线围合而成。(2)根据用地使用性质,结合实际使用情况确定,不盲目划定,避免土地浪费、用地不足(3)与城市开发模式有关,采用小规模开发地块面积较小,大规模开发面积较大(4)与城市区位有关,城市中心区面积划分比郊区用地较小(5)对于某些奇形怪状地块,根据实际使用要求对用地边界和用地面积合理调整。(6)一些建成区地块划分不均匀,部分用地面积较小不适合独立建设,需要在控规做出调整或者说明。19.用地边界(一)概念用地边界:规划用地和道路或其他规划用地之间的分界线(二)类型自然边界(山水湖)、人工边界(路、走廊)、概念边界(规划控制性、行政边界线、安全设施防护线)(三)用地边界划分原则(1)严格根据总体规划和其他专业规划,根据用地部门、单位划分地块(2)尽量保持单一性质用地地块(3)每一个地块至少有一边和城市道路相邻(4)结合自然边界、行政界线划分地块(5)考虑地价的区位级差(6)地块大小应和土地开发的性质规模相协调(7)有利于保护文物古迹和历史街区,对于文物古迹风貌保护建筑及现状质量较好,规划给予保留的地段,可单独划块,不在给定指标。(8)规划地块划分必须满足“专业规划线”要求(9)规划地块划分应该尊重地块现有的土地使用权和产权边界。(10)满足标准厂房、仓库、综合市场等特殊功能要求,适应建筑群体组合及城市设计需要(11)地块根据开发模式和管理要求,进一步重组(12)新区面积控制在0.5-3公顷,旧城改造0.05-1公顷。20.规划编制单元的划分原则(1)不打破行政区界线(2)以城市主次干道、铁路或者河流等自然地貌为边界(3)每个编制单元的面积2km2,由若干街坊组成(4)关系密切的相邻街坊应当划入一个单元21.规划编制单元按照下列规定划分街坊(1)便于规划的编制和管理,考虑土地使用性质和功能的内在关联性(2)一般以城市道路、河流、铁路、居住社区、行政街道界限范围等为限界(3)用地规模,在旧城区0.-1-0.2km2,新城区0.3-0.5km2(4)考虑公共设施服务半径22.用地性质(一)定义:(1)土地的实际使用用途(2)附属于土地上的建筑物的使用用途(二)用地性质的确定原则城市用地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小类,分10大类,46中类,73小类,采用字母数字混合型代号,大类采用大写英文字母,中类、小类各加一位阿拉伯数字表示。确定原则:(1)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等上位规划的用地功能定位,确定具体地块的用地性质(2)当上位规划确定的地块较大,需要进一步细分用地性质时,应当首先依据主要用地性质的需要,合理配置和调整局部地块的用地性质(3)相邻地块的用地性质不应当冲突,消除用地的外部不经济性,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三)土地使用兼容性(1)定义:不同土地使用性质在同一土地中共处的可能性(2)如何实现土地使用性质的兼容性?土地使用性质的兼容性由用地性质和用地上建筑物的适建表来反应,给规划管理提供一定程度的灵活性(3)土地使用兼容性的意义1.为城市土地开发预留空间和弹性,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2.是对城市用地外部效应的反应,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3.给予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自由裁量权,提高地块本身的开发效益和环境品质(4)土地使用兼容性的原则1.与总体规划用地布局一致,维护城市用地结构的完整和稳定2.与用地的开发强度相符合,与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的负荷能力相适应3.满足城市空间形态和景观的要求4.促进相关功能建筑的集中布置5.消除或减低外部不经济性,提高土地经济效益6.减少环境干扰7.确保非经营设施、市政设施用地不被占用8.保持土地使用的有限灵活性,允许部分建筑、设施混合布置9.设置土地使用兼容时应注意,宽容度和灵活性应该以提高应变能力,不和总体规划相违背。23.环境容量控制(一)控制内容城市环境容量主要分为城市自然环境容量和城市人工环境容量。城市自然环境容量主要表现在:日照、通风、绿化人工环境容量表现在: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负荷状态环境容量控制是为了对建设用地能够容纳的建设量、人口聚集量做出合理规定。控制内容:容积率、建筑密度、人口密度、绿地率(二)控制作用(1)保证环境品质(2)使土地使用效率和环境品质达到一定的平衡(3)减少基础设施的超负荷运转24.容积率(1)定义:地块内总建筑面积之和与地块面积的比。(2)相关概念建筑面积毛密度: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或以居住区总建筑面积与居住用地面积的比值。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住宅建筑面积精密度: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3)容积率确定因素:1.土地的使用性质2.地块的区位3.地块的基设施条件4.人口容量5.地块的空间环境条件6.地块的土地出让价格条件7.城市设计要求8.建造方式和形体规划设计25.建筑密度(1)定义:规划地块的各类建筑基底总面积与该块用地面积的比值(2)住宅建筑净密度: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面积的比率(3)建筑密度决定因素:住宅层数、地理纬度、建筑气候区居住区的环境要求和建造形式对于建筑密度影响非常大(4)空地率=1一建筑密度建筑密度提高,空地率降低,绿化环境质量降低26.绿地率(1)定义: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面积和用地面积比率(2)公共绿地率:公共绿地面积与用地面积比率27.建筑建造控制(1)建筑建造控制内容: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后退、沿街建筑高度、相邻地段建筑规定。(2)建筑建造控制作用:①便于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具体的开发建设中能切实可行对建筑建造进行控制和引导②设置建筑建造指标可以抽象勾勒地块开发建设的粗略形态,指导下一阶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具体的城市设计③满足了城市市政建设、防灾建设等方面专业要求④提高城市环境品质和保护特殊地块⑤对土地使用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指标的反应⑥保障周边地块现实或未来的开发权益28.建筑限高(1)建筑高度定义:建筑物室外地面到其檐口或屋面面层的高度。(2)建筑高度因素:经济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基础设施条件限制(3)建筑物高度确定原则、建筑高度确定P8929.建筑限高、建筑层高、建筑密度、容积率关系容积率=建筑密度*平均层数平均层数=建筑高度/层高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层高(一)建筑物高度的确定原则:(1)符合建筑日照、卫生、消防和防震抗震等要求(2)负荷用地的使用性质和建筑物的用途要求(3)考虑用地的地质基础限制和当地的建筑技术水平(4)符合城市整体景观和街道景观的要求(5)符合文物保护建筑、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保护区周围建筑高度的控制要求(6)符合机场净空、高压线以及无线通信通道等建筑高度控制要求(7)考虑在坡度较大的地区,不同坡向对建筑高度的影响(二)建筑物高度的确定(1)平屋面建筑:挑檐屋面的建筑,建筑高度为自室外自然地坪计算至檐口顶加上檐口挑出宽度,带女儿墙屋面的建筑,建筑高度为自室外自然地坪计算至女儿墙顶(2)坡屋面建筑:屋面坡度小于等于45°的建筑,建筑高度自室外自然地坪计算至坡顶高度一半处高(3)相邻两栋建筑室外自然地坪存在高差的按图确定建筑高度(4)在同一用地单位的建设用地内,如两栋建筑物首层均为架空层,南向建筑物的建筑高度可自北面建筑物架空层的楼面标高起计。(5)在一下两种情形下,水箱、楼梯间、电梯间、机械房等突出屋面的附属建筑高度应计入建筑高度①附属建筑的单边边长大于对应主体建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