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科学与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科学与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填报时间:2012-03-07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公厅文号:成府发〔2012〕11号签发单位:市政府办公厅签发时间:2012-02-16生效时间:2012-02-16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成都市科学与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二○一二年二月十六日成都市科学与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成都市“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西部科技中心的攻坚阶段。为加快全市科技事业发展,根据《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成都市科学与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一、“十一五”科技发展回顾(一)“十一五”科技事业发展情况。“十一五”时期,成都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高科技成都建设,切实加快西部科技中心建设,全面启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科技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1.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国家创新型企业7家、省级创新型企业369家,培育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15家、省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10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达到876家,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板成功上市。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070.4亿元,是2005年的2.7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4.74%,比2005年提高9.7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利税290.1亿元,是2005年的3.5倍;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236家,比2005年增加89家;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31家,占高新技术企业销售总收入的62.7%。2.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取得突破。“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30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家;拥有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2家,国家级技术检测中心6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6家,引导建立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7个;组建了成都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研发中心)等一批新兴产业创新载体;建立了成都科技应用创新服务平台,聚集了高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200多家,大型科学仪器设备2019台(套),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和开放共享取得较大进展,已成为西部地区创新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3.科技产出能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到31261件、25981件,为2005年的4.32倍和8.43倍,两项指标均居中西部城市第一;技术交易额44.7亿元,是2005年的3.39倍。“十一五”期间,共获得国家科技奖85项、四川省科技奖859项,拥有自主创新产品和国家级新产品281个。4.参与国家科技战略分工的能力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市成功获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试点城市、“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科技保险创新试点城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城市。有2049项国家科技项目落户成都,其中,重大专项120项;新增国家新能源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高性能纤维高新技术产业化等国家级科技产业基地5家,国家级科技产业基地达到20家。(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一五”时期,成都市科技事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高,科技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二是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的核心技术亟待突破;三是缺乏一流的高端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四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效益不足,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五是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还未有效发挥,科技创新载体还不健全;六是科技创新的环境需进一步优化,科技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七是科技创新成果利用转化率低,科技支撑作用未充分发挥。二、“十二五”科技发展形势分析“十一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对科技事业高度重视,科技投入大幅提高,全国科技事业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按照市委“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发展定位,围绕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总体目标,“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大力实施“五大兴市战略”,加快天府新区建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为全市科技事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市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会更加突出,扩内需、调结构的任务繁重,围绕产业、资金、市场、人才的区域竞争日益激烈,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需求。为此,我市需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深化认识,强化部署,深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推动成都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努力开创成都自主创新、科学发展的新局面,力争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经济和科技竞争制高点。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战略目标,主动融入“五大兴市战略”,整合科技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加速成果转化,以科技支撑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为方向,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发展民生科技为重点,以攻克核心关键技术为突破口,以创新主体、载体和加强环境建设为保障,优化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积极融入国家科技战略布局,建成国家重要的创新型城市和西部科技中心。(二)基本原则。——创新驱动。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赢得新的发展优势的重大需求出发,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推动成都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轨道。——高端引领。积极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依托科技创新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高端产业,依靠科技进步支撑产业高端发展,调高调优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突破。选择一批核心领域和关键技术作为主攻方向,聚焦目标、集中投入、联合攻关,提高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的协同和集成能力。加快成都天府新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发挥成都高新区核心带动功能,实现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全面带动成都科技发展整体跨越。——服务民生。围绕统筹城乡发展,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重点科技问题,不断强化公共服务,改善民生环境,保障民生安全。——完善机制。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发展和成果转化的瓶颈问题,理清政府和企业、市场的职能分工,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深化财政科技投入、科技投融资等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三)发展目标。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重大突破,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引领产业发展、科技支撑世界生态田园城市建设、科技服务民生的能力显著提升,建成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基地。到2015年,全市R&D(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55%以上,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量达到78人以上,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件以上,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达到230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成为全国一流、中西部领先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全国科技支撑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形成中西部领先的科技创新能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全市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关键技术研发能力大幅提升。到2015年,全市R&D经费投入达300亿元以上,发明专利授权量达10000件以上,新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5个,国家级研发中心达100家。——打造中西部领先的高新技术产业。成都高新区GDP占全市比重达到20%;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及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总数达1500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达到10家;企业专利申请量占专利申请总量35%以上。——创建全国一流的科技创新环境。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不断完善;科技创新园区(基地)、孵化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学研联合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等载体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更加完备;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创新,技术市场不断健全,知识产权战略得到深入实施。到2015年,建成科技基础条件平台6个、产业共性技术平台20个,建成企业孵化器40家,孵化面积达300万平方米以上。——建成全国一流的科技人才强市。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快速增长,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不断涌现,科技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市民科学素质显著提高。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35万人,引进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100个,其中符合国家“千人计划”标准的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达30人以上。(见附件)四、组织实施重点科技产业化工程以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和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为重点,加强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技术瓶颈,引领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推动三次产业优化升级。组织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八大科技产业化工程,形成一批创新产品,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创新型企业和创新集群,建成一批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和产业聚集区。(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化工程。大力开展软件、集成电路设计、新一代移动通信设备及关键技术研发,实施移动互联网、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应用、物联网等科技成果产业化,在软件与信息服务、新型平板显示器、电子元器件等方面实现核心技术突破,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到2015年,突破6个领域150项以上关键技术,发明专利授权860件以上,开发240个以上重点新产品,培育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160家以上,推动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00亿元,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见附件)(二)生物医药产业化工程。围绕现代中药、生物制药、化学药物、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突破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高通量药物筛选和制备、抗体药物规模化制备、血浆综合利用、表面生物活化及改性等关键技术和生产工艺,推动川产道地中药材系统开发与综合利用,加快推进脑膜炎、狂犬病、破伤风、百白破等疫苗,免疫球蛋白、人血白蛋白等生物制品,新型抗体类抗新生血管生成药物、紫杉肽等创新药物,艾滋病等重大疾病快速诊断试剂(盒),医用磁共振系统、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等高端医疗设备,纳米骨填充材料、医用聚氨酯等生物医用材料及制品等重大产品的开发与产业化。到2015年,突破40项以上关键技术,开发50个以上重点新产品,发明专利授权达410件以上,培育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50家以上,全市生物医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0亿元以上,建成特色鲜明、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见附件)(三)新材料产业化工程。加快建成新材料设计、合成制备、加工应用、老化机理、低成本再利用等产业化关键技术的创新体系,发展先进结构材料、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共性基础材料,突破一批关键材料的产业化瓶颈技术,推进实施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硅材料以及先进稀土材料等科技产业化工程,增强我市新材料应用技术的竞争力,抢占国内高端新材料市场。到2015年,突破100项以上关键技术,发明专利授权400件以上,开发180个以上重点新产品,培育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120家以上,支撑新材料产业实现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建成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见附件)(四)新能源产业化工程。积极发展太阳能、核能、风能、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智能电网、储能系统等关键技术和相关装备制造,实施高效太阳能科技产

1 / 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