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与个体发展心理学主讲:张慧勇第一节心理毕生发展一、生命的各个时期二、影响发展的因素——遗传与环境三、发展中的共同规律四、毕生发展的主要研究方法心理毕生发展心理毕生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命开始(受精卵形成胚胎)经过新生儿、婴儿、幼儿、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及老年各个时期直至生命完结的发展全程。一、生命的各个时期发展阶段:在人的一生中,身心特征的发展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同时也可以分为不同阶段,这就是发展阶段。发展任务:个体发展到一定的年龄阶段,会表现出与个体年龄相符合的行为特征。这种社会期待性的行为特征标准就叫做发展任务。根据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可以把一生分成八个阶段:产前期、婴幼儿期、儿童早期、儿童后期、青年期、成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下表是人生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各个时期名称时间段主要发展任务和发展特点产前期受精-出生生理发展婴幼儿期出生-3岁身体成长和动作发展社会性依附:亲子关系初步的认知能力、语言发展儿童早期3-6岁力量增加、粗大和精细动作发展认知发展:创造力、想象力社会性发展:自我意识儿童后期6-12岁力量和运动技能发展认知发展:有逻辑的具体思维、书面语言、记忆社会性发展:同伴关系、自我概念与自尊青年期12-20岁生理发展:身体的迅速改变、生理成熟认知发展:抽象思维社会性发展:人格独立、两性关系建立成年期20-40岁职业与家庭认知能力处于颠峰之后逐渐下降社会性发展:父母角色、社会职业角色中年期40-65岁生理机能出现某些衰退、活力下降认知技能复杂化: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学习新知识能力下降社会性发展:性格有一定改变老年期65岁以上生理机能衰退智力与记忆能力有些衰退、反应变得缓慢需调适多方面损失(如身体机能衰退等)二、影响发展的因素1.个体在出生前发展,主要由遗传环境因素所决定;2.个体出生后的幼稚阶段,属于身体方面的特征,遗传的影响大于环境,属于心理方面的特征,环境的影响大于遗传;3.个体发展趋于成熟阶段,影响个体身心发展者,则主要为环境因素。三、发展中的共同规律与个别差异共同规律:指个体发展中表现出来的一般发展状况。它是从某一群体的平均水平得到的,反应了特定群体共同的发展特点。所谓的儿童发展的“里程碑”指的就是这一点。个别差异:发展中的个体在功能特征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多样性,即个体之间的差异。四、毕生发展的主要研究方法(一)纵向研究法在一段时间内追踪研究相同的被试。例子:研究大学生的社会性成熟过程。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追踪,每年都要了解大学生的社会性成熟状况,直到四年级,从而了解他们社会性成熟的变化。优点:可以研究变量在时间因素中的变化发展。缺点:1、需要较长时间,资金投入较多。2、由于时间较长,被试会逐渐流失,导致研究结果的可信度下降。(二)横断研究在同一时间内,研究不同年龄的被试。其中每一个年龄组的被试叫做一个“群体”。例子:研究大学生的社会性成熟过程。要同时研究这四个群体:新生、二年级、三年级、毕业班。优点:避免了纵向法时间过长、耗资较多和流失被试的不足。缺点:不同的群体受环境的影响可能不同,所以他们之间可能无法比较。比如上面的研究,如果三年级学生都下过乡,其他学生没有经历过,如果盲目相比较的话,就会使研究的结果不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律。第二节胎儿期心理发展一、胎儿期的发展二、婴幼儿的生理发展三、婴幼儿的动作发展四、感知觉的发展一、胎儿期的发展(一)出生前的身体发展三个时期:胚芽期(0-2周):从单细胞分裂形成细胞团,着床于子宫壁。胚胎期(2到8-12周):产生主要身体系统:心脏搏动,脑部、肾脏和消化道结构、头颅、眼睛、耳朵、嘴及四肢,性别已经分化。胚胎期最容易受到环境的伤害,各种生理缺陷(聋、哑、盲等)以及流产主要发生于这个时期。胎儿期:出现了骨骼细胞、反射,形成了外形特征,身长、体重增加。30周具备离开母体生存的可能性。(二)影响胎儿发展的不利因素胎儿通过脐带和胎盘从母亲血液中吸取营养,并将废物排出。母亲的身体状况影响胎儿的发育。已发现的对胎儿发育有致命影响的因素:1、德国麻疹:影响眼睛、耳朵、心脏等2、X射线:基因突变3、性病:智力障碍、盲4、香烟:流产、早产、心跳不正常5、酗酒:智力障碍、身体小、大脑小6、吸毒与药物:影响各方面的正常发育二、婴幼儿的生理发展外在生理发展:身高、体重、头围、胸围等方面。内在生理发展:大脑的发展。内在生理发展的两方面:1、脑和大脑皮层的发展体积:6个月时,达到成人一半,2岁时为四分之三,4岁时与成人接近。2、突触生长与神经纤维髓鞘化突触数目增加,建立新的神经回路神经元髓鞘化,神经冲动传导加快。三、婴幼儿的动作发展四、感知觉的发展研究发现:从出生开始,所有的器官都具有某种程度的功能,各种感知能力在出生后得到迅速发展。(一)触觉这是最早发展的感觉。婴儿对外界的探索主要体现在口腔触觉和手的触觉上。口腔触觉的研究:新生儿对吸吮过的奶嘴注视时间长于光滑的普通的奶嘴。手的触觉的研究:0-3个月出现的前够物行为:在可触及范围内若存在物体,手臂活动越多。4-5个月:婴儿开始有较成熟的够物行为,能抓住运动的物体。(二)视觉新生儿的视觉功能:新生儿会对灯光眨眼,视线可以随着灯光的移动而移动,可以追随移动的目标。与成人的区别:眼睛小,网膜结构不完整,视神经发育不完全。婴幼儿视觉能力发展的表现:1、视觉调节:调节眼球的凹凸能力。如视觉最佳距离不断加大,4个月接近成人的视适应。2、视觉辐合:视线可以集中于某个物体,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能力不断增强。3、视觉分辨:分辨出不同图案、形状和不同颜色。4、立体视觉:视崖实验视崖实验中的婴儿(三)听觉胎儿:5-6个月,开始建立听觉系统,可以透过母体听到外界的声音。新生儿:可以把头转向声音来源,并具有视听协调能力,如当说话声音和面部表情相吻合时,注视时间比不吻合时更长。婴幼儿:听力不断增强,视听协调能力进一步增强。第三节童年和青少年心理发展一、儿童的语言与认知发展二、青少年社会性发展一、儿童的语言发展(一)语言获得阶段不同的民族之间,儿童掌握母语的阶段和各阶段表现出来的特征极为相似。各阶段及其特征如下表:儿童口语获得的阶段和特征口语习得的年龄阶段口语习得各阶段的特征刚出生后9-12个月18-24个月3-4岁7岁前能够分辨语音刺激和其他声音刺激说出第一个指示词出现双词语出现完全符合语法的句子获得完全符合语法的口头语言(二)影响语言获得的因素1、遗传因素:一项研究——1岁前儿童的沟通能力发展速度与亲生父母的智力有显著相关,但与养父母智力无相关。2、出生前因素:如母亲的年龄、疾病、营养状况等。3、语言环境:父母是否内向,亲子关系,父母对孩子需要的敏感性等。(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认知能力初步发展,婴儿靠感觉和动作认识世界,逐渐将自己与他人、与物体分离。认知概念发展中最重要一点是“客体永存性”的发展:4-6个月:当个体看不见物体时,就以为物体消失了。2岁:当物体被掩盖时,还会去寻找。2、前运算阶段(2-7岁)语言得到了显著的发展,逐渐能够用符号表征事物,并用符号从事简单的思考,也就是开始有了一定的符号功能。此阶段,思维发展的两个典型的局限是:(1)片面性:思维只集中在事物某个方面,忽视其他方面。如“守恒”实验:认为高的杯子中水多,只看到高度,没看到粗细。(2)自我中心(我向思维):认为别人的思考方式与自己相同。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能够运用符号进行逻辑思维活动,在分类数字处理、时间和空间概念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自我中心程度下降,开始克服“片面性”,注意到事物的各个方面。发展了了解他人的能力,增进了与他人沟通的能力。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抽象思维进一步发展、完善,思维不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开始运用抽象概念,能够提出假设,并进行验证。认识到事物的多样性,思维具有更大弹性和复杂性。个体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就是社会性发展,这个过程也叫做社会化。二、青少年社会性发展一、依恋行为二、社会化中的人格三、道德发展艾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艾里克森认为每个阶段都有人格危机,表现在正面和负面特质的对立。如信任和不信任,勤勉与自卑,亲密和孤独等。危机解决:在正面和负面特质之间取得了平衡,就可以成功的解决这些危机。如信任危机的解决:既要能相信大多数人,又要能具有适当的防备之心。人格危机青春期的自我同一性整合——性别角色的建立性别角色:特定社会所认为的适于男性和女性的一套行为特征。如西方社会:男性是自我控制,有竞争力的;女性是温和、自然、情绪化的。性别角色影响因素:1、生理结构和体能:如男孩左、右颞页的不对称程度更高——语言学习能力不如女孩。2、社会文化:社会对男孩和女孩的期望3、父母对不同性别孩子寄予不同期待。四、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埃里克森提出的人生发展8个阶段婴儿期信任对不信任学步期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儿童早期主动性对内疚小学期勤奋对自卑青少年期认同感对角色混乱成年早期亲密对孤独成年期繁殖对停滞老年期自我完善对失望青少年期(中小学阶段)自我认同感对自我认同感混乱我是谁?自我认同感我过去曾经怎样?我现在怎样?我将来会怎样?青少年期要解决的各种问题时间观念和时间混乱;自我肯定和自我怀疑;角色扮演成功和角色扮演失败;成就感和挫折感;清晰的和混乱的性别认同感;正确的和混乱的权威感;思想政治方面的自我认同感社会性技能儿童在与周围人相处过程中,在遗传条件的基础上形成的那些在社会交往中所必需的心理特征,如社会性情绪、气质、对父母亲人的依恋、交往技能、同情心、亲善行为、自我控制、对攻击性的控制、同伴关系、道德情感和行为等。一个社会化的人才能学会生活,学会工作,学会爱别人,学会接受别人的爱小环境:家庭,幼儿园,邻居中环境:两个小环境的相互作用外环境:爷爷奶奶,父母工作单位,父母的朋友,社区大环境:父母的社会阶层,价值观,法律,风俗习惯,父母的信仰三、道德发展道德:某一社会的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一套行为准则。道德发展: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逐渐习得道德准则并以这些准则来指导自己行为的过程。(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两阶段理论皮亚杰研究了4-12岁儿童的道德概念。研究方法:说故事,提供两难问题让孩子判断。如“打破杯子”——不小心打破一打杯子的孩子和因为偷糖果吃而打破一个杯子的孩子,哪个孩子过失大?结论——道德发展的两个阶段:道德的他律阶段和道德的自律阶段他律和自律阶段的特征他律阶段自律阶段从结果进行道德判断,很少考虑行为动机从行为的动机来进行评价难以设身处地从他人立场来看问题能够设想他人的立场来判断道德判断简化:“全对”或“全错”认为行为结果可能不止一种、道德判断多样化。道德准则是权威制定,不可改变认识到没有绝对不变的道德准则,规则是人定的,可以改。(二)柯尔伯格的道德推理阶段理论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海因茨偷药”:妻子生病、接近死亡,钱不够买药,只好偷药。这种做法是否应该?为什么?结论:道德推理有三个发展时期,每个时期有两个阶段。不同个体道德推理达到的程度不同,如有的人只达到第三或第四阶段。各阶段及其特征如下表:道德发展的三个时期六个阶段的特征时期阶段特征前习俗道德避免惩罚的服从阶段专注行为结果、以避免惩罚、得到奖赏为准则相对功利阶段以自己利益和他人给予的回报为准则来服从习俗道德寻求认可阶段希望取悦他人,帮助他人顺从权威阶段良心、责任感后习俗道德法制观念阶段理性思考、依法行事价值观念阶段行为依据内在标准海因斯偷药的判断一个患了癌症的妇女濒临死亡,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挽救她的生命,而这种特效药只有一家药店有售。于是病人的丈夫海因斯到这家药店买药,发现药价是2000元,是成本的10倍。海因斯四处借钱,只弄到了1000元,于是他哀求药店老板把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以后再将欠款还清,但是药店老板一口拒绝了,说卖药是为了赚钱。海因斯无奈,只好夜里闯入药店,将药偷走。海因斯这样做应不应该?为什么?水平道德判断基础发展阶段对偷盗药品的反应1、前世俗的道德性道德价值根据对善恶知识掌握程度为基础依奖罚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