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中东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姓名:李帆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区域经济学指导教师:周柯20040501我国中东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作者:李帆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吴焕新.肖万春.WUHuan-xin.XIAOWan-chun论邓小平三沿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思想-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0(6)邓小平三沿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重点从向沿海倾斜实行大门户开放的区域增长极突破,实现我国区域经济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协调发展的转型,从改革开放试验区增长核突破,走外向型经济发展之路,从增加对外开放城市突破,走有序梯次开放开发之路.沿江开发与承东启西是邓小平推进区域经济腹地开发、实施主轴发展战略的大举措.沿边后发协同战略是邓小平对区域经济梯度推进理论的创新发展.2.期刊论文常阿平.彭伟功.梁丽珍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及定量评价方法研究-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10)区域环境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区域经济是区域环境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两者的协调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区域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是分析、评价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工具.文章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和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出发建立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而提出了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方法,对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3.期刊论文王海鹰区域经济升级: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突破点-湖北社会科学2007,(8)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长期以来,区域经济的发展一直是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的一个重大问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可持续能力的高低,直接牵涉到国家综合实力,也影响到本地区乃至全国的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进行区域规划,实现区域升级,更新观念,打破东中西三大地带经济的不平衡,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4.期刊论文邓荣艳.杨莉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思考-经济研究导刊2008,(13)环境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协调同意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内容.但由于区域资源禀赋不同和市场决策与政府调控的不完全竞争性,在单纯的市场价值与政府宏观调控下,很难实现地区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区域整体发展最优.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尽可能实现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立足自身实际,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能动作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保证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5.学位论文庄争蓉福建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2008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的发展,区域之间相互依赖、关联互动的关系将进一步加深,协调成为区域发展中最为决定性的因素,实现区域整体协调发展是区域发展的最终目标。在此背景下,本文的研究工作是在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涵的理解以及重新定义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有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的理论实践经验,主要探讨了这样两个问题,即“为什么要进行协调?”和“如何进行协调?”,其目的是为今后福建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宏观政策提供参考。笔者首先运用多种数学模型,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分别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处于不协调状态的结论,进而分析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和自身基础条件,立足福建省的实际条件,借鉴相关的理论方法,为促进福建省的经济协调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最后,从区域协调和部门协调两个方面提出福建省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构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福建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主要从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强资源保障确保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六个方面进行论述。改革开放以来,在福建省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却隐含着诸多问题,例如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地区产业结构同构化等,使得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处于紊乱和无序的状态,浪费了大量的资金和外汇。在倡导“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繁荣发展”的创新时代,这些问题业已构成福建省区域经济进一步稳定、健康、协调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因而,有必要展开对福建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深刻研究,这对于目前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的解决以及福建省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论文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阐述研究基础,包括第一、二章。第一章首先界定研究区域,阐述选题背景,介绍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及研究的方法、思路与框架等。第二章理论基础部分,分别评述了均衡发展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介绍区域经济协调理论的产生、内涵、内容以及对策研究,最后综述了区际联系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地关系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等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相关的研究理论。在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和特征进行新的概括和提炼。本章的主要目的在于总结、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实证研究做铺垫。第二部分主要解决“为什么要协调”的问题,主要为第三章,福建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分析,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质”和“量”的规定性出发,运用多种数学模型,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采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进行分析,得出:①福建省的区际经济关系协调状况:福建省三次产业结构的趋同程度比较高,且呈缓慢上升的趋势;而制造业内部结构的趋同化现象也是存在,总体呈缓慢下降的趋势。表明宏观上,福建省的产业结构是趋同的,微观上,对产业结构进行行业细分,则福建省区域间的行业差异不大,没有达到一定的专业化程度,各地区之间没有根据各自的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的优势,进行一定的区域分工,发展各自的优势产业:②福建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协调状况呈现以下特征:资源和环境导向的空间结构、尚未具备完善的城市网络体系、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和辐射能力有限、城镇体系形成“四带三区”的空间布局、交通轴线网络体系有待完善;③福建省区域经济协调度的测定:从时间维角度,福建省自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度缓慢下降;从空间维角度,福建省各地级市的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可分为三类,即Ⅰ类是协调水平较高的厦门市和福州市、Ⅱ类是协调发展水平中等的泉州市和莆田市、Ⅲ类是协调发展水平较低的龙岩、漳州、三明、南平和宁德市。质和量的关系是“本”与“标”的关系,要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既要治标,更要治本,本章对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协调状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实证研究,以期对后文提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构想提供一定的依据。第三部分则是解决“如何进行协调”的问题,包括第四、五、六章,是本课题的重点研究部分。第四章,福建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础分析,在评析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现状的基础上,论述福建省经济协调发展的宏观环境和自身基础条件,福建省区域之间呈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劳动者素质差异、国家经济政策倾斜、历史基础不同、交通条件差异等五个特征,立足于福建省实际条件,借鉴相关理论方法,为促进福建省的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条件基础。第五章,福建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构想,在上文分析的基础上,从地理位置层面和城市规模层面论述福建省的区域协调以及部门协调为一体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构想。从地理位置层面上,福建省可分为沿海经济密集区和内地经济发展区两种不同的区域,对于沿海经济密集区之间的经济协调应突显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增强产业集聚和扩散能力,突显中心城市功能,起辐射和带动作用。其中,厦门要进一步发挥经济特区的龙头作用,带动漳州市经济发展;福州市要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带动辐射作用,带动莆田、宁德市经济发展,泉州市要提升其中心城市地位,带动闽中地区经济发展;对于山区经济发展区之间的经济协调则要在承接沿海经济密集区产业辐射的同时,要发挥资源优势、通道优势,成为福建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沿海和山区之间的经济协调则要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和区域分工机制,积极推进沿海和山区的合理分工、各展所能、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从城市规模层面,福建省可以分为省域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区域之间的经济协调要遵循做大做强三大中心城市、加快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协调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原则。区域部门协调既是从区域产业的整体协调角度来审视区域发展,又是以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为目标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体可分为对外产业协调和内部产业协调两方面。对外产业协调应做到:承接长三角、珠三角,采取有效措施对接产业;加强对台合作,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内部产业协调.坚持发展与调整有机结合,在发展中推进调整,在调整中促进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形成主导产业、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相互配套、分工协作的现代产业结构。首先,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其次,正确处理好调整产业结构与防止产业趋同的关系;最后,实行出口导向为主、内需协作为辅的双重政策,协调沿海与山区的经济关系。第六章,福建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体措施,在提出总体构想的基础上,主要从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强资源保障确保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六个方面进行论述。6.期刊论文邓雪峰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2)简要介绍了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7.期刊论文马浩.MAHao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以山东省为例-中国流通经济2010,24(8)大多数国家或地区都有一个由非均衡发展逐步到均衡发展的过程,非均衡条件下的协调发展是山东省经济增长与工业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为推动山东经济在非均衡条件下协调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区域经济非均衡条件下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切实有力的政策措施:一要科学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推动山东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二要建立生态互补型产业结构,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竞争格局;三要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市场机制,推动跨区域合作;四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推动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8.期刊论文龙安娜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思考-长三角2009,3(15)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当下语境中,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区域经济发展力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共同提高、经济质量与环境质量同时改善的双重目标.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以环境代价换取经济效益的现象却十分普遍,因此,探讨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9.期刊论文王韵试论区域经济的差异与协调发展-长三角2009,3(13)目前,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困扰,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而区域经济差异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首先分析了现代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协调发展必然性,随后主要以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为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原因和协调发展的对策进行探讨.10.学位论文彭荣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机制与评价研究2007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持续、高效运行的前提。有关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的研讨虽多,但仍然存在理论研究的不足。本文的意义在于,系统探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动力机制以及评价指标、标准与量化方法,从而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在对相关文献进行解读、比较与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协调”的本义,以及区域相互依赖理论、系统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进行界定,然后,围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涵的4个“标志”,运用计量方法、GIS制图等技术手段,详细探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市场调节机制、微观组织机制与空间组织机制,以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的指标、标准与量化方法,并以中国的先发区域与后发区域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论文共分8章,由导言、6章正文及结语组成。第1章,以本论文的研究背景为起点,阐明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评述了与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