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转型专题-1-山东船舶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山东省船舶工业行业协会2014年12月为促进我省船舶工业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快提质增效步伐,制定本方案。一、产业发展现状船舶工业是为水上交通、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综合性产业,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辐射面广,不仅能够带动冶金、机械、轻工、电子、石化、纺织等产业,而且能够促进海洋资源开发、海洋运输等海洋产业发展,被誉为“综合工业之冠”。推动船舶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提升我省工业经济综合竞争力、打造蓝色经济发展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船舶工业包括造修船、海洋工程装备、游艇制造、配套业四大门类。“十一五”以来,我省船舶行业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及其深层次影响,切实加大稳增长、调结构和促转型力度,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根据中国船舶工业年鉴统计数据,2013年我省船舶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32.6亿元、利润32.9亿元,分别是2009年的1.62倍、1.52倍,年均分别增长13%、11%,均由全国第六位上升至第三位。2013产业升级转型专题-2-年,全省造船完工量328万载重吨,是2009年的3.26倍,由全国第六位上升至第五位。(二)设施装备国内一流。全省共有1万吨级以上船坞、船台28座(船坞11座、船台17座)。其中,30万吨级的造船坞6座、占全国的近1/5,国内最大的50万吨级造船坞1座。同时,拥有一批大型吊装设备,包括全球最大的2万吨固定桥式起重机1座、1800吨固定式岸吊1座、200-900吨龙门吊15座等,具备600万载重吨船舶、50万标准吨海洋工程装备、千艘游艇的制造能力。(三)聚集效应初步形成。依托区位优势,全行业逐步形成了青岛大型船舶、烟台海工装备、威海中小船舶三大产业基地,其中青岛、威海被确定为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青岛西海岸新区、即墨市、烟台开发区、蓬莱市、威海开发区、荣成市六个区域初步形成船舶工业聚集区。2013年,青岛、烟台、威海三大基地造船完工量324.5万载重吨,占全省的98.8%。北船重工、青岛船厂、黄海造船、京鲁船业、中航威海5家企业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全省的80%、63.4%和61.6%。(四)产品种类不断增多。船舶建造主要以散货船、多用途集装箱船、大型豪华客滚船、远洋渔船为主,其中大型豪华客滚船、远洋渔船国内市场占有率均在80%以上,省内最大吨位的25万载重吨散货船成功交付,大型远洋秋刀鱼捕捞船、金枪鱼围网船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游艇主要有豪华游艇、钢铝复合结产业升级转型专题-3-构游艇、观光客船、玻璃钢及铝制游艇、快艇、钓鱼艇,成功交付国内最大的88米双体豪华游艇及钢铝复合结构游艇,改装的“中华泰山”号豪华游轮于今年8月份运营。海洋工程装备主要有10万吨级浮式生产储卸装置(FPSO)、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及半潜式运输船等,总体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半潜式深水海洋平台已成功打入北欧、南美等区域市场,现手持订单占全球的20%以上。(五)创新能力加快提升。现有各类创新平台25个,其中,国家级技术中心3个、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行业技术中心2个、企业技术中心1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船舶与海工设计机构5个。胜利石油钻井工艺研究院海洋装备设计能力国内领先。烟台中集来福士的“非对称无横撑型深水半潜式起重生活平台”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青岛海德威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填补国内空白并获九个船级社认证。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青岛海洋研究所、中科院青岛海洋研究所等重点高校和国家级研究院所,在海洋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全省9所院校设立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基础研究及人才培养得到加强。二、存在的主要问题虽然近年来我省船舶工业取得长足发展,但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相比,在企业结构、产业配套、生产效率、创新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产业升级转型专题-4-(一)经济总量相对较小。当前,我省的船舶工业处在成长期,在研发设计、船舶配套、企业管理、技术创新、人才培养、金融服务等方面尚未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现代船舶制造的支撑体系,经济总量相对较小。2013年,韩国大宇造船海洋株式会社、三星重工(船舶)等单家企业的营业收入均超过我省总量。(二)建造技术能力不强。国家《船舶行业规范条件》所列的10项评价企业建造技术能力指标中,我省骨干造船企业与省外先进企业相比,除个别指标外,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日韩主要造船企业其建造技术能力和水平远高于国内企业,我省企业与日韩的差距更大。(三)生产效率总体不高。从船舶制造业从业人员人均造船产量看,由于我省大部分船厂尚未完全建立现代造船模式,2012年人均造船产量46修正总吨/人·年,不及国内先进造船省份的40%。(四)产品结构不合理。我省船舶产品层次总体偏低,主要以普通散货船为主,不具备建造液化天然气运输船(LNG)、超大型集装箱船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船舶的能力。从接单吨位和金额来看,2013年我省每载重吨的金额为274美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左右。(五)产业链短,带动力不强。尽管船舶工业是交通装备制造业中关联度最高和带动力最强的产业,但从我省来看,由于设计和认证两大门槛的限制,我省船舶工业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自升式海洋钻井平台为例,其产业链几乎产业升级转型专题-5-涵盖了冶金、机械、轻工、电子、石化、纺织等所有工业门类,从钻采、动力、污水处理等大型机械设备到通讯、导航等电子仪器仪表,乃至家电、厨具、装饰材料等日用轻工产品,都在平台的配套产品链条上。但由于我省不掌握设计的话语权,省内已取得认证的产品,因知名度不高,难以进入设计单位厂商名录,船东不选用;已进入厂商名录的配套产品,因没有业绩或业绩不突出,船东不敢用或不愿用;国际认证程序较多、费用较高,取得认证后不能保证进入市场,影响企业参加产品认证的积极性。(六)缺乏大型企业集团。我省船舶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2013年无一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元、进入国内前10名。由于缺乏大型造船企业集团,2013年我省造船完工量328万载重吨,仅占全国的7.2%;新船订单407万载重吨,占全国的5.8%;手持订单673万载重吨,占全国的5.1%。(七)研发设计力量薄弱。我省多数创新平台、设计研究院建设刚刚起步,受体制机制等因素制约,尚未形成有效的研发设计能力;除渔船以外,其他各类船型基本依赖国外或省外设计;个别海洋装备设计单位仅能设计浅海钻井装备,高端、新型海洋装备设计以跟踪模仿为主,一直未能掌握设计的话语权,致使我省很多已通过国际认证的配套产品也很难进入船舶、海工装备的产业链;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人才占全省海洋科技人员的比重不足10%,制约了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这是我省与国外及上海等国内船舶工业先进省市最大的差距。三、发展趋势产业升级转型专题-6-受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全球船舶市场持续低迷,2013年以来呈现缓慢回升态势,但运价低位徘徊、运力相对过剩的态势没有根本改变,将成为新常态。与此同时,全球市场对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游艇等产品需求相对旺盛。国际造船业向中国产业转移的过程尚未结束,我省造船企业面临加快山东蓝色海洋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产业升级仍具有可以拓展的潜力和空间。(一)造船业向“双高”船型调整升级趋势明显。全球现有大约2亿载重吨造船产能,预计未来几年新船年成交量在8000万载重吨左右。从市场需求看,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船三大主流船型比重下降,但仍占市场主导地位,并向绿色、节能、环保方向发展。新的市场增量主要来自液化天然气运输船(LNG)、液化石油气船(LPG)、海工辅助船、豪华游轮、汽车运输船等技术复杂的高端船型。据专家预计,到2020年,目前的三大主流船型在新船订单中的比重将从70%下降到60%以下,而技术复杂的高端船型需求占比将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韩国继续在液化天然气运输船(LNG)、超大型集装箱船建造等技术领域保持领先优势,并整合资源向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日本依靠其雄厚的产业基础,重点开发绿色环保节能船型,引领市场并扩大市场占有率。(二)海工装备制造业成为行业竞争的主要领域。随着世界深海油气资源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海洋工程装备将迎来一段长时间的发展黄金期。2013年国际海上油气资源开发装备投资600亿美元,未来5年,预计投资平均为800亿美元/年。老旧海洋平台更新换代加快,目前全球正在运营的自升式钻井平台中产业升级转型专题-7-约50%的役龄超过30年,更新需求量大。韩国大宇造船等世界造船巨头已将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方向调整为逐步降低造船比重、提升海工制造比重,加快向综合性重工企业转型。随着我国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新加坡、韩国在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的垄断地位受到削弱,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及产业链其他环节呈现向我国加速转移态势。我国正成为世界新的海工装备制造中心,仅次于韩国居世界第二位。(三)游艇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据预测,全球休闲游艇市场将保持年均7%的增长,北美和欧洲仍将是游艇消费的主要市场,俄罗斯、中东、东南亚逐渐成为游艇消费的新兴市场。我国游艇市场已进入持续增长周期。预计到2020年,我国游艇数量将从目前的3000余艘增加至10万艘以上,游艇交易额将达500亿元。近年来,随着游艇制造成本不断上升,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游艇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的步伐加快。从产品发展趋势看,节能环保、动力加帆、双体船型、喷水推进、柴油动力等豪华游艇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基于船舶工业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和我省船舶工业现状,目前,我省船舶工业站在了不进则退的十字路口,进入了全方位深化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如果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推进建立现代造船模式、不掌握设计话语权、不改变产业链短带动力弱的局面,就难以实现健康快速跨越发展。全省船舶工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任重道远。四、发展目标产业升级转型专题-8-(一)总体实力。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稳定增长,到2017年,各主要经济指标与国内造船先进省份的差距缩小。到2020年,形成结构更加优化、技术更加先进、优势更加突出、竞争力显著增强、具有山东特色的产业格局。(二)技术水平。到2017年,大型造船企业基本建立现代造船模式,造船效率显著提升,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达到100%、分段无余量制造率到90%以上;到2020年,大型造船企业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三)结构调整。到2017年,产能利用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到2020年,高端船舶比重大幅提升,海工装备优势更加突出,游艇制造成为亮点,本地化配套率提升10-15个百分点。(四)研发创新。到2017年,服务于全行业各领域的研发设计创新平台体系基本形成,具备较强市场竞争能力;到2020年,形成2-3个具备自主设计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山东船舶及海工装备品牌,基本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五、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适应航运市场和海洋经济发展新常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市场导向,坚持以客户为中心,进一步加快推进协同创新,提升自主产业升级转型专题-9-设计能力,努力掌握设计话语权。做优做强船舶制造业,着力打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新高地,积极培育发展游艇制造业,着力提高本地化配套率,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配套齐全、技术先进、环境友好、有山东特色的现代船舶工业体系。(一)做强做优船舶制造业。通过落实国家《船舶行业规范条件》,促进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提升“双高”船舶产品产能。突出市场导向,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引导骨干企业围绕国际新规范、新公约、新标准要求,大力发展绿色节能环保的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船三大主流船型和特种船舶、远洋渔船、玻璃钢渔船及海上行政执法、救助打捞、资源调查、科学考察等公务船舶;改造提升以液化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为动力的内河船舶。(二)打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新高地。通过组织实施山东省400英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