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强师工程实施方案根据省教育厅、省编办、省财政厅、省人社厅联合下发《广东省“强师工程”实施方案》(粤教师〔2012〕10号)和《广东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强师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粤教师函〔2014〕37号)要求,为全面提高我院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和整体素质,促进学院拓宽办学领域、深化教育改革的实施,推动学院人才培养和服务水平的提高。现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一、师资队伍现状和存在问题(一)师资队伍现状学院目前共有教师262人,其中校内专任教师130人、校内兼课教师17人、校外兼职教师115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3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8.5%;具备双师素质8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6.9%;具有硕士以上学位4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7.7%。与省教育厅提出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二)师资队伍存在问题1.重点专业、特色专业专业带头人缺乏,骨干教师不强。2.青年教师队伍庞大,职称、学历提升缓慢。3.高水平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缺乏。4.随着学院附属竞技体校升格,原作为师资共享的26-2-名体校教练员从专任教师队伍中分离,导致专任教师队伍出现技能型应用型师资短缺、双师素质教师比例降低的问题。5.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省教育厅“创强争先建高地”的中心工作和省体育局“全面深化体育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部署,从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高度,按照省教育厅“强师工程”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结合学院教育事业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实际,突出重点,明确任务,健全制度,创新机制,凝炼特色,进一步加快推进“强师工程”,努力为学院拓宽办学领域、深化教育改革提供师资保障。三、总体目标(一)师资队伍规模满足高职教学、科研的要求。适应学院深化改革、体制创新对人才需要。到2016年引进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在专业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或学术成果的专业人才3名。(二)教师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16年学院专任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达到60%以上,“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三)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明显增强。学院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品行,先进的教育理念,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3-较强的教科研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到2016年力争培养院级教学名师1-3名,省级教学名师1名;院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5-20名;院级优秀教学专业团队1-2个,完成1-2个国家或省级科研项目、9-18个院级科研项目。四、具体措施(一)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力度1.加强重点专业带头人引进力度。启动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引进国家级或省级教学名师;引进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在相关领域取得国内外公认的重大成就或在相关专业领域已取得公认的重要学术成果的人才。2.加大高水平骨干教师引进力度。引进一批具有教授职称或博士学位的专职教师充实骨干教师队伍,积极配合专业带头人开展专业建设。3.加大体育行业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引进力度。发挥行业办学的优势,整合行业企业技能型人才资源,以外聘、合作办学师资互派等模式共享师资资源,促进“双师”教学团队建设。特别是对港澳台地区高校、体育行业师资资源整合利用,由于语言交流无障碍,学院体育保健专业与香港理工大学,竞技体育专业与香港潜水协会合作均取得良好的效果,今后在此基础向各专业推广,加深合作交流。(二)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力度1.强化教师学历教育,提升教师综合素质。鼓励、支持-4-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学位、提升学历,进一步改善教师学历结构。(1)对4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学历提升进行统筹规划,制定学历提升实施计划表,明确要求理清权责。务求到2016年学院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达到60%。(2)完善教师在职进修培养制度。对教师在职进修培训实施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切实保障人员、经费落实到位。(3)建立激励机制。到2016年,学院对45周岁以下,在学院工作满3年的中青年教师制定如下政策:①考取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凭学位证书,学院给予一次性学历提升补贴10000元。②考取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凭学位证书,学院给予一次性学历提升补贴15000元。③未考取硕士研究生,又未取得本专业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或副高级职称的教师,予以调离教师岗位。2.加强师风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继续开展师德建设教育年活动,加强教师的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完善教师德能勤绩考核机制,将师德考核与职称评审、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挂钩。加强新入职教师师风师德及学术规范的宣讲力度。3.发挥行业办学的优势,依托“五大基地”和广东省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的平台,支持鼓励学院教师参与技能-5-鉴定、模块开发、培训授课等工作,形成学院教师参与教学、培训、实践的互动模式,凸显学院教师培养的行业特色,促进“双师”教学专业团队建设。4.积极参与国家和省“特支计划”、高校珠江学者岗位计划、“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等高层次人才计划,培养聚集一批竞争力强的专业领军人才和学术骨干。5.建立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机制,每一位专业教师必须主持或参与一个体现学院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特点的课程建设项目或教学改革项目。6.开展课堂教学改革项目,紧密结合职业教育的规律,进一步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比重,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同时,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交流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7.推进教师转业计划实施。随着学院专业调整和课程建设,将出现一批新的专业和课程。鼓励教师突破现从事专业教学的限制,通过自主培训、学历进修和访问学习、国(境)外华人学者帮带等方式,获得新专业课程教学资质。凡达到系统学习新专业课程教学或在新专业领域发表三篇以上论文条件要求的教师,均可开设符合专业要求的新课程。从而达到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综合素质的目的,为培养具有职教特色的“一专多能”型教师提供保障。8.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带领学生自主创-6-业。对于参加上述培训项目的教师在工作量、课程安排给予政策倾斜,适当减少授课时数,并根据教师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授课时间。(三)创新师资培训途径1.落实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开展以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师风师德建设,更新、拓宽教师知识面,了解行业发展的前沿动态,提升教育教学技能和实施新课程能力为目的全院教师培训。2.开展重点专项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模式组织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及教学部门负责人和到国(境)外学习培训,到其他省市同类院校、企事业学习交流,参加各类学术交流、开展合作教学研究活动。聘请国(境)外、省内外兄弟院校、企业行业专家来我院开展专项培训。全面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教辅部门管理水平。3.进一步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国内外访学进修和培训。积极参与省里优秀青年教师培养、中青年教师国内访问学者、中青年教师国外访学进修资助等系列人才项目,确保项目名额落实到位。并在资助项目基础上,学院每年增加资助1-2名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学院或有关机构学习或进修深造;1-2名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国(境)外学院或有关机构培训、学习,使他们及时了解掌握本专业发展动态及最新成果、技术,带动专业、课程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和实践能-7-力。4.鼓励教师参加全国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全国体育职业院校教学基本功大赛等赛事,通过及时总结比赛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自查不足,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教师实践能力、教学水平。5.探索在重点、稀缺专业领域,创造各种有利环境和条件,引进国(境)外华人学者作为学院客座教授,在其年休假期间来院授课,同一门课程只聘任一次,并负责培训辅导本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确保授课完成以后,本院教师能承担本门课程教学工作。(四)开展院内重点专项建设1.青年骨干教师项目建设根据教育部门青年骨干教师建设要求以及学院青年教师培养实际情况,加强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重点加强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科研能力,为形成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逐步强化青年教师培养制度,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个案培训,通过选派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以及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计划,并根据各专业建设实际需要选派教师参与各类院级培训,达到培养具有良好的课程开发、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以及参与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的青年骨干教师。每年国家级重点专业选派2-6名,省级重点专业选派1-3名,-8-一般专业选派1名。参加培训人员必须是教师专业团队中骨干教师以上人员。2.“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项目建设围绕《广东省教育厅关于高等学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实施办法的通知》(粤教师〔2012〕11号)精神,以省级培养对象条件为要求,结合学院实际,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编写以及科研等方面给予政策和经费支持,通过国培、省培和国内外高级访问学者的方式给予培养,形成具有专业建设,精品开发课程建设及教学科研建设能力的人才队伍,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到2016年完成第6、7批培养对象的考核,完成第8、9批培养对象的培养及其考核。力争1名省级培养对象。3.院级教学名师项目建设围绕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建设目标,以院级、省级项目为平台,重点从教师风范与教学经验、企业经历与行业影响力、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教学艺术与效果、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组织能力与管理、技术服务和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培养和树立一批长期从事教学工作,注重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方法先进、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思想政治素质高的先进教师典型,形成在学院内有影响力的教学名师,充分发挥名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到2016年争取培养1-3名院级教学名师。并按照省级要求积极-9-申报省级教学名师。4.院级优秀教学专业团队建设项目紧密围绕“行企校”合作育人模式,结合学院的发展规划和专业建设实际情况,以重点(特色)建设专业为抓手,由专业带头人牵头,整合行业企业及相关教研室师资,挑选教师进入教学专业团队,通过培训进修、校企合作、自主创业等方式,打造出1-2个依托重点和特色专业,双师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学专业团队。5.教改科研提升师资项目建设加大教改科研力度,形成以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为引领、院级教改科研项目为基础的教改科研项目层级和科研团队,针对体育行业标准、体育产业和竞技体育等研究领域,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形成1-2项体育行业重大科研成果(含体育行业标准);针对学院发展定位、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每个专业完成1-2个推动学院改革发展和专业建设的院级教改科研成果。全面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执教水平、行业影响力,为培养“珠江学者”等专业领军人才奠定基础。五、措施保障(一)加强领导,扎实推进按照省教育厅工作要求,成立学院“强师工程”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强师工程”的组织领导,把教师队伍建设-10-列为“一把手工程”,定期研究解决师资队伍建设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指导人事处师资管理培训中心日常工作,全力确保“强师工程”稳步开展、扎实推进和取得成效。组长:王小康副组长:孙小华成员:刘锋、王聪、鲁毅、人事处、教务处、总务处、图书馆、电教中心等部门负责人、教学系部主任书记(二)加大投入,全力保障1.制定高水平人才引进计划,划拨人才引进专项经费。2.设立创新教师培养专项经费,由学院统筹管理。3.落实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按照教职工年度工资总额1.5%标准划拨。4.贯彻落实《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资金管理办法》和《“强师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高职院校骨干教师国家和省级培训、中青年教师国内外访学、“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等项目经费做到专款专用,并在原来基础上学院增加经费给予支持。5.划拨师资队伍梯队建设经费,给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自我提升主动权,教师根据专业建设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自行选择培训项目,配套5000元/人/年自主培训专项经费,做到专款专用,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才享受培养待遇。6.完善教师提升素质的激励政策。保证教师访学进修期-11-间不低于在校工作的工资待遇。(三)完善制度,加强监督1.科学合理统筹规划学院培训项目,修订完善培训规章制度。2.人事处、教务处、各教